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明朝的蘇州點滴 / 江南硯臺 / 第7頁
 嘉靖朝的蘇州八年抗戰(zhàn)
  
  
  
  
   倭寇起源,最早是來自日本的海盜,14世紀,日本南北朝分裂,天皇失權(quán),諸侯紛爭。失敗的南朝諸侯,收羅武士浪人,帶著武器,從東南沿海流竄入浙江、福建、江蘇一帶富庶之地,并與內(nèi)陸盜匪勾結(jié),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史稱“寇患”。東南沿海倭患,從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開始到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嘉靖皇帝逝世為止,前后約十五年,而明朝開國初,其實就面臨著倭寇騷擾。明初,沿海就有軍備,專門防御倭寇。《四友齋叢說》里說:
  
  沿海防守之處,起自吳淞。所歷川沙南匯青村柘林而西抵金山衛(wèi)營堡,凡五處,中間所設(shè)之兵,雖多寡不同,大率每處五百名。五處總二千五百名,亦有稍多之處,大約不出三千名。每名月給銀八錢,則一年總計兵餉銀三萬兩矣。
  盡管開支龐大,軍費糜費,可面對倭寇,明軍的戰(zhàn)斗力實在成問題。嘉靖二年,大學士夏言建議朝廷取消市舶司,中止了對外的官方和半官方的貿(mào)易,為明朝中葉的倭寇橫行埋下了禍根。嘉靖二十五年,浙江巡撫朱執(zhí)厲行海禁,不但阻斷民間出海貿(mào)易,甚至連出海捕魚也在禁止之列,斷了財路的海上走私集團由以前的亦商亦盜變成純粹的海強。東南沿海人多地少,很多平民 “資衣食于海”,嚴厲的海禁也使其中相當—部分人投入海盜。嘉靖中期,倭患波及從遼東到廣東的全部沿海地區(qū),并彌漫到東南內(nèi)陸,海盜們往往動輒糾集數(shù)千甚至上萬人馬,深入內(nèi)陸數(shù)百至數(shù)千里,圍攻州府,攻占縣城,大肆燒殺搶掠,掠虜人口,搶劫財物,倭患遂達顛峰。《明史》中曾記載:
 ?。尉溉辏?#8220;汪直勾諸倭大舉入寇,連艦數(shù)百,蔽海而至。浙東、西,江南、北,濱海數(shù)千里,同時告警。破昌國衛(wèi)。四月犯太倉,破上??h,掠江陰,攻乍浦。八月劫金山衛(wèi),犯崇明及常熟、嘉定。三十三年正月自太倉掠蘇州,攻松江,復趨江北,薄通、泰。四月陷嘉善,破崇明,復薄蘇州,入崇德縣。六月由吳江掠嘉興,還屯柘林??v橫來往,若入無人之境,忬亦不能有所為。”
  蘇州是全國最繁華富裕的城市,明代蘇州閶門至楓橋“水陸孔道,商賈駢集,貨物山積”,河內(nèi)貨船檣帆林立,岸邊屋舍鱗次櫛比,也是兇悍的倭寇垂涎的目標。嘉靖三十三、三十四年中,倭寇三次奔襲蘇州,其主要目標均在閶門至楓橋一帶。在當時,閶門、楓橋是蘇州城西重要商品貿(mào)易集散地。明人鄭若曾在《楓橋險要說》記述:
  “天下財貨莫盛于蘇州,蘇州財貨莫勝于閶門。倭寇垂涎,往事可鑒……自閶門至楓橋?qū)⑹?,南北二岸居民櫛比,而南岸尤為商舶淵藪上江,江北菽粟、棉花大貿(mào)易咸聚,焉南北往來之客,停橈解難俱在于此。盜賊奸細至難盤詰,往時營建敵樓,設(shè)團營于接官亭寒山寺遺址,見存不可以不修舉,雖然險要有輕有重,楓橋雖不當江潮水口之沖而所辟系至重,似宜設(shè)重兵以鎮(zhèn)之,不當與婁齊諸附郭例視何也”。
  蘇州抗倭的形勢一度相當嚴峻,歸有光在《備倭事略》里說:
  夫蘇州之守,不在于婁門,而在于昆山、太倉;太倉之守,不在于太倉,而在于劉家港。
  劉家港是通海的港口,當年鄭和下西洋的起錨地,這也意味著蘇州抗倭戰(zhàn)爭的防線,必須兼顧城市與外圍要塞。嘉靖三十三年四月,倭寇連犯太倉、嘉定、南沙、南翔等地,遭到堅決抵抗被打敗后,略事休整,復又卷土重來。他們以五十多艘大船和三千多軍士的兵力,闖進瀏河口,襲擊昆山縣城。昆山知縣祝乾壽率闔城軍民奮起還擊,同仇敵愾,昆山城之圍足足有四十六天,此戰(zhàn)最后以倭寇潰敗告終。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八年的八年,是江南地區(qū)抗倭斗爭最艱苦也最為慘烈的八年,蘇州當時最繁華富庶的楓橋閶門一帶都遭受了巨大的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睹駠鴧强h志》記載,嘉靖三十三年倭寇自太倉入海口進犯蘇州,燒劫于閶門、楓橋一帶,“焚掠殆盡”、“積蓄纖悉無遺”。蘇松太兵備道副使任環(huán)、副將解明道率眾狙擊于閶門上津橋,軍民協(xié)力以及虎丘僧明際等助戰(zhàn)殲寇二十,擒一人,余向吳江散去。
  嘉靖三十四年,戰(zhàn)事蔓延江浙全境,倭寇甚至兵臨南京都城之下,圍攻蘇州、杭州、揚州、溫州、泰州等大城市。這年五月,由漢、壯、苗、瑤等族兵士組成的軍隊,在名將張經(jīng)指揮下,決戰(zhàn)王江涇大破倭寇,斬敵千余,朝野贊譽“自有倭患來,此為戰(zhàn)功第一”。但,這離最后的勝利還很遙遠。這年六月,倭寇再犯蘇州,“舉火焚楓橋六晝夜”,是時“烈風大作,煙焰蔽天,不辨咫尺,哭聲遍城內(nèi)外”。
  文弱的蘇州,面對異族入侵戰(zhàn)爭的洗劫,選擇了以牙還牙。明代中葉,武備廢弛,歷史上記載,一股僅有七十二人的倭寇,登陸后居然深入中國腹地,橫穿浙江,西入安徽,再北犯明朝陪都南京,又越無錫征戰(zhàn)三省二十幾個縣,殺掠數(shù)千里,如入無人之境,殺死打傷達八九百人。
  《金陵瑣事》 倭賊 :
  
