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水八仙”里不少好品種已經(jīng)失傳
蘇州“水八仙”,老蘇州都曉得,那是土生土長的水生蔬菜——塘藕、茭白、荸薺、慈姑、水芹、雞頭米、菱、莼菜。塘藕更是曾被當作貢品,名氣實在響當當。只是,這幾年蘇州“水八仙”的種植面積大大縮水,茭白、塘藕中不少優(yōu)良品種已失傳。而且,會種、愿意種“水八仙”的大多只是中老年,沒有種植技術(shù)的傳承,蘇州的“水八仙”的未來真讓人有點擔心。
蘇州塘藕唐朝就成貢品你知道“捉藕”是怎么回事嗎?
蘇州東環(huán)路、金雞湖大道交叉口一帶,如今寬闊的道路一條連著一條,高樓大廈一幢傍著一幢,一派城市風光。只有黃天蕩橋、黃天蕩小區(qū)等名字還在默默告訴人們,這里就是曾經(jīng)以荷花、塘藕而著稱的黃天蕩。
老蘇州幾乎都知道,荷花蕩、黃天蕩以東、以南的婁葑、斜塘、車坊、郭巷等地,層層疊疊長滿了塘藕等水生作物,是蘇州塘藕的著名產(chǎn)區(qū)。每到盛夏,塘藕的地下莖上萌出一朵朵荷花,香飄十里,出淤泥而不染,引得城里人爭相賞玩。孩子們溪頭臥剝蓮子,也是入畫一景。初秋時節(jié),白嫩嫩的藕被挖出來滿城叫賣,于是,人們的餐桌上就多了糖醋藕片、炒藕絲、藕粉圓子、桂花糖藕等美食。
研究水生蔬菜20多年的高級農(nóng)藝師鮑忠洲介紹,蘇州種藕的歷史非常早,據(jù)說當年吳王夫差就曾在靈巖山上修建玩花池,在里面種藕栽荷討好西施。到了唐朝,蘇州的藕就因品質(zhì)優(yōu)良而被作為貢品,進貢給皇室享用。這些貢藕不但白嫩、甜脆,而且吃完后沒有渣。
經(jīng)過幾千年的培育,蘇州出現(xiàn)了適宜淺水栽培的田藕(花藕)、深厚淤泥里栽培的塘藕(慢荷)、深水栽培的湖藕(太湖紅花蓮)等品種。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塘藕,不但老百姓愛吃,就是知名人士也爭相采購。1935年8月21日的《蘇州明報》就報道,大名鼎鼎的馮玉祥將軍也特意托人買了42斤蘇州塘藕,供自己享用。
吃了還不算,有的還要引種。鮑忠洲說,其中最典型的一例是,曾任蘇州刺史的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進京時把蘇州的藕引種到了長安。
俗話說,白米飯好吃田難種,塘藕也是如此,特別是挖藕,最為辛苦。婁葑鎮(zhèn)群力村村民把挖藕叫做 “捉藕”。塘藕長在六七十厘米深的淤泥里,“捉”起來常常累得腰酸背疼,而且需要技術(shù),千萬不能挖斷,一斷,淤泥就會灌進藕孔,這藕就廢了。
更叫絕的是,蘇州一些藕農(nóng)還能在齊胸深的泥水里“捉”藕。群力村59歲的村民鈕金龍,年輕時就曾這樣干過活:先拿一根木棒插在泥里,然后緊握木棒,以免身體浮起來,然后用腳清除塘藕邊的泥,最后把藕完整地挖出來。不過鈕金龍說,會這技術(shù)的不止他一個,他也是從年長的藕農(nóng)那里學來的。
水中八仙全都呱呱叫
說起營養(yǎng)來也是好東西
除了塘藕,蘇州“水八仙”中的其他“七仙”也都呱呱叫。
蘇州荸薺以甘甜脆嫩、便于熟食、適宜加工而聞名。解放后,蘇州荸薺還被作為加工荸薺罐頭原料的首選品種。鮑忠洲介紹,上個世紀80年代初,僅車坊一個鄉(xiāng)鎮(zhèn)種植的荸薺就達6000畝,產(chǎn)品大多被蘇州、南通等地的罐頭廠收購,加工后出口。
