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手里拿著錘子,看什么都像是釘子。——馬克·吐溫
沒有全觀思維的視野,所有思考都是頭腦簡單的野蠻成長!
最近熱播的電影《八佰》,遭到不少網(wǎng)友的吐糟,比如說違背歷史,虛構劇情,刻意煽情等等,這些吐糟無可厚非,但丁就是丁,卯就是卯嗎?
丁是丁,卯是卯。用在做事上叫認真,有原則;但用在看待事物上,無論是對工作、學習,還是生活、情感,往往會以偏概全,就事論事,無法客觀地認識問題,危害性極大。
因為思維越貧窮的人,越固執(zhí)己見,“攻擊性”越強,越窮橫;手里只拿了一把錘子,看什么都像是釘子;認死里,死倔,但不是那種堅韌不拔,倔強的精神,而是自以為是,我以為的就是世界的盡頭,方寸之間既是真理!
《烏合之眾》里有一句話: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zhí)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然而,感性永遠替代不了理性,理性永遠消滅不了感性。純粹的感性,感情用事是萬丈深淵;純粹的理性,冰冷無情也是自我毀滅。
尤其在當下這個信息泛濫、物欲橫流的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潔身自好,成為一個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很有必要!
理性需要感性的溫度,感性需要理性的引路。唯有靠三分感性的激情和力量,七分理性的冷靜和思索,我們讓才能身在其中,置身事外,避免愚蠢的疊加,把真正的智慧淹沒在愚蠢的洪流之中,從而達成高效人生的思考決策。
人人都需要一種全觀思維方式!
全觀思維,是指以事物的中心為源點,通過寬度、高度、深度和遠度這四個維度的全觀視野來認知事物,在具象和抽象之間來回穿梭,形成“完整的系統(tǒng)論”,最后形成優(yōu)化的決策。
1、寬度思維
是指當你看待一個事物(問題)時,以它為中心對關聯(lián)性的事物進行橫向水平的思考,以獲得寬闊的視野。
2、高度思維
是指當你看待一個事物(問題)時,以它為中心在事物所處背景的基礎之上進行的頂部思考,站在高處看事物。
3、深度思維
是指當你看待一個事物(問題)時,以它為中心探索事物最深層次的根源,進行底部思考,直抵問題的本質。
4、遠度思維
是指當看待一個事物(問題)時,以它為中心對事物的動態(tài)變化進行遠景思考,洞察出事物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簡單舉例說明,以戀愛、婚姻為例。
安慰失戀的人,“不要為了一棵樹,放棄一片森林”,這是寬度思維的橫向思考。
戀愛雙方要考慮“門當戶對”,家庭成長環(huán)境的因素,這是高度思維的頂層思考。
戀愛雙方的三觀是否一致,脾氣秉性能否兼容這是深度思維的底層思考(本質)。
結婚前后考慮長遠的家庭規(guī)劃,這是遠度思維的遠景思考。
通過這四個維度的思考,七分理性,三分感性,形成的優(yōu)化決策就叫全觀思維。全觀意味多元化,跳出單一性的視角來看待事物,避免就事論事,鉆牛角尖,認死理,死在偏激的倔強上。
全觀思維的認知意義,在于透過四個維度,從“螞蟻視角”到“上帝視角”,從微觀到全觀開啟一種全息全觀理解事物的思維方式,把簡單的事物變得深刻,把復雜的事物變得清晰。
比如有人想買一輛車,我們用全觀思維來考量,就會得到一個比較滿意的決策結果。
1、考慮自己的經(jīng)濟收入狀況,在不同品牌及同類車型中做性價比的考量。這是寬度思維,讓大腦在處理問題的信息時,進行水平關聯(lián)的橫向思考。
2、考慮是否響應國家環(huán)境保護號召提倡的綠色出行?這是高度思維,讓大腦在處理問題的信息時,從微觀信息到宏觀/整體的頂部思考。
3、考慮買車的實際用途,到底是為了作為代步工具,面子攀比,還是出于社交場合的使用?這是深度思維,讓大腦在處理問題的信息時,回歸本質上最深層次的底部思考。
4、考慮未來一段時間里,使用汽車的出行距離、頻次、停車便捷性等等,選擇傳統(tǒng)汽車,還是選擇新能源汽車?這是遠度思維,讓大腦在處理問題的信息時,從當下延伸到未來長期性的遠景思考。
以上這四個維度的思考,拆解出來分析,看似很簡單,但如果大腦缺乏這四個維度清晰的思考路徑,糾纏在一起,那么我們在分析信息時,往往就會把思考的內容混淆是非,混沌糾結,讓情感替代了理智,無法做出價值主次的有效判斷,最終導致決策的失誤。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在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上,容易犯錯,導致自己失敗的結果或是沒有達成預期理想的目標。
比如,我認識的一個女性朋友,平時工作很忙,單位離家不到2公里,她貸款買了一輛50多萬的寶馬,不過她車技真不敢恭維,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汽車發(fā)生了兩次嚴重事故,以至于保險公司的人告訴她,“姐,明年你這個保險額度得增加了”。
寶馬修好后,心有余悸的她,干脆把車擱置在小區(qū)的地下車庫,但這一波操作,還是在一位同事的代勞下完成的。
這輛50多萬的寶馬成了地下車庫的長期“展品”,這付出的代價成本有點大,不僅成了她心里的一塊負擔,還成了她在經(jīng)濟上實實在在的“負債”。
再來看看職場少了全觀思維會怎樣?