    乙卯年,倭賊從浙江嚴衢過饒州,歷徽州、寧國、太平而至南京,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與之相對兩陣,殺二把總指揮,軍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門緊閉,傾城百姓皆點上城。堂上諸老與各司屬分守各門。雖賊退,不敢解嚴。夫京城守備,不可謂不密。平日諸勛貴,騎從呵擁,交馳于道。軍卒月請糧八萬,正為有事備耳。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門即張皇如此,寧不大為朝廷辱耶?
   倭賊既殺敗官兵,即日宿于板橋一農(nóng)家,七十二人皆酣飲沉睡。此時若有探細人偵知其實,當夜遣一知事,將官潛提三四百人而往,可以掩殺都盡。但諸公皆不知,兵聞賊至,則盛怒而出。一有敗衄則退,然沮喪遁跡匿形,唯恐不密。殊不知一勝一負,乃兵家之常。古人亦有因敗為功者,此正用計之時也。而乃甘于自喪,何耶?且又不用細作,全無間謀。遇著便殺,殺敗即退。不知是何等兵法也?
  
    
  但倭寇在蘇州,在太湖邊上,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chuàng)。嘉靖三十五年六月,倭寇又自滸墅關(guān)犯楓橋,蘇松太兵備副使任環(huán)、總兵湯克寬率領(lǐng)軍民奮戰(zhàn),全殲寇賊六千,東南大捷。任環(huán)(1519-1558年)字應乾,明潞安府長治人,從小習武,飽讀詩書,是文武兼?zhèn)涞娜瞬?,民間傳說他面容英俊,是“白面郎君”。蘇州從來不是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而作為一代名將,任環(huán)的功業(yè)在歷來號稱太平富庶的蘇州實現(xiàn),這其實與當時倭寇的大舉侵擾有關(guān)。嘉靖三十年(1551年),任環(huán)來到蘇州,做同知,級別比知府低一些,負責地方治安、軍事。
  
  明朝中晚期海防松弛,倭寇屢犯吳地。而當時地方武備官員無能懈怠,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看見倭寇大兵犯境,束手無策,地方上幸虧蘇州知府是個好官,可他不懂軍事,任環(huán)的到來,使蘇州這一東南都會的軍事安全有了轉(zhuǎn)機。
  
