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電影呈現出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其中,新主流電影容納了盡可能多的藝術家投入到這一時代創(chuàng)作的洪流之中,在新階段產生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也因為他們堅持中國化影視語言的表達、堅守中國的價值觀,創(chuàng)作出各種類型的中國本土特色濃郁的電影,進而收獲了很好的社會反響;同時還因為中國的受眾在中外文化的對撞之中,越來越熟悉世界電影的套路與品性,逐漸將中國電影的多樣創(chuàng)作作為自己的觀賞選擇。這些因素共同推動著中國電影發(fā)展。與此同時,中國電影的市場呈現,以多種層次和多樣類型的創(chuàng)作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中國電影學派的色彩也愈發(fā)明顯。[1]此外,在中國電影市場上,中國電影所占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自2013年以來,在中國電影市場的總票房中,國產電影所占的比重都在50%以上,2019年達到64%??偠灾?,中國電影也包括中國電視劇中的中國民族化、本土化、中國道德觀和中國人的現實生活表現,尤其是中國價值觀凸顯的創(chuàng)作,越來越得到市場、大眾內心和主流文化的共同認可。近年來的中國電影文化或者中國影像文化,有著3個突出的特點:即堅守中國本土的價值觀,進行中國現實生活和人性的深入表現,對中國電影審美的藝術多樣化探索等。梳理近幾年中國電影出色的作品,聚焦它在這3個方面的表現,可以勾勒出中國電影不斷進步的軌跡。一、新主流電影的價值凸顯
近年來,中國新主流電影因注重藝術性和價值觀表現而產生了不少電影新經典。20世紀80年代,國家電影電視部電影局曾經提出“主旋律電影” [2] 的概念,其核心就是弘揚主流價值觀。時代要求影像以具有核心價值觀的中流砥柱的創(chuàng)作引導人心,但許多時候這樣的創(chuàng)作往往只要政治正確或道德教化,變成了單一的歌頌英雄模范人物的影像,不僅藝術表現死板,缺乏藝術感染力,在向市場轉化的過程中處境尷尬。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21世紀初。[3] 21世紀的前10年,有著更為寬闊創(chuàng)作視野的主流電影創(chuàng)作開始出現。主流電影創(chuàng)作既要求弘揚本土價值觀,同時也注重擺脫教化而兼容多樣,不再簡單以單一政治概念說教的面目出現,而注重電影表現生活的豐富性、多樣性,并且吸納更多的電影創(chuàng)作者進入主流電影的創(chuàng)作渠道。真正使主流價值觀得到更好體現的,是21世紀第2個10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后的中國電影開始進入新主流電影的發(fā)展階段。其標志是開放形態(tài)的創(chuàng)作并且將國家主流價值觀堅守作為核心,促進中國電影進行更開放也更豐富的表現。其時,中國電影越來越具備弘揚主流價值觀的自信心,和廣泛吸納更多電影人和電影創(chuàng)作的包容狀態(tài)。我們一般把2016年《湄公河行動》作為中國新主流電影的重要開拓之作,影片源于現實事件但借助警匪片類型樣式,形成以激烈矛盾沖突和緊張氛圍營構吸引大眾關注的樣式,彰顯了保護中國人民生命的國家責任。隨后,包括《戰(zhàn)狼2》《紅海行動》等優(yōu)秀之作相繼出現并受到觀眾歡迎。近幾年,新主流電影更為明確地堅守主流價值觀,更好地協調市場、大眾接受心理進行創(chuàng)作,不斷涌現出新的藝術作品。