蘇州的雞頭米也是一絕。這種雞頭米刺很少,香氣濃郁、吃口軟糯,被稱為“南芡”,不像“北芡”那樣渾身是刺,很難采摘和剝?nèi)狻?br> 蘇州的菱同樣遠近聞名。唐朝詩人杜荀鶴那首膾炙人口的 《送人游吳》詩里就寫到:“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夜市賣菱藕”。鮑忠洲說,蘇州的菱品種繁多,顏色鮮紅水嫩的是水紅菱,又脆又甜,適合生吃;看上去像餛飩的叫餛飩菱,又叫元寶菱,果皮綠色,果肉水分少,適于熟食;蘇州的大青菱果殼較薄、肉質(zhì)香糯,老烏菱、和尚菱、沙角菱、小白菱等品種也是各具特色。
此外,蘇州的茭白潔白糯嫩、纖維極少;蘇州的慈姑個頭大,肉質(zhì)豐滿;蘇州的圓葉芹成熟時間早;蘇州的莼菜膠質(zhì)豐富,鮮嫩無比……鮑忠洲感嘆:難怪晉代的蘇州人張翰會因思念家鄉(xiāng)的莼菜而棄官回家了。
不光吃口好,“水八仙”營養(yǎng)價值也特別高,有的還有藥用價值。鮑忠洲舉例說,像茭白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有解酒的作用;荸薺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胡蘿卜素、維生素、鐵、鈣和碳水化合物,有消熱、利尿、降血壓的功效,還可制淀粉;雞頭米富含淀粉、蛋白質(zhì)、脂肪等,有補中益氣、滋養(yǎng)強身的功效。
種植面積近年銳減4成部分品種已經(jīng)消失十廿年
“水八仙”好歸好,它們的前景卻并不樂觀。特別是近些年,蘇州的“水八仙”種植面積大幅減少、部分品種已經(jīng)失傳。
鮑忠洲以茭白為例說,茭白是菰的根,又稱“葑”,蘇州甚至以此命名了一座城門——葑門。蘇州的茭白無論是品種還是效益,都是全國聞名的。品種方面,光秋種兩熟茭就有大頭青種、兩頭早、小蠟臺、中蠟臺、大蠟臺、中秋茭、楊梅茭、吳江茭等;一熟茭也有青種、白種、群力種、寒頭茭等;
就種植效益而言,蘇州的秋種兩熟茭每年8月種植,10月份和次年5-6月各收獲一次,加起來畝產(chǎn)可達5500-8500斤。10個月時間的產(chǎn)量能達到這樣的水平,讓其他地方望塵莫及。而且,第二批茭白5-6月上市,不容易遭蟲蛀,也保證了茭白品質(zhì)。
不過,隨著大量農(nóng)田被征用,蘇州茭白的種植面積在急劇減少。其中,原先的種植大戶老婁葑地區(qū)(不含斜塘、車坊北部),現(xiàn)在已看不到茭白田,而1993年這里種植的茭白達1.1萬多畝。
大蠟臺、楊梅茭等品種則已消失。鮑忠洲心痛地說,大蠟臺需要的肥料多,種起來比較辛苦,所以農(nóng)民不愿種,但它們的個頭大,肉質(zhì)致密,所以很有保留的價值??墒嗄昵八ふ疫@種品種,就已經(jīng)找不到了。楊梅茭黃梅天還能上市,可填補其他茭白供應的空白,可現(xiàn)在也音信全無了。
市糧作站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2004年蘇州的水生作物面積為8.2萬畝,去年卻減少為4.9萬畝,銳減了4成。
種植者大多是中老年接下來,由誰來種“水八仙”?