不少年輕人“頻繁辭職”,工作沒有動力,心情煩躁,一份工作總是干不了多長時間就辭職了。這里不排除企業(yè)文化、工作壓力、福利待遇等問題的因素,以及當下物欲橫流,急功近利的社會環(huán)境所導致的壓力,但歸根結底,多數(shù)問題的關鍵還是出在對自我全觀認知的匱乏。
比如,有的人是因為平時與同事、同行缺乏交流學習的寬度,工作能力低效,不被上司認可。
有的人是只顧低頭干活,不抬頭看天,不善于與領導和同事處理好人際關系,做人做事缺乏高度,走到哪都帶著自己格格不入的氣場,一種另類的“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有的人則是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興趣點在哪,對自己工作的動機(深度)一無所知,又或是沒有勇氣聽從內心的聲音,只好任由自己隨心所欲。
有的人則是因為缺乏有遠度的職業(yè)規(guī)劃,有如浮萍隨波追流,哪里給錢多就去哪里工作。
每一個維度的缺失,都有可能導致一個人在職場的生涯中屢屢受挫,無法乘風破浪,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
這就是全觀思維的重要性,它作為一種思維的決策性工具,無論是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都可以幫助我們最大程度上地實現(xiàn)決策的有效性。但要想真正做到全觀思維,必須滿足這兩個充分條件。
1、不斷跳出已有的認知圈
“全觀思維”是一個相對概念,任何人都不可能擁有全知全能的視野——認知圈內你一目了然,認知圈外你一片茫然。理論上,大腦的有效信息量越多(見多識廣),全觀思維的決策越精準。
2、用積極心態(tài)看待這個世界
“全觀思維”受限于兩種心理,積極心態(tài)和消極心態(tài)。心態(tài)積極的人,往往內心“打開天窗說亮話,迎接這個世界的陽光”;心態(tài)消極的人,往往內心“關在自己的屋子里,挑剔這個世界的陰暗”。
所以,如果我們想盡可能地“全觀”,一是跳出自己的認知圈,減少盲區(qū);二是用積極心態(tài)看待事物,擁抱世界。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處理重大的問題時,盡可能讓決策趨于合理化,從而避免情感占領大腦的高地,替代理智,草率決定,沖動行事,事后悔不當初,最后達成一個相對比較理想的決策結果。
切忌,手里拿著錘子,看什么都像是釘子!
評價別人容易,認清自己很難!說別人的時候總是頭頭是道,輪到自己時卻是視而不見。
沒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八佰》固然存在不少問題,你可以去吐槽它,但在對電影和導演品頭論足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通過電影映射到自己身上的問題,學會反觀己身,自我反省。
俗話說:以史為鑒知得失,以人為鑒知進退。同樣的以影為鑒,也可以知得失,知進退!人生如戲,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導演,做好主角靠自己。
只有認清自己,我們才能演繹好自己人生的這場大戲,即使成為不了巨作,至少精彩的劇情也足夠讓自己回看一生。
最后說一句:
不要輕易評價別人,因為你沒有經(jīng)歷他的人生。不要輕易地批評別人,因為你還沒有足夠的智慧,去理解他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