包括以《我和我的祖國》開端的系列國慶檔影像,新的戰(zhàn)爭影像如《八佰》《金剛川》《長津湖》等,也包括為推出的《革命者》《1921》等相關新主流電影的影像,它們典型地體現出新主流電影的宏大氣質與精細的藝術表現特質。作為中國電影中新主流電影的自有類型樣式,以《我和我的祖國》開篇的國慶檔系列拼盤式電影是多類型導演攜手、多類型明星演繹、圍繞著統(tǒng)一主題展開與時代節(jié)奏相呼應的創(chuàng)作,是無論從形態(tài)上、藝術表現上、主題體現上,還是中國文化環(huán)境透視上,都獨樹一幟的中國創(chuàng)造。《我和我的祖國》系列最大的特點就是立足于中國現實而創(chuàng)造嶄新類型的獨創(chuàng)系列,具有 IP的接續(xù)性。其以中國社會政治歷史中的宏大事件為背景,以小人物的故事作為切面,正面展現這些歷史事件行進的瞬間,使觀眾在多樣而開闊的敘事之中得到更多的教益。在每一個未必有關聯性的短視頻中,都有相對完整的故事。其改變了一個故事貫穿電影的冗長傳統(tǒng),讓現代觀眾在獲得觀影新鮮感受的同時,又在相對獨立的短故事中凸顯藝術家的個人風格,使觀眾觀影時在內涵與總主題呼應的一個個緊湊故事中獲得共鳴。《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xiāng)》《我和我的父輩》各有所長,但將小人物命運與大時代緊密結合,使不同觀眾能夠親近大時代歷史,卻是一以貫之的。公認最好的是開端之作《我和我的祖國》,在7個段落中,從表現共和國成立的《前夜》到表現原子彈爆炸的《相遇》,以及表現中國社會生活中令人記憶深刻的女排的《奪冠》,還有表現1997年香港的《回歸》、北京2008奧運會的《北京你好》,以及表現宇宙飛船返回艙落地草原的《白晝流星》,最后是表現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閱兵背后的《護航》,以1個大主題牽引7個小故事的巧妙結構,展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大事件中的小人物故事??倢а菰诳傮w設計中進行一種規(guī)整性貫穿,因此,7個小故事對70年歷史聚焦式的表現就對觀眾富有感召力,而在人們傾心向往記憶深刻歷史的回顧中,不同個性的導演以其智慧進行短平快構思,卻能夠聚焦于大主題而又鮮活地展現小人物的生活世界,非常好地表現了豐富的時代歷史,與單純表現大的政治歷史事件的作品相比毫不遜色。在這里,《奪冠》的構思、人物表現和情景是非常突出的,小朋友冬冬與小美離別,卻因為鄰里聚攏于里弄里唯一的他們家的電視機前觀看中國女排和美國女排的世界杯決賽,產生緊張沖突。冬冬既心急火燎地要和小美互送禮物告別,但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們看電視的呼喚,又使他不得不忍痛跑上屋頂支撐天線以獲得清晰的畫面。影片聚焦于奪冠與否的眾人的觀賞期望與孩子告別友情急不可耐的交織,將個人私情和公益承擔、與女排奪冠眾人期待緊密糾纏,表現了一個小小的孩子如何應對難題的狀貌,這成為一個人成長的縮影。其實在這個段落中,以小孩對公私的取舍,也就有了一個國家與個體利益之間的抉擇取舍的意味。當女排奪冠的呼聲震天動地的時候,孩子冬冬和國家女排奪冠一樣完成了舉天線的壯舉,舍棄了與小美的告別。《奪冠》的表現的確是一種構思極其巧妙的大歷史和小環(huán)境與個人之間的三相呼應。在這樣的表現之中,緊張的情節(jié)、人心左右為難、忐忑不安的真切性和在群體的呼應之中一個人如何歸順集體而丟棄自我承擔大義責任的選擇被展露無遺?!秺Z冠》既是中國70年歷史中重大事件的巧妙表現,也是人心所向期望國家富強而奪冠的情志所在,也不妨說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超越了自我而獲得更高境界的另一種“奪冠”。