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馬遷)說:“《論語·子路》中,孔子說當(dāng)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這不就是說的李將軍嗎 。我見到的李將軍像鄉(xiāng)下人一樣的樸實,不能說善辯。到他去世的那天,天下無論認(rèn)識他的或不認(rèn)識他的,都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實誠懇的品格使士大夫信賴。
諺語說:“桃子李子雖不會說話,(但是它們果實甜美,惹人喜愛)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一個人做了好事,不用張揚(yáng),人們就會記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為人誠懇,真摯,就會深得人心。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這話雖很短小精煉,卻可以使人明白大道理?。?a name="refer_5355669-5591140-3073726" href="">[1]
《傳》: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之所以稱為“傳”是因為《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后人所記,別于孔子本人所編撰的《經(jīng)》
蹊:小路
正:行得正
悛悛(xún):亦作“恂恂” 誠誠懇懇的樣子、誠謹(jǐn)忠厚的樣子。悛,通“恂”,恭謹(jǐn)。
如:像,像司馬遷一樣誠謹(jǐn)忠厚
鄙人:鄉(xiāng)下人
能:擅長
彼其:他,這里指李將軍
心:品德,思想
誠:確實
信:信服,這里是被動語態(tài)
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此處指李廣的忠誠品格確實得到了士大夫們的信任
雖:即使
諭:告訴,這里是“說明”的意思
復(fù)句式;作分句;含褒義;指實至名歸。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史記·李將軍列傳》:太史公曰:《傳》曰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②,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③”。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①傳:漢朝人稱《詩》《書》《易》《禮》《春秋》為經(jīng),解說經(jīng)書的著作都稱為“傳”。這里的傳是指《論語》。因《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記,不是孔子親筆著述,所以也稱為傳。
②悛悛:謙恭謹(jǐn)慎的樣子。
③蹊:小路。
西漢名將李廣英勇善戰(zhàn),歷經(jīng)漢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戰(zhàn)功,對部下也很謙虛和藹。文帝、匈奴單于都很敬佩他,但年紀(jì)不大被迫自殺,許多部下及不相識的人都自動為他痛哭,司馬遷稱贊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體現(xiàn)了德育方法中示范的榜樣。
榜樣示范法,用榜樣人物的優(yōu)秀品德來影響學(xué)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方法。由于榜樣能把社會真實的思想、政治和法紀(jì)、道德關(guān)系表現(xiàn)得更直接、更親切、更典型,因而能給人以極大的影響、感染和鼓勵,教育、帶動和鼓舞人們前進(jìn);運(yùn)用榜樣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學(xué)生愛好學(xué)習(xí),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進(jìn)的年齡特點(diǎn),也符合人的認(rèn)識由生動直接到抽象的發(fā)展規(guī)律。
一個人做了好事,不用張揚(yáng),人們會記住他。這正如桃李不會說話吹噓,它們樹下卻被人踩出一條小路來一樣,只要你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為人誠懇、真摯,就會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