另一個問題是,原先“水八仙”都是千家萬戶來種植、男女老少齊上陣,但現(xiàn)在只剩中老年還在守著它們。
“種‘水八仙’辛苦??!光是種雞頭米就要忙半年,年輕人哪吃得了這苦呢?工廠里上上班多安逸! ”上面提到的群力村村民鈕金龍,指著家門口幾個塑料盆、泡沫盆說,浮在里面的“綠色盾牌”就是雞頭米秧苗的葉,我們每年4月10日左右開始育秧,過一個月移到田里,再過一個月正式定植,然后是施肥、管理,過65天開始采收,一般每隔5天左右采收一次。采收當天三四點鐘就要出門,采下蒲頭帶回家,然后剝開蒲頭,把果實拿出來,再不停搗鼓,去掉滑膩膩的假種皮,最后再剝殼,一般3個小時才能剝一斤肉。這樣從8月下旬到10月中旬,家家戶戶常常忙到深夜才能休息。至于田爿里的風吹日曬、蚊蟲叮咬就更不用說了。
辛苦的同時,收益也不高。鈕金龍算了一本賬:正常年份每畝水面可收獲鮮雞頭米肉七八十斤,按每斤賣50-60元算,也就三四千元錢,但每畝土地的租金就要七八百元,此外還要種子費、人工費和其他費用,算下來就沒什么大花頭了,碰到收成不好的年頭,有些人家還會折本。
又苦又累再加上效益不高,年輕的自然不愿投身其中。鈕金龍?zhí)寡?,他?0多歲的兒子就根本不會種雞頭米和其他水生作物了,再下一代就更難說了。
出路還在專業(yè)化婁葑將建“水八仙”培育基地
蘇州“水八仙”的萎縮,直接帶來的是蘇州蔬菜供應的不穩(wěn)定。鮑忠洲說,畢竟,“水八仙”大部分品種可填補旱生蔬菜淡季供應的缺口。比如說,大冷天旱生蔬菜比較少,就可以多吃吃荸薺、慈姑、水芹。
那保留“水八仙”的出路又在哪里?一條出路當然是通過專業(yè)機構(gòu)保種。鮑忠洲所在的市蔬菜研究所,就把瀕臨滅絕的白花芡、圓葉芹保留了下來。鮑忠洲說,雞頭米按花的顏色可分為紫花芡、白花芡、紅花芡三種,但以顆粒大著稱的白花芡也差點失傳,后來他四處打聽,最后騎自行車到吳江東太湖農(nóng)場,在那邊的田里找到了一棵,這才留下了種。早熟而纖維少的圓葉芹,也曾因為外地水芹的沖擊而瀕臨滅絕,后來還是在上方山半山腰的一個池塘里找到了種。
但如果僅僅是通過專業(yè)機構(gòu)保種,那“水八仙”就只能是一件擺設,而無法實現(xiàn)它們的食用價值、經(jīng)濟價值。
值得慶幸的是,一些地方已意識到了繼續(xù)保留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特別是“水八仙”的意義。婁葑鎮(zhèn)群力村書記許興明就告訴記者,他們現(xiàn)在正在對婁葑鎮(zhèn)陽澄湖邊的一片土地進行復耕,準備開辟一個面積約400畝的水八仙種植基地,然后與市蔬菜研究所合作進行保種和專業(yè)化的生產(chǎn),讓“水八仙”繼續(xù)各顯神通。
鮑忠洲對此認為,專業(yè)化種植不但可以為蘇州留住“水八仙”的品種,還能保留相關(guān)的種植技術(shù)。他透露,蘇州塘藕之所以好吃,就因為蘇州藕農(nóng)有一種種植技術(shù)——在藕成熟后期打去荷葉。鮑忠洲說,實踐證明,這種做法可以促進藕的生長和養(yǎng)分的轉(zhuǎn)化,同時還讓藕變得白嫩,高產(chǎn)而優(yōu)質(zhì)。
來源:城市商報 □商報記者 施曉平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