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北部有地級市宿州市,在它直線距離近400公里的西南部有個宿松縣,是安徽省直管縣。而鄰省江蘇省距離僅130公里的地方又有個地級市——宿遷。宿州、宿松、宿遷,它們的名字里都有一個“宿”字,那么在這并不算太大的范圍里有三個以“宿”為名的地方,是不是三地都有一個共同的起源呢?
名字中有“宿”的三地
據(jù)光緒《宿州志》輿地志記載:
宿州,南北要沖地,屬徐豫二州。夏以前沿革莫考。周封宿男,近濟(jì)水,在東平無鹽縣,莊王十三年,宋閔公遷宿人,封內(nèi)以為附庸,宿為宋地。秦廢封建為郡縣,若相、若铚、若符離、若蘄。歷代分歷無常。唐元和四年于汴水埇橋建宿州,元和郡縣志云,宿州取宿國為名。
春秋宿國開始在今天東平一帶
在記載中可以得知,宿州本來是周朝時所封的“宿”男爵,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71諸侯國中非姬姓的國家之一,最開始在今天的山東東平縣附近,由于宋國閔公為了把宿國當(dāng)作附庸,就把宿國強(qiáng)迫遷到宋國的地盤之內(nèi),也就是今天的宿州一帶,在秦朝實行郡縣制之后,原宿國之地被劃為相、铚、符離、蘄等縣。唐元和四年(809年)在古宿國之地置宿州,宿州之名來源于古宿國。
宿州和宿遷兩地直線距離僅130公里,在春秋時期也脫離不了一個國家的范疇,但是即使是這樣,也不能說宿遷的“宿”也是來源于古宿國。
1895年《江蘇全省輿圖》中宿遷圖,紅圈中即古宿預(yù)城所在地
《水經(jīng)注·泗水注》記載:“泗水又逕宿預(yù)城之西,又逕其城南。故下邳之宿留縣也,王莽更名之曰康義矣。晉元皇為安東也,督運(yùn)軍儲而為邸閣也。”意思是今天的宿遷市是東晉元帝司馬睿作為邸閣之處。
邸閣是古代存放軍糧的倉庫。據(jù)《漢書·文帝紀(jì)》的記載,邸本為邸舍,“郡國朝宿之舍,在京師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歸至也”,也就是諸侯王及諸郡在京城的朝宿之館,這個朝宿之館在京師就稱為“邸”。
因在這里置邸閣,以“邸”之意,得“宿預(yù)”之名,同進(jìn)也恰巧位于古宿國之地,以“宿”為名也是應(yīng)得之意。
《中國城郭概要》中的宿遷城圖
宿預(yù)城臨泗水,南近淮水,南北朝時為重鎮(zhèn)。開始為縣,在北魏太和中還成為了宿預(yù)郡治。后為南徐州州治、梁朝為東徐州州治、東魏為東楚州治,陳朝為安州治。北周至唐開元中,歷為泗州、下邳郡治。唐代宗寶應(yīng)元年(762年)因避代宗李豫名諱,宿預(yù)縣改為宿遷縣。
由此可見,宿遷之“宿”既可說來源于古宿國,也可以說不是來源于古宿國。
“宿”字除了古宿國之外,還有宿姓、過夜的意思,此外還有舊的、長期的意思。安徽省西南部的宿松縣之“宿”有很大的概率是后者。
民國宿松縣地圖
在今天的宿松縣,漢朝時為松滋侯國,后來侯國除為松滋縣,東晉成帝咸和二年(327年)設(shè)松滋郡。但因戰(zhàn)亂境內(nèi)百姓遷移到了今天湖北松滋一帶,遂僑置松滋郡,后改為松滋縣。而在原松滋郡處則為高塘郡,因湖北有松滋縣,原松滋縣也改為了宿松縣,取“舊日的松滋”之意。
綜上所述,宿州是由原古宿國而以“宿”為名;宿遷既是因古宿國,又因曾是邸閣而以“宿”為名;宿松縣之“宿”則完全是因為該字之意而得名。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