內(nèi)容提要:今天的主題是0-3歲拼圖選購指南。
CC酷愛拼圖,從小到大,我們家不知道有多少套拼圖,以及拼圖的殘骸。
到后來我發(fā)現(xiàn),其實不是CC很喜歡,是我很喜歡。
孩子天生白紙一張,他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傳承了父母的喜好。
所以,別管你是不是喜歡動腦筋型的父母,1歲之后給寶寶挑選玩具,得長點心了!
不僅要走手,還得走心,聲光電的應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能夠開發(fā)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的益智玩具,該粉墨登場啦!
好吧,那咱們就功利點,先說說寶寶玩拼圖的好處。
寶寶玩拼圖的好處
培養(yǎng)觀察和認知能力
想要把拼圖拼好的前提的是,你先得觀察哪兩個圖形是一致的、匹配的,寶寶會從中發(fā)現(xiàn)相同和不同。
難一點的拼圖還要觀察塊與塊之間顏色以及邊緣的匹配度,寶寶會從中發(fā)現(xiàn)相合或相斥。
每個拼圖都有自己的場景和內(nèi)容,只有對它的每一個部位都特別熟悉了,才有可能拼對。
只能說拼圖這種游戲,真的太燒腦了。
我身邊很多過來人的經(jīng)驗:玩拼圖時間越長的孩子,越到后期,越跟開了掛一樣,拼得比大人快多了…
在這種積極主動模式下get到的知識點,比說教強100倍。
培養(yǎng)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
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是0-3歲幼兒教育中,被反復強調(diào)的一個能力。
因為把“腦中所想”和“手中所得“完美的結(jié)合在一起,對于寶寶來講是一件很難的事,看到它、抓住它,看似簡單卻需要反復練習。
拿初級的幾何拼圖舉例,即便找到了與之匹配的形狀,放進去也是一個難題。
CC初玩拼圖的時候,我從未如此喜歡過圓形,如此討厭過三角形。
每次圓形都是一次成功,但是三角形….
說多了都是眼淚,你也不明白,為什么不過三個邊,她左轉(zhuǎn)右轉(zhuǎn)上轉(zhuǎn)下轉(zhuǎn)就是放不進去。
鍛煉專注力
如果你覺得自家寶寶安靜不下來坐不住,沒有專注力,那么讓他玩拼圖吧。
CC打小就好動,成天剁多了尾巴的猴一樣,除了睡覺沒一刻是閑著的,直到后來有了繪本和拼圖才救了她,是的,我們一直覺得,她至少能坐下來歇會了。
拼圖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游戲,雖然積木和拼圖都屬于益智玩具,但是顯然,積木的“開放性”更好,拼圖的“目的性”更加。
每次玩拼圖,都是帶著問題去找答案——把散碎的零件歸位整體。
目標性強的玩具,更容易給寶寶提供游戲思路,帶來成就感,更容易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和記憶力,也更容易培養(yǎng)孩子善始善終的行為習慣。
培養(yǎng)耐心
如果你覺得自家的寶寶脾氣暴躁,那么讓他玩拼圖吧。
有的時候看著CC玩拼圖,我都替她捉急,前段時間那套Uncle Wood三層拼圖,算是挑戰(zhàn)了她的新紀錄。
我原本打算錄個全程,記錄一下她破紀錄的時刻,結(jié)果手機舉了快20分鐘,看著她挑挑揀揀、左轉(zhuǎn)右轉(zhuǎn),我都錄沒了耐心,把手機一扔出去喝了杯冷飲冷靜了一下!回頭看她還在耐心的拼!
但CC這個狂暴分子的好耐性可不是一直有的,有的時候不知道哪根筋轉(zhuǎn)不過來,就會用蠻力發(fā)脾氣。
插播提示:入門的的木質(zhì)積木,一定不要太薄的那種,CC大了沒問題,如果同樣的問題發(fā)生在小寶寶身上,還有誤食和被扎的風險。
不同月齡,拼圖怎么選?
原則上說,寶寶1歲之后,才“會”玩拼圖,但是誰能禁錮住現(xiàn)代老媽子們“不羈放縱要剁手”的靈魂啊。
所以1歲前想剁手的,也滿足你。
入門級拼圖
寶寶的第一套拼圖如果是在他一歲之前,那么功能可能不是用來拼,而是拿來玩、磨牙、以及訓練精細動作。
所以這個時期的選購重點是:造型簡單,容易抓握的“一體式”圖案。
推薦帶把手的幾何圖案以及動物圖案。
很方便寶寶練習捏的這個精細動作,開始引導寶寶找到一樣的圖形就好,慢慢的再教他對號入座。
一般1歲左右,就能在提示下擺放正確了。
這種拼圖的進階版就是圖案變多、變復雜,把手變小,直至沒有把手。
總的來講,這個階段的學習要點重在觀察配對和學習正確入位。
初級拼圖
有了入門級練手,一般1歲半之后,就能玩真正意義上的拼圖了——把完整的圖案打碎為不同的碎片,通過努力,把碎片“拼”完整。
因為寶寶的能力不同,咱就不按月齡了,直接按難度推薦,覺得寶寶能力提升了,拼圖就升級。
比較簡單一種的就是這種切割規(guī)整的。傳統(tǒng)4塊或者簡單造型。
開始給寶寶玩,他可能是蒙圈的。
比如開始我說,來CC,咱們來拼小汽車(上圖右下角那款),結(jié)果她就完全不能理解,人家小汽車在里面完完整整的放的好好的,我為毛要把它倒出來打散?
