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武,先練膽力。沒膽識,練什么武。尤其是,一對多時,有膽,能鎮(zhèn)的住。膽一虛,氣勢就弱了,動手便不自信。拳練對了路,慫人也能變得強悍,拳就能做到。
有了功夫,就找回了自信。但功夫不能濫用,否則害人害己。功夫融于生活,生活功夫化,這是最好的出路。將拳理融會貫通,將武力變成心力。一代宗師,不僅能打,還要在各方面,出人意料。
拳法好,功夫高,格局也大。不是什么人都能當領袖,欲動天下者,先動天下心。能服眾,不能光靠武力。練拳不能練的一身戾氣,路就走死了。內圣外王,才是拳。
外圓內方,才合道。有高有低,能成山,虛懷若谷,稱為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這不僅是沙場豪情,更是武者膽魄的寫照。練武之人,首重修心練膽。
膽氣一虛,縱有千般招式也是枉然;膽識過人,方能在危急時刻穩(wěn)住心神。尤其面對多人圍攻時,一個眼神、一個架勢,往往就能震懾對手。這就是武者的氣場——不是虛張聲勢,而是由內而外散發(fā)的自信。
膽力從何而來?從千百次的練習中來。拳練萬遍,其理自現(xiàn)。當你的身體記住了每一個動作的要領,當你的肌肉形成了本能反應,膽氣自然而生。
但真正的武者都明白,功夫不是用來逞兇斗狠的,而是修身養(yǎng)性的法門。將拳理融入生活,以武入道,才是最高境界。
說到實戰(zhàn)技巧,偏墜勁堪稱傳統(tǒng)武術中的精髓。這種勁法講究'偏'與'墜'的完美結合:偏是斜取角度,墜是沉勁下壓。就像太極推手中的'引進落空',不是硬碰硬,而是借力打力。
武術有個特點,愛走偏門。為何?用最小的力量,取得最大的效果,消耗就必須要小。偏勁,肩頭斜45度,為入膛處。占好位,等對方一調身兒,正好借上。
偏墜勁要先入為主。以小博大,大都出于偏墜勁,能借體重優(yōu)勢。弱勝強,腳下忙。忙什么?就是找偏門,切進去。既然要墜上,就要占位。 一個好的位置,會省時省力。武學的偏墜勁,就是占好位置,等你送上門來。
當對手正面強攻時,只需微微側身,讓過鋒芒,同時以沉勁控制其重心,往往能收到四兩撥千斤之效。練偏墜勁,關鍵在于'自轉'。人體就像一個大軸承,看似只是微微偏轉,實則勁路已變。
高手過招時,站位往往有意偏斜幾分,待對手攻來時,接觸點自然偏移。這時一個沉墜,對手就像撞上了旋轉門,重心盡失。太極拳中的'沉肩墜肘'就是典型的偏墜勁運用,看似放松,實則暗含控制。
偏墜勁的運用需要掌握三個要點:首先是站位,要搶占有利角度;其次是手法,要像秤鉤一樣能掛住對手;最后是沉勁,要像千斤墜一樣穩(wěn)如泰山。這三者缺一不可,就像做飯需要柴米油鹽,看似簡單,實則環(huán)環(huán)相扣。
練武如做人。偏墜勁教會我們的不僅是格斗技巧,更是一種處世智慧:遇事不硬頂,懂得借勢而為;待人接物,既要外圓內方,又要守住原則。
真正的武者,功夫在身更在心,既能以武會友,又能以德服人。武術的最高境界,不是打敗多少人,而是戰(zhàn)勝自己。當你練就一身好功夫卻不輕易出手,當你面對挑釁仍能保持從容,這才是真正的'內圣外王'。
有人說,中國的東西很復雜,條件具足,方能成就。所謂的簡單,是復雜的表象。為什么很多勁,都是符合產生的?比如,偏墜勁,偏勁與墜勁復合。正如古人云:'有高有低,能成山;虛懷若谷,稱為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