  任環(huán)上任,籌建鄉(xiāng)勇,建議朝廷是調(diào)來驍勇的廣西狼兵,一時間城防要塞面貌一新,士氣高昂。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是蘇州遭受倭寇荼毒最嚴峻的時期,任環(huán)“首尾五載,勤勞四任,艱難百戰(zhàn),斬敵數(shù)千”。保護了吳地百姓不受侵擾,他訓練部隊勤勉,帶兵作戰(zhàn)勇猛,往往身先士卒沖殺在前。上了戰(zhàn)場,任環(huán)常懷必死決心,隨時準備戰(zhàn)死沙場,在松江一次作戰(zhàn)中,他上來就斬獲三個倭寇首領(lǐng),一向兇悍的倭寇嚇的不敢列隊迎戰(zhàn),他的弟弟任之俊、任之秀、任之重隨兄抗倭,同樣英勇善戰(zhàn),時稱“任氏三龍”,任環(huán)軍由此威名顯揚。據(jù)說任環(huán)部隊里還有來自河南嵩山少林寺及杭州、山東的武僧。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六月,倭寇進犯蘇州,從嘉興乘船橫渡太湖,兵臨楓橋,“舉火焚楓橋六晝夜”,“烈風大作,煙焰蔽天,不辨咫尺,哭聲遍城內(nèi)外”。城外百姓想逃往城中,可城門卻緊閉為的是防止倭寇間諜混入。情況危急,敢于任事的任環(huán)自正儀經(jīng)過一場惡戰(zhàn),馬不停蹄回到蘇州,見狀,感嘆“奈何坐視之?縱有覘諜,我在,無患也”。傳令開門,百姓數(shù)萬人得以活命。
  倭寇這時候已經(jīng)知道任環(huán)威名,聽說他回了蘇州,這些強盜也覺得氣餒,攻城失敗,流竄而去?,F(xiàn)在蘇州滄浪亭著名的五百賢祠內(nèi)有,有任環(huán)將軍石刻像,其贊曰“裹創(chuàng)擊賊,開城納民,怒濤滄海,雷霆不聞。”
  他還多次帶領(lǐng)部隊前往金山長江口倭寇老巢,與之殊死搏斗,解救沿海城鎮(zhèn),成為百姓愛戴的抗倭名將。他在蘇州最后一次重要戰(zhàn)役,是追擊逃敵,在太湖馬跡山血戰(zhàn),大勝。
  因為戰(zhàn)功卓著,任環(huán)屢次受到朝廷的嘉獎、晉升。1558年,任環(huán)病逝,年僅39歲。任環(huán)死后,嘉靖皇帝令地方官建祠,春秋兩祭,以褒忠烈。蘇州百姓為他建立了祠堂,每年春秋,都要為他舉行祭祀。
  任環(huán)能武能文,著有《山海漫談》三卷。
  
  為防倭寇再犯,江南巡撫御史尚維持、吳縣知縣安謙于嘉靖三十六年督建關(guān)樓,分別在楓橋、木櫝、葑門建敵樓三處。位于閶門外楓橋景區(qū)內(nèi)的鐵鈴關(guān)是蘇州僅存的明代抗倭遺跡,又名楓橋敵樓。倭寇來襲,防守城池,就要大力加強戰(zhàn)備。之前,在嘉靖三十二年,常熟縣城失修頹圯,知縣王鈇集民工修筑縣城抗倭,常熟百姓也全力支持,富民譚曉捐獻白銀四萬兩幫助筑城,六月動工,歷五個月,建成城門八座。城墻周圍“一千六百六十六丈,髙二丈,有四尺厚加三之一,陸門四水門四事具。”他還熔寺廟大鐘制兵器,選良家子弟數(shù)百,立耆長,編成“耆民兵”,親自教射。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入侵常熟,王鈇率兵迎擊,大敗之。嘉靖三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倭冠載重寶過常熟城南,王鈇率兵乘船追擊,不幸中伏殉難。里人請葬于常熟西門外。
  
