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根
第一句話:語文其實沒考多少東西
——考的都是審題
一切考試的關鍵,都在審題,語文尤其如此。因為語文不像其他學科,不存在完全的知識障礙?;蛘哒f,語文考試,并非在考知識,而是在考能力,而這“能力”,就是審題能力。因為審題就是閱讀。在語文這里,考審題,就是考閱讀。
在語文這里,就95%以上的考生而言,不存在完全無法作答的試題,語文的答題錯誤,主要是因為審題,或者弄錯題意,或者答非所問,或者答而不全。一份語文試卷,只要審題不出問題,都能得到可觀的分數(shù)。
審題無非幾點:
一是不出聲反復念題或指讀。
二是選擇題要標清選“錯”項還是選“對”項。
三是標出題干關鍵詞,先分解后綜合,理清要點,抓住重點,謹防遺漏題目要點。
例如有這么一道題:
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都描畫冬夜雪花“像無數(shù)白色的小精靈”,“悠悠然”“飛落”下來,這樣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不少考生將題目審成了“小說開頭和結尾描寫冬夜的雪花有何作用”,因此無法回答到位,只會答出景物描寫的一般作用;沒有注意題目是說作者為什么要將雪花描寫成無數(shù)的“小精靈”“悠悠然”“飛落”,明顯這樣的描寫應該有其特殊作用。所以,像這個題,重點是“雪花”的作用,但“開頭、結尾”“描寫冬夜雪花”“像無數(shù)小精靈、悠悠然、飛落”“作用”這幾個詞都要審到,尤其是“像無數(shù)小精靈、悠悠然、飛落”。否則,答案的關鍵部分就出不來。
第二句話:能騙你的多是熟人
——保持陌生感
語文考場上最怕碰到似曾相識的題目。
有同學覺得,碰到似曾相識的題目那多好,答起來輕車熟路。但我告訴你,當今的高考考場,幾乎不可能碰到完全相同的題目,平時老師們所謂的猜中題目,往往只是部分命中,很難完全命中:或者主題相近,或者話題類似,或者材料沾邊,或者體裁相同,如此而已。現(xiàn)在的高考命題,首要的任務就是反猜題,許多似曾相識的題,恰恰里面有陷阱。熟題的陷阱表現(xiàn)為三:
陷阱一,部分相似,部分不相似。可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似是而非的題目,完全可能給你誤導,或者給你造成思維定勢。
陷阱二,題目相似,你原來的答案不一定標準,或者不一定完整。你只將原來答案抄上,很難得高分。
陷阱三,從應試心理來說,熟悉的題目,極容易造成輕敵思想,一旦輕敵,就容易疏忽,容易馬虎,容易掉入命題陷阱。
所以,碰到熟悉的題,可能并不是好事。要知道,真正能夠騙到你的,往往是熟人。面對陌生人,你會提高警惕。同樣,陌生的試題往往能激發(fā)考生的斗志,激發(fā)考生的智慧。
所以,從應試的角度說,碰到熟悉的題,并非好事,萬一不幸而碰到,一定要保持應試的陌生感,小心陷阱,千萬別生搬硬套曾經(jīng)的答案。
第三句話:要想取得高分
——唯有不斷追問
語文不像數(shù)學,不會做就不會做,只能空在那里。而語文似乎每道題都能拿點分,但又很難拿高分,更不說滿分。
數(shù)學的不能拿高分,往往是知識的缺陷,可能是真正沒有學懂,于是真的不會。而語文的不能拿高分,往往不是因為知識的缺陷,往往不是因為不懂。換言之,語文可能沒有真正不會的題。因為語文不是一個知識性學科,整套高考語文試卷,并沒有考多少高深的語文知識,所以,語文能力比較強的初中生,直接考高考試卷,也能考出像樣的分數(shù)。語文題的不能得高分,往往是因為思維方式的局限??赡芪覀兤綍r的語文課堂或者考場,養(yǎng)成了想其一不想其二的習慣,總是缺少將一個問題完整地想清楚過。對于一般的高中生來說,語文問題的思考,基本沒有多少知識的缺陷了,而是我們?nèi)鄙僖环N追問,一種不斷追問的意識。
哲學家思考問題為什么總比常人要嚴謹而完整?因為他們總是不斷追問。語文的閱讀和寫作,都是一個不斷追問的過程。
例如閱讀周濤的散文《秋光里的黃金樹》中一部分:
這里就正是秋天。
它輝煌的告別儀式正在山野間、河谷里轟轟烈烈地展開: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熱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說“我管那些?”說完,就在闊野間放肆地躺下來,凝視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樣一種專注,一派寧靜;
它不驕不躁,卻洋溢著平穩(wěn)的熱烈;
它不想不怨,卻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涼。
在這輝煌的儀式中,它開始奢侈,它有了一種本能的發(fā)自生命本體的揮霍欲。一夜之間就把全部流動著嫩綠汁液的葉子鑄成金幣,揮撒,或者掛滿樹枝,叮當作響,擲地有聲。
誰又肯躬身趨前拾起它們呢?在這樣豪華慷慨的饋贈面前,人表現(xiàn)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個孩子,一個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葉,金紅斑斕的,宛如樹的大鳥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過這片葉子去看太陽,光芒便透射過來,使這枚秋葉通體透明,脈絡清晰如描。仿佛一個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臟六腑,一塵不染,經(jīng)絡優(yōu)美。“呀!”那女孩子說,“它的五臟六腑就像是一幅畫!”
還有一個老人,一個瘦老頭,他用掃帚掃院子,結果掃起了一堆落葉。他在旁邊坐下來吸煙,順手用火柴引著了那堆落葉,看不見火焰,卻有一股灰藍色的煙從葉縫間流瀉出來。這是那樣一種煙,焚香似的煙,細流輕繞,柔紗舒卷,白發(fā)長須似地飄出一股佛家思緒。這思想帶著一股特殊的香味,黃葉慢慢燃燒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腦。老人吸著這兩種煙,精神和肉體都有了某種休憩棲息的愉悅。
題目設問為:
“作者寫秋天的落葉,為什么要聯(lián)系孩子和老人來寫?”
考生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一般都能回答出“將孩子、老人對待落葉的態(tài)度與那些冷漠高傲的人對待落葉的態(tài)度進行對比”?;卮鸬竭@里,只是回答了題意的表層意思,如果學會了追問的思維方式,那就不妨再追問一下,為什么要將他們進行對比?自然就會逼問出這樣的答案:“表明天真的孩子和睿智的老人能與自然和諧相處?!比绻龠M一步追問:為什么要寫孩子和老人能與自然和諧相處?自然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表明人類要愛護自然,珍惜自然豪華慷慨的贈予?!边@樣層層追問,直到不能再追問下去的時候,你得出的答案可能就是題目的完整的答案了。
作文的思考更是如此。例如,考場作文的前十分鐘的構思,我們實際上應該做的是什么?應該做的就是不斷追問:
先是審題的多角度追問,力求審題精準。
不妨來個“審題六問”:
事情:題目談的是什么事情?
話題:題目主要涉及到什么話題?
關聯(lián):題目材料各部分與話題或問題是怎樣關聯(lián)的?
本質(zhì):題目涉及的問題的本質(zhì)是什么?(適當上升)
命題者:命題者在命這道題時他在想什么?
要求:題目有哪些要求?
然后是聯(lián)想相似相反的事情,在聯(lián)想的基礎上,去追問與發(fā)現(xiàn)。
于是便有了“聯(lián)想十問”:
有什么共同點?
有什么不同點?
有什么規(guī)律?
有什么好現(xiàn)象?
存在什么問題?
原因在哪里(是什么)?
本質(zhì)是什么?
關鍵在哪里?
出路在哪里?
方法有哪些?