從《我和我的祖國》系列中可看到,中國新主流電影在發(fā)展中的變化,是宏大主題的體現更多偏向于采用常人百姓內心能夠接受的藝術表達方式,著意于人們日常生活和個性的呈現,這使得宏大主題絲絲入扣的表現情境能使現代人產生感悟。藝術表現的多樣性也使得它們更多地和時代切近但教化性得以隱蔽。在這方面,近年來戰(zhàn)爭題材新主流電影的創(chuàng)作則越來越明顯。尤其是《長津湖》《長津湖之水門橋》兩部作品,作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創(chuàng)作,其在還原歷史、展現宏大戰(zhàn)爭場面的同時,也注重展現個體在戰(zhàn)爭中的命運和他們對戰(zhàn)爭的認知和理解。在《長津湖》中,承載大部隊的列車從匍匐在起伏山巒上的長城下經過時,七連官兵注目祖國山川和長城肅然起敬的敬禮,讓觀眾頃刻之間感悟到一個國家的力量。而在《長津湖之水門橋》中,他們向著祖國方向的注目禮,也同時把殘酷歲月中的人們更加珍惜祖國的心意表現得絲絲入扣。藝術表現令人聯想到十七年電影中的《上甘嶺》坑道之中,人們吟唱著著名的《我的祖國》的歌曲,把中國人不惜生命保家衛(wèi)國、個體和國家命運的息息相關,以及中國人對于國家的情感和個人的感情融合在一起的精神。有著這樣的藝術感染力,戰(zhàn)爭影片愈發(fā)受到人們的歡迎。在藝術表現上,新主流電影在弘揚主流價值觀的同時越來越注重與類型電影樣式的結合、人性情感的表現。關于此,2021年五一檔期的《懸崖之上》表現得相當出色。影片表現的是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派出小隊到哈爾濱去接應隱蔽在敵人內部的特工,并共同完成重要的以“烏特拉” (黎明)為代號的任務。作為一部諜戰(zhàn)片,電影重在表現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強意志與罔顧生死的精神,既有極度艱險的追殺,又有精彩心理對峙的搏擊,還有慘不忍睹的拷問電擊與生離死別的痛楚。在敵人內部危機重重環(huán)境中的機警應對,和敵眾我寡環(huán)境下舍生取義保護戰(zhàn)友的高尚犧牲,將有著堅定意志和不舍追求的革命戰(zhàn)士放置于凜冽的寒冬臘月與殺機重重的危險境地,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強的意志信念與崇高的品德,尤其是幾對人物之間的情感表現不因諜戰(zhàn)和生死搏殺而漠視常理。張憲臣和王郁是一對夫妻,有堅定的信念,但同時惦記著因革命失落在街頭的一對兒女,為了這份情感,他們甚至情不自禁地去探尋乃至被追捉,將戰(zhàn)士和父母真切的惦念表現得合情合理,濃烈的人情牽掛和強烈的對敵斗爭勇氣融合,在真實生活中對英雄進行表現。同樣,一對戀人楚良和小蘭在火車上相遇但不能相認的瞬間對視,將情感不由自主的流露和被暗探鷹犬偵緝察覺表現得合情合理,沒有遮掩對個人私情的表現而依然呈現其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影片中,為黨的任務“烏特拉”的完成,地下黨員們堅定不移地前赴后繼,在周乙告訴最小的戰(zhàn)士小蘭說就是為了黎明,我們需要為將來年輕一代而要“活下去”的叮囑中,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的精神情懷被表現得令人動容。這類電影真實地體現出新主流電影的一種精神品格,而其藝術上的獨特性也使得新主流電影具有動人心弦的感染力。二、現實表現中的人性深度展示
