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shí bù yàn jīng ,kuài bù yàn xì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形容食物要精制細做
【結(jié)構(gòu)】復句式
【同韻詞】驕兵之計、斂聲匿跡、漫不經(jīng)意、冒險主義、指天畫地、飛鴻羽翼、無可非議、排愁破涕、情深伉儷、揚眉吐氣、......
【年代】古代[1]
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論語·鄉(xiāng)黨》[2]
春秋時期,被人們稱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講究,他的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糧食陳舊或變味,魚肉不新鮮了,他都不吃。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過米面的數(shù)量,酒可以隨便喝但不能喝醉。[1]
1. 孔子的一生,僅只有三年做官,晚年受到了一些禮遇,而從總的來說,他的一生仍是一個“布衣”,一個雖不“賤”卻比較“貧”的人。所以就孔子的政治地位和飲食生活當屬“國人”,其大部分時間的飲食僅僅只能果腹而已??鬃由畹哪甏?a target="_blank" >中國飲食文化發(fā)展中雖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堪稱飲食文化的奠基期,但就其烹調(diào)工具、方法、食品結(jié)構(gòu)、飲食習慣和風格來看,還是低級和粗糙的.不難看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真正涵義,主要是指在做祭祀用的飲食時,應選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時要盡可能精細,這樣才能達到盡“仁”盡“禮”的意愿??梢?,孔子的飲食思想是與祭祀相聯(lián)系的,是建立在“禮”、“仁”的崇儒重道基礎之上的。
2.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論語·鄉(xiāng)黨》[1]
【辨形】膾;不可寫成“噲”。【正音】膾;不可讀成“hu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