   抗倭斗爭中,顧鼎臣是最有先見之明的蘇州人。早在王鈇修筑常熟城墻前整整十五年,嘉靖十七年,倭患還沒有突然惡化嚴重,他就奏請朝廷在沿海州縣筑城,以防備倭寇騷擾。盡管已經(jīng)是大學士的地位,可這奏章沒有什么下文。只是在昆山—他的家鄉(xiāng)搞了試點,嘉靖十八年起動工,用去銀子近五萬兩,在原來城墻基礎(chǔ)上造了新的十一個水陸城門,城周圍兩千多丈,高近三丈,當時造也就造了,老百姓最多以為是顧大人為家鄉(xiāng)辦了件形象工程??稍诩尉溉晁脑麻g,日本海盜倭寇大舉進攻昆山,歸有光等人據(jù)守昆山,幸虧這堅固的城墻,得以五十日固若金湯拒敵于外。
  
  擅長刺繡的蘇州人也能打仗,在打仗上也很會動腦筋,明代蘇州抗倭發(fā)明了不少自制兵器,比如鳥嘴銃,就是因槍形似鳥嘴而得名,當時曾制造了1萬支,是先進的火器。當然,蘇州人還清楚的記得一個叫岑花的壯族婦女,以長發(fā)披灑、雙手舞刀的姿態(tài)出入敵陣,手下有健兒二十四,猛將八員,江湖號“定律三虎”、“秣馬五豹”,驍能善戰(zhàn)。岑花就是瓦氏夫人,她是嘉靖三十四年三月一日進的蘇州,跟她一起進城的,是跋涉千里從廣西來的六千 “狼兵”。這年,明軍把一批倭寇包圍在蘇州的盛墩,官兵與廣西來的這些“狼兵”聯(lián)合作戰(zhàn),大敗倭寇。箭術(shù)高超的狼兵先射一舉殺倭寇首領(lǐng),使倭寇膽怯,瓦氏夫人領(lǐng)兵打頭陣,在倭寇陣中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狼兵按著"岑家兵法"作戰(zhàn),也顯出了威力,共殺了300多名倭寇.盛墩也因此戰(zhàn)役改名勝墩.
  
  歷史記錄了瓦氏夫人在江南抗擊抵御倭寇的赫赫戰(zhàn)功:
  三月十三日,到前線金山衛(wèi),扼住倭寇的巢穴。
  四月二十日,倭寇4000多人進犯嘉興,瓦氏一馬當先,把倭寇包圍在王江涇,一舉殲滅倭寇3000余人。給倭寇以毀滅性打擊。明人采九德在《倭變事略》里詳盡記述了此戰(zhàn)經(jīng)過: 
    三十四年乙卯二十三日,賊自金山戰(zhàn)后,歷乍浦,次吾鹽,至〈石賴〉頭門。聞澉浦火炮連聲不絕,復轉(zhuǎn)由吾鹽城西官塘,抵玙城。夜散處,南次于鄭墳,北次于鄔家村。明日炊后,唱名起行,一賊憤病自刎油坊中。又明日,吾鹽發(fā)兵北追,郡城遣兵南御,前后夾擊,斬獲數(shù)百級。二十八日,賊余黨奔蘇門,次寶帶橋西北小堰。有司聞報,先期決去堰埂,至是兩旁水涌,不能渡。復自故道轉(zhuǎn)窟王江涇。次日,盧、湯、任諸兵會剿,軍門命丁總?cè)譀_鋒。令牌至,丁父子率兵啟行,遇賊,一家兵奮勇執(zhí)牌而前,兵眾從之,冒刃力戰(zhàn)。前兵方銳,后陣乘之,須臾賊戈甲棄地,四潰而逃,多伏地受刃,或跽而乞哀者,斬獲二千余級,獻捷軍門。沒兵亦幾千余人,是為王江涇大捷云,乃總督胡梅林公籌略功也。
  六月,陸涇壩戰(zhàn)役,斬獲倭首300余級,燒毀倭寇船只30余艘。
  是年七月,瓦氏夫人班師回田州。祭告家廟,
  江南百姓傳唱這樣的民謠: “花瓦家,能抗倭”
  
-
作者:江南硯臺 提交日期:2006-06-02 08:51  謝各位老鄉(xiāng)。自己再頂。明天繼續(xù)
-
作者:江南硯臺 提交日期:2006-06-02 15:59  蘇州織匠沈阿狗與兩次民變
  