近年來在中國電影的發(fā)展進程中,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沉下心來細致地展現現實生活中的人性及現實生活的真切性。在《奇跡笨小孩》《我不是藥神》《地久天長》《少年的你》等作品中,可以看到電影人致力于揭示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對常人生活的多樣性努力進行挖掘。2022年春節(jié)檔期文牧野導演的《奇跡笨小孩》是現實題材的出色創(chuàng)作,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深圳的崛起——從不起眼小地方發(fā)展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地區(qū)的歷程。影片將易烊千璽飾演的景浩帶著妹妹在深圳治病的小人物生存發(fā)展的故事展現得格外鮮活,為新主流電影的現實展示做了生動注解。景浩帶領一群社會邊緣小人物由拆封、拼裝廢棄手機到開拓電子產業(yè),實現了致富夢想。以景浩為代表的小人物們似乎是“笨”的,卻是頑強的,他們沒有放棄對生活的期望,中國的改革開放正是在這些無所拘束敢于創(chuàng)造的人們手中,憑借著奮斗開拓精神熬過最艱難的歲月,最終創(chuàng)造了奇跡的。而主人公與妹妹之間的相濡以沫的情感溫暖,以及眾人烘托抱團取暖的表現,也格外真切動人。此前更為出色的文牧野導演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既是對時代生活的深入表現,也是對復雜人性和現實把握出色的作品。主人公程勇的經歷來自真實的上海案例,父親重病無力入院手術,妻子離婚要帶孩定居國外,小店無以為繼等多重困境讓他變得歇斯底里。呂受益等掙扎在生死線上的白血病患者們,因其店名,望文生義地以為他的店面和印度有關系,期望從這得到印度仿制藥。一群掙扎在生死邊緣的白血病人用不起治療疾病的專利藥格列寧,希望程勇能夠銷售低價的印度仿制藥救命。影片通過程勇經歷了因商人盈利欲望開始行動,到看到病人的艱難處境后逐漸理解他們,最后高價購進低價賣出格列寧的公益舉止,將一場奇異的現實悲劇和一個人的成長歷程真實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影片從多個層面揭示都市底層人群的生存困境,也批判格列寧的專利獲得者們沒有人性的暴利行徑,不僅掀開社會生存難題的一角,也對片中角色知恩圖報、舍己為人等美好品性進行不動聲色的贊頌。其許多細節(jié)令人感懷,尤其是最終程勇滿含著一種道德上的滿足感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法律懲戒的情景令人難忘:警車駛往監(jiān)獄的路上,押車警察輕聲囑咐開車警察:把車開慢一點。此刻出現了動人的場景,即鏡頭中車放慢前行,透過車窗,看到路邊站滿了白血病人,他們摘下口罩對程勇行注目禮,主人公程勇驚訝之時眼淚慢慢涌出。而在送別的人流之中,已經死去的呂受益和黃毛,也微笑著站在人群中目送他。程勇雖然違反了法律,但卻道德高尚;格林寧真藥的專利獲得者受到法律保護,卻高價牟利不道德地傷害了廣大的白血病患者。其情感的震撼力和現實表現的深度,以及正視現實生活中不可調解的一些矛盾,是影片動人之處所在。以至于這部影片促使國家決定將治療白血病的藥納入醫(yī)保支付的范圍。這部電影以其人性的光芒,促成了現行國家醫(yī)保政策存在問題的解決。現實表現和主流價值觀堅守的結合,成就了一部頗有代表性的影片,這就是2017年吳京導演和主演的《戰(zhàn)狼2》。在這部影片中,冷鋒與特戰(zhàn)隊員送犧牲的烈士骨灰回家鄉(xiāng),遭遇黑惡分子肆無忌憚毀壞烈士孤兒老母的住房,在凄凄慘慘的氛圍中,壯士們以最后一分鐘營救的方式,怒不可遏地阻止了拆遷挖掘機。于是,黑惡分子氣勢洶洶,在大庭廣眾之下和冷鋒們對壘。作為正義力量的代表,冷鋒與黑惡分子展開搏擊獲勝,以個人英雄的方式出手解決問題。這也成為其卸去軍職遠赴非洲的背景。冷鋒是受過國家培養(yǎng)的特戰(zhàn)隊員,影片將敘事重點放在非洲拯救上,但是沒有避諱暴力拆遷這種中國長期存在的不良現象,并且加以揭示,表現了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精彩。對現實深入表現的突破,使得這部影片持續(xù)多年成為中國電影最高票房的作品。三、家庭倫常情感表現的復歸