在聯(lián)想的基礎上有所發(fā)現(xiàn)之后,便要思考,上述發(fā)現(xiàn),最有寫的價值的是什么?最能打動讀者的是什么?你有把握寫好的是什么?你最有材料的是什么?從而尋找到你認為最好的寫作角度,確定你文章要解決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確定你的大致觀點。
于是便有了“立意四問”:
最有價值寫的是什么?
最打動讀者的是什么?
最有把握寫的是什么?
最有材料寫的是什么?
形成你的立意之后,你就要思考,關于你的觀點,你有哪些理由?你有哪些證據(jù)材料?能不能形成一個推理過程?能不能形成證據(jù)鏈?
于是便有了“建構三問”:
哪些理由?
如何推理?
哪些論據(jù)?
這些想好了,構思出來了,相當于有了提綱了,便要開始行文。行文便是和讀者對話,但是讀者不在你面前,你便要想辦法吸引他,抓住他,誘導他,引領他,感染他,說服他;
你要讓他讀懂你的心,你要讓他明白你的理。
于是便有了“讀者十問”:
寫給誰?他是怎樣的人?
你和他是怎樣的關系?
他的閱讀狀態(tài)和習慣?
他需要什么?
他喜歡什么?
你想要他怎樣?
他會有怎樣的表現(xiàn)?
你希望他怎樣思考?
讀后會思考什么?
他會怎么反駁?
所以,考場寫作,實際上就是在追問:
以追問審題,力求精準到位
以追問聯(lián)想,力求多有發(fā)現(xiàn)
以追問開掘,力求豐富深刻
以追問建構,力求言之成理
以追問行文,力求得體入心
第四句話:你難人也難,你易人也易
——保持平常心
考場上還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可能覺得今年的題目怎么這么難啊,于是心里發(fā)慌,手足冰涼,甚至有同學走出考場就嚎啕大哭,嚴重影響下一場的考試??墒?,我們的同學沒有想到,你難,別人同樣也難啊,有什么關系呢?高考錄取看的不是絕對分數(shù),是相對分數(shù),是分數(shù)的排位。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怎么覺得今年的題目這么容易,考起來這么順手,于是考場上就輕敵,就馬虎,就自以為是。我們應該想到的是,你容易,別人也容易。容易,你必須認真對待。
所以,你難人也難,你易人也易。不要過分受題目難易的影響,要保持平常心:遇難題,不慌不忙,越戰(zhàn)越勇;遇容易的題,仔細對待,精益求精。這樣才能穩(wěn)操勝券。
第五句話:檢查的確很重要
——但別輕易改答案
題目做完,最后有一道自我檢查的工序,這道工序十分重要。但是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有同學最后檢查,卻將正確答案改成了錯誤答案。
2003年,廣東高考語文考試,因為試卷卷面印刷的格式錯誤,導致在本場考試結束前30分鐘突然宣布推遲十分鐘下考。許多考生題目已經(jīng)做完,多出的十分鐘,基本上就用來檢查,結果,就有考生將正確的答案改成錯誤的答案了,尤其是選擇題,這種情況并非個例。
這告訴我們,最后的檢查既有價值,也有風險。
最后檢查檢查什么?
第一,檢查是否看錯了題,尤其是選擇題的“正誤”選擇;
第二,檢查是否有漏答的題,或者錯涂的答案;
第三,檢查是否有答得不完整的題。
一般來說,不要輕易否定前面的答案,尤其是選擇題,因為前面做選擇題時,你是相對清醒的,而經(jīng)過將近兩個半小時的苦戰(zhàn),此時的你,并沒有開始清醒,很容易掉入題目的陷阱。
最后我們再強調(diào)以下這五句話:
第一句話:語文其實沒考多少東西——考的都是審題。
第二句話:能騙你的多是熟人——保持陌生感。
第三句話:要想取得高分——唯有不斷追問。
第四句話:你難人也難,你易人也易——保持平常心。
第五句話:檢查的確很重要——但別輕易改答案。
記住這五句話,高考語文高分并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