  明朝開國日久,賦稅沉重的蘇州因為"五方雜處百貨聚匯,乃商賈通販要津",成為東南著名商品集散中心。當年,"閶胥兩門夙稱萬商云集,客貨到埠,均投行出售","遠方賈人,挾資以謀厚利,若楓橋之米豆,南濠之魚鹽藥材,與西匯之木牌,云委山積"。閶門被喻為"天下第一碼頭" ,"吳絲衣天下",紡織品的生產(chǎn)與貿(mào)易極其昌盛。蘇州織造府最早設(shè)立于永樂年間,,朝廷開始派京官來蘇督造,集中機戶繡工進行專業(yè)生產(chǎn)。到了萬歷年間,一個名叫沈阿狗的蘇州人進入了大明歷史的視野,隨著上個世紀中葉大躍進年代國家組織對明十三陵有計劃的挖掘,在萬歷皇帝的定陵里,出土有隨葬的錦緞,上面赫然有蘇州織匠沈阿狗的大名。一個默默無聞的蘇州小人物,就這樣載入了煌煌史冊。
  蘇州的的絲織業(yè)一向發(fā)達,蘇繡名氣太大,蘇州的絲織品太過精美,封建社會,好東西都要進貢,所以蘇州老百姓的日子就比較難過。明初,洪武帝朱元璋為使農(nóng)民的衣食等自給自足,便發(fā)出了種稻以外,須種桑麻棉的命令,于是絲棉紡織手工業(yè)迅速盛行,江南工商業(yè)因此也獲得了發(fā)展。朝廷在蘇州在天心橋東設(shè)立了織染局,當時分六堂,織機173張,在局匠役667人,專門為皇室生產(chǎn)高檔綢緞,每年大致在1500多匹。蘇州城東皆機戶,以絲織為業(yè)。鄭和七下西洋,海外貿(mào)易逐漸興旺,也刺激了蘇州商業(yè)活動的活躍,與扶南(柬埔寨)林邑(越南中部)等國開展貿(mào)易。受海外貿(mào)易的高額利潤刺激,蘇州絲織業(yè)有了更大的發(fā)展,成為江南絲織業(yè)的中心,出現(xiàn)了很多“機戶”,專以機織為生,并且出現(xiàn)了機戶雇傭機工從事生產(chǎn)的情形。
  明朝馮夢龍在小說《醒世恒言》中寫了一個施復發(fā)家致富的故事。施復是嘉靖年間蘇州盛澤鎮(zhèn)的小機戶,夫妻倆辛苦經(jīng)營,原來只有一張絲綢機,后來擴大到了三四十張絲綢機。像施復這樣的機戶,當時的蘇州城里不在少數(shù)。施復也從最早出賣勞動力的親自紡織的業(yè)主逐步起家,因為產(chǎn)品“備極精工”、“光彩潤澤”,“人爭鬻之”,“增價競買”。這樣家族生意滾雪球般壯大,由一張綢機擴大到三四十張之多,以至“家業(yè)大饒”,“有數(shù)千金家事”,而缺乏經(jīng)營意識的一般機工“得業(yè)則生,失業(yè)則死”,在殘酷的競爭法則中潰敗下來,已是完全沒有產(chǎn)業(yè)的人,只有單純出賣勞動力混飯吃。機戶與機工雇傭關(guān)系是明晰:“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終于,在明朝,在蘇州,資本主義開始發(fā)芽。明初,蘇州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絲織中心之一。明朝中葉以后,江南縉紳勢力強大,土地兼并嚴重:“吳中之田,有田者什一,為人作佃者什九”,大量的農(nóng)民失去土地。而萬歷年間推行折銀雇募工役制,失去土地的農(nóng)民涌入市鎮(zhèn),成為出賣勞力的雇傭勞動者。于此同時,因為明朝洪武時期國家鼓勵種桑養(yǎng)蠶的政策引導,農(nóng)民發(fā)現(xiàn)自己種植稻谷不如種桑養(yǎng)蠶獲利大,江南地方很多農(nóng)田改為桑田。而絲綢是明朝對外出口貿(mào)易最重要的商品,一個產(chǎn)業(yè)鏈形成了。這時蘇州的城鎮(zhèn)也迅速發(fā)展起來,象吳江盛澤,明朝初年人口還不多,僅為50戶~60戶人家的小村,因絲綢業(yè)而發(fā)展,成化中至300家~400家,萬歷后成為煙火萬家商業(yè)繁榮擁有5萬人口的地方。
  