近年來關于現實表現的創(chuàng)作也有家庭倫理傳統(tǒng)得以復歸的類型,這種對于現實生活中人們多樣心態(tài)和多樣生活的揭示都獲得了大眾的歡迎。比如賈玲導演的《你好,李煥英》,是一部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人們對生活的期望和愧疚交織情感的現實創(chuàng)作。這部影片構思的出發(fā)點就是導演、主演賈玲在現實生活中對母親去世的愧疚。影片主人公賈曉玲只考上了一所成人高校,卻讓母親誤認為女兒考上了好學校而設宴宣揚,真相暴露之后母親卻遭遇不幸去世。帶著這種愧疚,女兒穿越回到了母親年輕時試圖去彌補遺憾。整部影片都在傳揚一種感知母愛和補救愧疚的家庭倫理。影片以一種中國家庭中的和美激勵人們,同時也呼應了中國電影之中家庭倫理情感的復歸。影片以一種現實生活的通俗化表現,讓大眾得到深深的教育,成為在年度票房中一度占據第一也是目前中國電影第三高票房的影片。該片在2021年年底舉行的中國電影金雞獎的評獎中,飾演李煥英的張小斐獲得最佳女演員獎。而在這年度最受大眾歡迎的影片中,《你好,李煥英》也獲得年度第四高票褒獎。事實證明,中國電影和大眾之間的聯系缺少不了家庭倫理情感這一觸動人心的要害。在藝術表現現實和高度藝術化的倫理創(chuàng)作中,王小帥導演的電影《地久天長》無疑是一部藝術化的佳作。影片關涉計劃生育、不同家庭之間相處的關系以及中國人對朋友、對他人的一種情感表現的深度。兩個家庭中,曾經在工廠肝膽相照的兄弟彼此親密無間。然而,命運遭際卻使兩個家庭離散,多年后才又聚合。主人公劉耀軍和王麗云夫妻的孩子劉星,被沈英明家孩子沈浩調皮搗蛋逼迫下水淹死。沈浩隱匿真實情形直到成年才懺悔吐露。而沈家主婦李海燕是計劃生育干部,逼迫好友王麗云打胎導致其絕育。劉星之死讓劉耀軍夫婦痛苦到極點,但他們卻從來不怪罪他人而遠走他鄉(xiāng)。一個家庭的夫妻在失獨的殘酷性和計劃生育帶來的慘狀中自我壓抑。沈家妹妹茉莉愧疚而試圖為失獨師父留一個根苗的補救舉措被劉耀軍拒絕,他既不能傷害妻子和家庭,也不會打破傳統(tǒng)與傷害朋友情感。其傳統(tǒng)中國家庭倫理的巨大力量和悲劇的痛徹心扉揪動人心。影片在表現現實的真切度上毫不隱晦也不隱蔽,但是并沒有以激烈反抗的方式,而是以人們屈從于歷史和政策并且吞下苦果的表現,真實地揭示人心、歷史和人際關系。后來長大成人的沈浩坦白自己小時候的行為,而劉耀軍這對父母則回答說:知道的,知道的。這樣的寬慰讓人心酸,底層人民以善良、隱忍的方式來對待不幸。影片的結尾劉家、沈家等重新團聚在一起的時候,男女主人公看到了曾經傷害過他們孩子的沈浩醫(yī)生的新生兒,欣喜地將其抱入懷中的那種中國人質樸、寬厚的情懷令人感動。影片的精彩情節(jié)之一是男女主人公去給自己死去的孩子劉星上墳,以那個長長固定長鏡頭的畫面,揭示他們內心痛楚卻使勁壓抑著的心態(tài)。相互都不想去勾起那種痛楚,卻讓人下淚。王小帥以“鈍痛”表現歷史和現實人心,也同時展現出人心深處的情感厚度。在把現實表現和家庭倫理生活折射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中,有一部在特殊的時間段上映,又在特定時間表現生活的出色作品,那就是《送你一朵小紅花》。影片2020年12月31號上映,在跨年的2021年元旦期間大賣。這是因為它的內容給予人們許多激勵和振奮。男主人公韋一航腦癌手術之后,始終對生活帶著一種敵視的負面的情緒。病患使他看到生活中的更多不如意,并且被放大成為一種絕望的情緒,也讓他忽略了父母為了他能痊愈的付出和不易;女主人公馬小遠自身也是癌癥患者,卻開朗快樂,不斷開導韋一航,讓他有良好的心情。直到她暈倒在地時,韋一航才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無私鼓勵和幫助的可貴。