看到散碎的零件也完全無感,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想要拼命把它拼好的樣子,說好的執(zhí)拗期呢?
所以開始玩拼圖需要引(tao)導(lu)的。
哎呀,我不小心把小汽車撞到了/不小心讓河馬寶寶走丟了,你能把它組裝好/幫它找到媽媽么?
先讓寶寶對“拼起來”產(chǎn)生興趣,待他漸漸明白了拆分與組合的含義、發(fā)掘出興趣之后,咱就不需要制造各種碰瓷了。
但是大部分寶寶初期能力可能達不到,那么就需要家長來指導和鼓勵,車輪子是不是要在最下面呀?車上裝的小貨物應該在上面吧?
內(nèi)容選擇主要看寶寶興趣:汽車、動物、房屋等等很多類。
另外一類較簡單的是場景性的換裝拼圖:
可以根據(jù)寶寶喜好,選擇不用場景。
還有一類是開放性的創(chuàng)意拼圖:
這是我們最近發(fā)現(xiàn)的一類拼圖,說簡單很簡單,有拼圖基礎(chǔ)就能上手,說難也很難,要發(fā)揮想象力也是費腦的很。
它有傳統(tǒng)拼圖的精髓,那就是根據(jù)一個既定的目標,去完成一幅作品。
五官的位置是需要固定的,但它又不像傳統(tǒng)拼圖答案只有一個,五官中的每一種都是可以隨意變換的,又比傳統(tǒng)拼圖多了一些創(chuàng)意和趣味性。
CC拼她自己梳朝天辮的自畫像,除了鼻孔我不太能忍,最后試著換了換鼻子,是不是好多了。
開始的時候不要拿出太多,五官分別拿出一部分,然后把五官分開讓寶寶選,待他玩熟了,就可以混搭了。
CC拼這類拼圖,顯然多了更多樂趣,有時候自己都能把自己的創(chuàng)意玩壞了。
進階拼圖
初級的會拼了就可以來一些稍有難度的。塊數(shù)可以增加至12塊、16塊,甚至更多。
一類是常規(guī)的完整圖案拼圖:
這種依然是根據(jù)一幅圖來花樣裁切,寶寶要通過觀察切割位置的形狀或顏色來拼。
一類是趣味性不規(guī)則拼圖:
這種拼圖零件與零件之間的連接沒有整圖切割的那么明顯,需要寶寶通過記憶來記住位置。
比如之前介紹過,CC玩過的動物立體趣味拼圖。
或者Uncle Wood的拼圖三層設(shè)計
這類拼圖要拼好,最好引入一些小故事或小場景。
比如動物立體趣味拼圖里,拼到鴨子和鱷魚時CC進入一個瓶頸期,知道它們兩個挨在一起,但總是放反,為了幫助孩子記憶,就可以編個小場景。
鴨子和鱷魚都住在水里,有一天鴨子在水上玩,鱷魚突然浮了上來,啊哦,剛好親到了小鴨子的嘴巴。
那么當我提示,鴨子是不是要和小鱷魚親親的時候,她就知道鴨子跟鱷魚需要嘴對嘴拼在一起。
此外還有一種是益智類七巧板拼圖。
拿我家之前買書的贈品做個示范,這種比較抽象,難度也更大一些。需要多一些解釋寶寶才能明白抽象拼圖的真實含義,確實蠻考驗想象力。
C媽說
只有拼圖我敢理智氣壯的建議,不用一味的遵守推薦年齡,幾乎所有拼圖都不建議3歲以下的孩子玩,原因大都是怕誤吞,但我真心覺得如果等到孩子3歲之后再玩就真的太晚、太可惜了。
不過風險依然還是不能忽視的,即便是3歲之后的孩子,各種誤吞和被噎的新聞也不少見啊。
所以最穩(wěn)妥的方式是,在大人監(jiān)護下玩耍。
只要你領(lǐng)進門,拼圖真是解放媽媽雙手、殺時間的神器!
當然前提是你已經(jīng)付出千百倍的耐心,以及千百次孩子拼不上的氣急敗壞??!
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