  一個地方能出產(chǎn)點什么好東西,未必是好事情。早在明初永樂年間,蘇州某家正大辦婚宴,突然一個太監(jiān)帶了兵來,太監(jiān)不結(jié)婚,自然反對人家結(jié)婚,看了就覺得世道不公平,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稍倏慈思医Y(jié)婚不樂意,也不至于帶了兵來攪局啊。原來,賓客中有一個是隸籍織造局,這個太監(jiān)心血來潮突然要召集織工,惟獨這個人外出參加婚禮沒到。太監(jiān)不曉得原由還罷,說去喝喜酒,想想就悲憤呢,于是席間所有賓客全部被逮捕,關(guān)在一間牢房里,餓了整十天。太監(jiān)是皇帝家奴,在蘇州織造太監(jiān)的權(quán)勢是超過地方官衙的。宣德七年 ,況鐘做蘇州知府期間,況鐘是皇帝親信,辦事手段辣手辣腳,太監(jiān)們氣焰為之一挫??蓻r鐘也委屈,給皇帝反映蘇州問題,說宮中太監(jiān)王寵、范祿來蘇州買布,要買七百匹白棉布,本地不出產(chǎn)不要緊,一匹算三兩銀子,這就弄了兩千一百兩,今年兩人又來了,可前腳另一個太監(jiān)劉寧已經(jīng)先收過一回了,兩人不依,說不行,咱們給皇上辦事不比自己結(jié)婚可以馬虎些,必須得再來一遍,況鐘這樣的都受不了,其他官員哪里有風骨,敢于為老百姓說話呢?最笑話的是嘉靖皇帝,嘉靖元年,御用監(jiān)歲征的部分建筑材料清單上,連蘇州出的長白節(jié)毛竹都照例要了300根。
  
  蘇州城里的機戶們的日子,就過的很艱難。隆慶元年(1567年)進士蔣以化《西臺漫記》載:
  “我吳市民,罔籍田業(yè),大戶張機為生,小戶趁織為活。每晨起,小戶百數(shù)人嗷嗷相聚玄廟口,聽大戶呼織,日取分金為饔飱計。大戶一日之機不織則束手,小戶一日不就人織則腹枵,兩者相資為生久矣”
  《蘇州府志》:“明萬歷蘇民無積聚,多以絲織為生。東北半城皆居機戶,郡城之東皆習機業(yè)。織文曰緞,方空曰紗。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有他故,則喚無主之匠代之,曰喚代。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緞工立花橋,紗工立廣化寺橋,以車紡絲者曰車匠,立濂溪坊,什百為群,延頸而望,粥后散歸。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每橋有行頭分遣”
  教科書上說,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在蘇州。蘇州,有中國最早的產(chǎn)業(yè)大軍。明末,蘇州府單絲織業(yè)雇工就已近萬人。
  
  
  萬歷皇帝據(jù)說對金錢有著極大的狂熱,史書說他“以金錢珠玉為命脈”,他是皇帝,但公私分明,一直希望自己內(nèi)庫的銀子有明顯增長。太監(jiān)成了他斂錢的得力助手,從北京派出的大批宦官充當?shù)V監(jiān)稅使,對城市工商業(yè)者大肆掠奪,禍害地方,而歷史學家考證過,造成明帝國最后崩潰的這些對民間的掠奪,皇帝個人最多只拿到了不到十分之一的好處,招搖貪婪的出宮太監(jiān)們乘機大肆貪污稅款,激起民變,一時"天下蕭然,生靈涂炭",而皇帝渾然不覺。
  蘇州是當時全國最富裕的地區(qū),也是明朝帝國的經(jīng)濟中心,朝廷財賦主要來源地。1576年,萬歷皇帝要大婚,衣服自然從絲綢之府蘇州又能工巧匠置辦,這些皇帝的私事交給了太監(jiān)孫隆。明范守己《曲郁新聞》:
   上將大婚時,遣司禮監(jiān)隨堂太監(jiān)孫隆來蘇、杭等府督造袍服,計共七千余套,約用工料銀十萬余兩。后因蘇湖大水減其半。內(nèi)承運庫太監(jiān)崔敏奏缺緞區(qū)。工部議令浙直支無礙官銀,織九萬七千九百余匹。南京御史陳言:“生財有數(shù),不在官則在民。未有無礙官銀之說。蓋起于搜刮,必加漁獵,必加科派,必加垂楚。此陛下所樂聞者。
  