影片中父母對孩子的那種無私的、勇于犧牲自己的愛,卻不見得能讓男主人公領略到其價值和意義。然而,生活的經歷讓他終于明白,自己一味悲傷并不能帶自己走進新的生活,而他人的愛尤其是父母的愛是無私而偉大的。影片結尾的一個設計非常動人。當四川口音的父親喪魂落魄地從醫(yī)院里走出來在街頭坐下時,其手中提著的假發(fā)和網兜說明女兒已死去。這就是先前因節(jié)約錢讓女兒吃牛肉面并騙女兒他已吃過而韋一航對他嗤之以鼻的那位父親。此時,一位外賣小哥送了一盒牛肉飯給這位父親,父親驚訝,字條上寫著是女兒送的。父親吃著“女兒”送的外賣牛肉飯時,大聲痛楚地哭泣。而這時韋一航則站在遠處看著這一幕,我們知道這是他送的。此刻男主人公終于明白,對他人的關愛和對他人的一點撫慰,在這茫茫的人間是何其珍貴。這部影片實際上是生活于中國社會中的人們期求告別2020這一疫情年迎接2021新時代的一種召喚和一種象征。它讓人們感知到,在這樣的歲月之中,需要送你一朵小紅花,送他一朵小紅花,也要送給自己一朵小紅花。即生活給予人們的無論是怎樣的艱辛、痛苦、不如意,也要更好地激勵自己和激勵他人。影片呼吁人們在面對現實人生的艱難和痛楚時,應勇敢地走出來,迎接新生活的到來。四、藝術審美表現更具特色
近年來中國新主流電影的創(chuàng)作越來越具有開闊度、深入性、觸及現實生活的多方面以及本土特色日漸鮮明。我們看到中國電影不斷有突破自身的大膽創(chuàng)作。比如:動畫電影中有《哪吒魔童降世》的個性化張揚,即“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驚天呼喚;同時又有地域性特色鮮明的《雄獅少年》表現底層人民在生活之中突破自我和以生命搏擊獲取勝利的創(chuàng)作;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從畢贛的《路邊野餐》一直到描寫江南的《春江水暖》抒情的詩意影像也在回歸。這使得中國電影的藝術表現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景。上述這些片子,都是在藝術審美表現上獨具特色的。我們還應看到,在《少年的你》的藝術探索中,體現出了更多的獨特性。其題材選擇角度獨特和開掘具有深度,人物性格表現擁有獨有特色的構思,對于人性也有自己獨特特點的挖掘。本片的獨特性在于表現在一個學生們都孜孜以求地要去考北大、清華這樣的好學校里,竟然出現了校園霸凌這樣的現象。魏萊等同樣是一幫好學生,卻糾集起來對好學生陳念和胡小蝶進行霸凌,乃至于胡小蝶跳樓自殺。這樣一種突入生活深處的電影,對于校園霸凌獨特性的揭示更給人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而更重要的是陳念是一個好孩子,她也有一種善念和反抗性,但是巨大的霸陵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偶爾在街頭遇到社會的浪蕩子小北,兩類人相遇后因為陳念一句鼓勵的話同病相憐走到了一起,小北于是就勇敢地成了她的保護人。在這里,影片表現現實生活特別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反叛期里的復雜狀況,而由此折射到他們各自獨特的家庭狀況。比如:在霸凌女魏萊家,父母逼她好好學習之后,她也的確獲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是卻偏斜地把壓力轉嫁于欺辱他人上,而唯恐被學校開除,所以她既壓迫人又懇求陳念別讓她的父母知道,轉眼又來欺辱他人,形成了一種精神性格的變態(tài)。小北特殊的家庭使得他生活在一種無依無靠、混跡江湖的狀態(tài)里就不怕打,但是他內心渴求的是一種讀書的生活,一句溫暖的話使他堅挺起了男子漢的意志,因此小北和陳念之間構成了一種獨特的保護和被保護、被激勵與激勵的關系。