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以下這些場景大家一定不陌生,別人的三分球總是比自己投進的次數(shù)多;別人彈首曲子看起來輕而易舉,而自己卻彈得磕磕巴巴;別人的英語說起來像母語,而自己卻張不開口。這到底是為什么呢?自己不擅長嗎?別人都是天才嗎?當我拿到這本《刻意練習》時,有了答案。
《刻意練習》由安德斯·艾利克森,羅伯特·普爾兩位博士合作撰寫。安德斯·艾利克森是“刻意練習”法則的創(chuàng)研者,弗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羅伯特·普爾是著名的科學、技術和醫(yī)學作家。兩位作者在書中通過大量的例證,給大家展示了從新手到大師的不二法則 -- 刻意練習。
一、“天才”是怎么一回事
當一件事反復做都不成功時,很多人會習慣性把這歸咎于能做到的人都天賦異稟,真是這樣嗎?也許,杰出的人更清楚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中國女排教練郎平說“女排精神一直都在,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關鍵是平時的訓練,必須技術過硬”。
在這里,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大腦先天的回路會注定一部分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那些沒有被“上天”賦予的能力就完全沒希望了嗎?作者可不這么認為。
作者和大學生Steve曾做過一個實驗,就是類似于最強大腦那種速記的實驗。作者以每秒一個的速度給Steve報數(shù)字,在嘗試到記住8、9個的時候Steve遇到了難題,他以為自己到達極限無法繼續(xù)了,但是8、9個數(shù)字是他的自然極限,當他找到更好的方法時他突破了自己,在最后200次練習結束時,Steve具備了記住82個數(shù)字的能力。
在倫敦,拿到出租車司機許可的一系列測試,被人們稱為是世界上最難的測試,它的難在于這座城市沒有大道構成的道路網(wǎng)絡,它的道路規(guī)劃之繁雜,坐標編碼之混亂足以讓GPS崩潰,而記住這大約2.5萬條的路,是通過測試的必須項。
神經(jīng)系統(tǒng)科學家埃莉諾·馬圭爾曾追蹤觀察過一組正在申請許可的司機,經(jīng)過大腦的掃描她發(fā)現(xiàn),在最初時成員們的海馬體后部大小并無差別。而在四年后重新掃描時,拿到許可并從事這行的成員們,海馬體后部明顯大一些。
所以,人的大腦適應能力很強,當你想要一種新技能時,通過練習,大腦會配合你做出改變。也就是說,人人都可以通過練習成為“天才”。
二、什么是刻意練習
一個小孩開始學一門樂器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到“每天練夠一小時”的要求,而按要求做了的孩子卻未必會get新技能。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里曾提出一萬小時法則,也就是說“只要通過一萬小時(約10年)的練習,大家都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這種練習被作者認為是“天真的練習”??糠磸偷刈瞿臣碌玫降奶岣呤沁h遠達不到杰出的,更為之有效的應該是“刻意練習”,它包括了“有目的的練習”以及“建立心理表征”。
有目的的練習
可以嘗試把“必須每天練夠一小時”的計劃改為“練習從A到B的小節(jié)”,或者“彈三次不出錯”。這樣就把一個大目標拆解成了幾個不同的小目標,更有利于判斷每次的練習是否成功。
把目標拆解后還會發(fā)現(xiàn),在每一次的練習中更容易反應出困難在哪里。當你彈奏一首曲子的時候哪一段可以彈三次不錯,哪一段一次都做不到,一目了然。解決這些困難,再繼續(xù)下一個從A到B,小小的成就感也是激發(fā)自己繼續(xù)的原動力。
在任何一件事中都不難發(fā)現(xiàn),集中注意力一定比精神不集中更有效。大家會發(fā)現(xiàn),當你把目標拆解并解決每一個小困難時,已經(jīng)比一小時漫無目標的練習更專注了。
想要成績進步和突破,一直處于自己舒適的范圍是很難做到的。當你的大腦和身體都在配合著積極做出改變時,需要注意的是走出舒適圈卻別走太遠,走的太遠容易無法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導致倦怠和進步緩慢。所以,處于舒適區(qū)之外卻并不太遠的地方進行挑戰(zhàn),進步更快。
建立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與我們大腦的思考相對應的一種心理結構。也就是說,當你要學習彈奏一首樂曲時,看到樂曲名字時腦海中響起的聲音就是一種心理表征,心理表征越具體,越準確越有益于我們的學習。如果看到樂曲名字時大腦中一片空白,就會無從下手,所以建立并完善心理表征也是我們精進的重要一步。
如何建立心理表征呢?作者還是建議大家要在行業(yè)中找個“前輩”成為自己的導師,在有目的的練習中,“反饋”這一環(huán)節(jié)更能體現(xiàn)導師的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導師往往只能引導你到達他自己或者他的學生曾經(jīng)到達的水準,你需要向更有成就的人請教才能更加精進,這一過程也是完善心理表征的一個過程。
三、如何讓“刻意練習”更好的幫到自己
作者很貼心的在書中羅列出很多我們應用“刻意練習”的重要事項,反復閱讀后我認為以下3點尤為重要。
1.動機
動機是我們來自內(nèi)心的一種驅動力,不要過多的去相信什么意志力,因為沒有科學證據(jù)可以證明它的存在。自己的興趣,可以達到的目的,過程中的享受,這些都可以是我們的動機,也包括了拆解目標中每次攻破難關的成就感,等等。
你必須讓自己時刻擁有繼續(xù)前進的動機,這可能會成為刻意練習時遇到的最難的問題。作者認為除了強化繼續(xù)前行的理由,弱化停下的理由也是不錯的一個方法。
2.沒有導師怎么辦
如果你曾嘗試過向某個雜志社或某個新媒體大號投稿,這一定不會是個很難的問題了。閱讀這些平臺已經(jīng)發(fā)表的文章發(fā)現(xiàn)共同點,尋找自己文章與它們的不同,然后拉近距離。沒錯,如果沒有導師,向杰出者的成功作品靠近就是一種方法,也就是說要通過高質(zhì)量的作品來完善心理表征。本杰明·富蘭克林也曾通過拆解雜志《觀察家》上的文章,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
但我覺得這種方法適用于有一定基礎的階段,比如在拆解別人文章前,你首先已經(jīng)可以獨立寫一篇文章了。而零基礎的人,在某領域里找個老師,相信不是一件很難得事。
3.“刻意練習”在哪發(fā)揮作用
做任何事都要找對方式方法,作者在書中不止一次的提出“刻意練習”更適用于已經(jīng)成熟,并擁有一套精進體系的領域。比如學習一門樂器,學習打高爾夫,學習下象棋,簡單來理解就是更有利于建立心理表征的領域,需要重視心理表征在“刻意練習”法則中的重要作用。
即使你所處于的領域無法運用“刻意練習”法則,盡可能的去靠近它的原則也可以給你帶來驚喜。
寫在最后
看完這本書還是顛覆了我一些認知的,本書的作者在“怎么做”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很下功夫,基本可以算是手把手教大家一個技能了。
導師在成長的路上給我們完善心理表征,但別忘了三人行必有我?guī)熍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