  皇帝不管,一味盤剝地方,終于釀成蘇州的第一次民變。
  
  萬歷二十九年(1601),太監(jiān)孫隆到蘇州。孫隆私設(shè)稅官、擅立關(guān)卡,橫征暴斂,這一年正好又碰上一連兩個月陰雨,蘇州鬧了一場水災,桑田淹沒,萬余機戶停工。孫隆一伙還要向機戶收稅,規(guī)定每臺織機收稅銀三錢;每匹綢緞,收稅銀五分,這一來更逼得許多機戶倒閉,機工失業(yè),民眾怨憤達到極點。六月初三,機戶葛成聚全城紡紗、絲織、染色、踹布工匠二千余人。在玄妙觀手執(zhí)蕉葉扇,“一呼而千人響應”,更有口號曰 “千人奮挺出,萬人夾道看。斬爾木,揭爾竿,隨我來,殺稅官”,將為虎作悵的地痞湯莘等打死,殺死稅官黃建節(jié),燒毀其家室,“若狂三晝夜”,孫隆翻墻逃至杭州。
  五天之后,明廷派兵準備鎮(zhèn)壓了。蘇州人一般膽小,這次不但鬧了一回,而且事后第一次有人挺身而出了-----------葛成挺身而出,承擔起所有的責任,要求“幸勿及眾”。
  葛成在這次全城機戶的大暴動中表現(xiàn)出了相當?shù)慕M織才能,分寸拿捏的很好,矛頭直指孫隆一伙,紀律嚴明,以至于當時的應天巡撫曹時聘在事變之后的奏報里承認:
  “不挾寸刃,不掠一物,預告鄰里,防其延燒。毆死竊取之人,拋棄買免之財。有司往諭,則伏地請罪曰:若輩害已甚,愿得而甘心焉,不敢有他也。”(《神宗實錄》卷三六一)
  葛成也因此沒有被砍頭,官府將葛成關(guān)押了十三年。萬歷四十一年,葛成出獄,蘇州百姓敬重這位好漢,尊稱他葛賢、葛將軍。關(guān)于孫隆,劉若愚〈酌中志〉有記載,孫隆號東瀛,“多學善畫”,曾刻〈通鑒總類〉、〈中鑒錄〉等書。所造清謹堂墨“款制精致,劑料精細,為殊勝焉,神廟最重之”。還曾葺西湖諸多勝,“亦好事者。”
  
  距離萬歷二十九年蘇州機戶民變事件二十五年之后,天啟六年,蘇州市民脾氣似乎更大了,他們好象是中國最討厭太監(jiān)的一群人,因為這次,他們干脆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明朝最陰險兇惡的大太監(jiān)------魏忠賢。
  天啟年間可以說是明朝最黑暗的時期,明朝最后的一點元氣是在這里喪失殆盡的:閹黨執(zhí)政,朝政黑暗。在中國古代士人群體中,晚明東林黨人是絕對忠君的典型,然而他們的下場極為慘烈。熹宗天啟五年(1625)大興詔獄,東林黨主要人物高攀龍、楊漣、左光斗、繆昌期等十余人都被迫害至死。
  周順昌正好是東林黨人。他得罪過魏忠賢:《明史•周順昌傳》的記載:“順昌為人剛方貞介,疾惡如仇。巡撫周起元忤魏忠賢削籍,順昌為文送之,指斥無所諱。魏大中被逮,道吳門。順昌出餞,與同臥起者三日,許以女聘大中孫。旂尉屢趣行,順昌瞋目曰:‘若不知世間有不畏死男子耶?歸語忠賢,我故吏部郎周順昌也。’因戟手呼忠賢名,罵不絕口。旂尉歸,以告忠賢。”
  這樣的好漢被“忠賢即矯旨削奪”,正好他住在蘇州。
  而據(jù)說當時蘇州織造太監(jiān)李實雖然跟魏忠賢并不是完全一黨,但是因故害怕魏的猜忌,想到要誣陷東林黨人周順昌獻媚。
  天啟六年(1626),魏忠賢派出了緹騎到蘇州逮捕前吏部員外郎周順昌。周順昌居官清正,一向受到蘇州市民擁戴,當時聞訊,蘇州城鄉(xiāng)數(shù)萬人不約而同為周順昌群集喊冤。
  幾萬百姓匯集起來,而蘇州讀書人走在最前面,
  