于是,在陰差陽錯壓迫者意外死亡的過程中,小北就挺身而出承擔過錯,要為自己心愛的人將自己變成一個值得的犧牲者。影片中有許多細節(jié)耐人尋味,尤其是探監(jiān)那場戲的細節(jié)。陳念和小北既不能袒露他們的真實想法,又不斷地用眼睛、眉毛、鼻翼,以及嘴唇、臉部透射出的情感想告訴對方我來承擔責任、你不要承擔等等,這種復雜狀貌的藝術表現深刻而精細,其所折射出的是人物內心的純潔和善良的愛意,這些細節(jié)的表現格外生動。而影片和《我不是藥神》一樣,同樣表現出警察深深為孩子的幼稚而不忍,最終他們讓二人知道了,坦白才能使他們獲得解脫。而影片的結尾我們看到已經經受了折磨而重新做人的陳念在課堂上發(fā)現了一個孤零零、失魂失魄的小女孩兒,自己的經歷讓她感覺到孩子一定受到了某種苦難和壓迫。因此,她陪著小女孩兒,保護她走向回家的路。而小北已經不再戴帽子,在后面跟隨著陳念。那幅情景中,一種愛的暖流涌出,一種經受了生活的磨難和挫折后的挺立無言地流露出來。結 語
盡管我們看到,因為疫情的到來,全球電影市場遭遇到很大的沖擊;但是,恰好在這個時候,我們看到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市場同樣受到沖擊的狀況下,連續(xù)兩年獲得全球票房第一的成績,這是在中國電影與中國社會相對穩(wěn)定的境況下所取得的獨特成績。同時,中國電影在自身的藝術創(chuàng)作表現生活和呼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期望方面,確實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而聚焦本文所論的主題,證實新主流電影已經成為一種標識,其成就了一種最大限度地容納創(chuàng)作者依托本土文化的多樣態(tài)創(chuàng)作,和各種電影人在這其中對中國價值觀堅守的前提下,以尊重自我的創(chuàng)造、嘗試不同藝術類型創(chuàng)作并且創(chuàng)造中國電影的獨特性,顯示出新主流電影的大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景觀。而深究起來,其中對于現實表現的深入性是其不斷進步的重要因素。對于家庭倫理生活和個人性表現的突破和進步,又使得中國電影具有了更好的時代適應性。中國電影藝術表現的進步和相對的成熟度,使得中國電影能穩(wěn)扎穩(wěn)打地克服各種困難,向著新階段邁進??梢灶A期,中國電影會向著新的高潮不斷地挺進。(責任編輯 彭慧媛)
參考文獻:
[1] 中國電影學派的建構與發(fā)展標示著中國電影優(yōu)秀創(chuàng)作呈現的整體狀貌。參見周星《建構中國電影學派:傳播視域中的概念探究與其適應性》,《現代傳播》2017年第11期;周星、康寧《中國電影學派歷史梳理、命名概念與發(fā)展認知》,《藝術百家》2018年第5期;周星《建構中國電影學派》,載《中國電影批評年鑒2017》,中國電影出版社,2018年版。
[2] 1987年,時任廣電部電影局局長的滕進賢正式對全國電影創(chuàng)作團隊指出了主旋律電影的發(fā)展方向,1989年出片的《開國大典》成為主旋律電影的標志性作品。
[3] 2020年和2021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落入8.9億元與9億元低谷。
[4]《上甘嶺》是由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的戰(zhàn)爭故事片。由沙蒙、林杉執(zhí)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于1956年12月1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