  明朝末葉,士大夫常常卷入市民的反抗運動。在江南各城鎮(zhèn)中,下層士人、商賈子弟、差役小吏、歌女娼妓,以及充斥市場一切角落的攤商小販之間,有眾多的聯(lián)系。消息傳開后,蘇州各地生員立即動員起來。在應社成員楊廷樞①率領(lǐng)下,數(shù)千人擁至衙門,要求巡撫向天啟皇帝轉(zhuǎn)奏他們的請愿書,“諸生文震亨、楊廷樞、王節(jié)、劉羽翰等前謁一鷺及巡按御史徐吉,請以民情上聞。”這些蘇州名流的懇切陳詞讓以邪惡殘暴著稱的緹騎很不耐煩,當緹騎開讀詔書時,憤怒的群眾開始大聲喧嘩,“旂尉厲聲罵曰:‘東廠逮人,鼠輩敢爾!’大呼:‘囚安在?’手擲鋃鐺于地,聲瑯然。眾益憤,曰:‘始吾以為天子命,乃東廠耶!’”,蘇州人對皇帝還是尊敬的,聽說不是皇帝是東廠,蘇州老百姓想不管他了,打他個鳥人,于是“蜂擁大呼,勢如山崩。旂尉東西竄,眾縱橫毆擊,斃一人,余負重傷,逾垣走。” 一些市民則繼續(xù)擁至驛站,圍攻御史黃尊素,撕毀了他攜帶的詔書,焚燒了他乘坐的官船。
  而巡撫毛一鷺等地方官員嚇的話都不敢說。幸虧在場還有知府寇慎、知縣陳文瑞,他們一向素得民心,“曲為解諭,眾始散。” 周順昌是做過吏部官員的,知道朝廷的法度,看見大家散了,也沒人來抓捕了,可還是很有氣度的自己找上衙門去,一幅無所謂的樣子。他后來被緹騎押至京師,備受酷刑而死。事后,他的朋友竟然辨認不出他那血肉模糊的遺體。
  蘇州府開始出動軍隊保護緹騎。應天巡撫毛一鷺這時又來了精神,飛章報告蘇州民反 ,而且是全城皆反了。魏忠賢在北京倒也嚇了一跳,想蘇州自來出美女,怎么現(xiàn)在火氣這么大啊?倒也忐忑不安起來了。
  這時蘇州城內(nèi)外,士民人人自危,謠言開始傳播,顏佩韋、馬杰、沈揚、楊念如、周文元五人都是社會上混過的好漢,一商量,不能輸給沒卵子的角色,也不能害大家都倒霉,義氣千秋怎么寫?就是現(xiàn)在要挺身而出了。
  安排好后事,五個人喝著酒一路笑著就自己到監(jiān)牢去報到了。臨刑時他們滿不在乎,劊子手都哭了。蘇州人將他們合葬在了虎丘邊,題稱「五人之墓」。有一個老頭這時專門從蘇州城里出來,給他們守墓。他是蘇州二十五年前的好漢,葛成。一年后,魏忠賢敗,是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崇禎朝了。
  毛一鷺為魏忠賢蘇州建的生祠很快拆掉了。
  復社張溥寫下了千古名文「五人墓碑記」來紀念這五個蘇州好漢,他沒想到,自己的寫這篇文章將成為四百年后所有中國人學習的范文。
  兩年又過去了,開始下雪了,葛成在崇禎三年病逝,蘇州鄉(xiāng)民集資,把他葬在了五人墓邊上。他們實在是一種類型的人,他們是敢于出頭,不怕椽子先爛掉的蘇州人。
  
   另外的余音:
  〈骨董瑣記〉說,蘇州五人墓碑,“邑中七歲童子韓馨書,馨明亡后隱居習禪以終,。。。。。。”
  今天我們看見五義士墓碑上的字,是文震亨寫的,他是眾所周知的精致藝術(shù)生活的倡導者,而在明朝滅亡后,文震亨選擇了投河自殺,被家人救起,絕食六日后死去,遺書說:“僅保一發(fā),以見祖宗于地下!”
  
本文由貼庫網(wǎng)(www.tieku.org)自動同步脫水整理,訪問地址:http://www.tieku.org/198226/6.html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蘇州園林4
yesuo快餐讀史||元明簡史
《萬歷十五年》:即使是皇帝,也斗不過封建制度!
趙文華:那一年,我坑了子孫后代
土木堡之變百年后北虜南倭夾擊,明朝左支右絀但還是比宋朝做得好
徐渭的最后一夜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