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吳中摩崖石刻尋訪記

 

吳中摩崖石刻尋訪記

欽瑞興

蘇州古城西郊群山起伏,迤儷西行至太湖一帶,滿目蔥蘢,風物清嘉。歷代文人游歷賞玩,為后人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這些石刻點景狀物,敘事抒懷,且正行隸篆諸體皆備,是先人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其潛在價值不可估量??上壳氨Wo現狀不容樂觀。除了已納入風景名勝景區(qū)的少數得到重視外,大部分處于自生自滅無人關注的境地。為保護、整理、利用這先人遺存的瑰寶,我們數次進山踏勘探尋,歷時數月,終將蘇州古城西郊山區(qū)的摩崖石刻全部尋遍。收獲頗豐,感慨亦多。

丙戌秋日,天朗氣清。我們尋訪的第一山是寒山。

寒山位著名風景區(qū)天平山后山,澗水縈回,山徑盤旋。明萬歷二十八年,高士趙宧光在此買山葬父,守孝終生。并疊石造園,疏泉堆山,筑成寒山別墅“千尺雪”“云中廬”“彈冠室”“驚鴻渡”“綠云樓”“飛魚峽”“馳煙驛”“澄懷堂”“清暉樓”等令人神往的幽絕佳境。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必到寒山別墅,以致“寒山別墅”之名漸被“皇宮嶺”取代。

趙宧光“讀書稽古,精于篆書,與妻陸卿子足不至城市,夫婦皆有名于時,當事者造門求見,宧光亦不下山報謁”。他在寒山迷戀書畫,潛心著述,寫出了《寒山帚談》《寒山蔓草》《寒山志》等著作。夫娼婦隨,妻子陸卿子也寫出了《云臥閣稿》《考槃集》《寒山剩草》等書。其子趙靈均在乃父影響下也精作篆書,喜金石碑版之收藏,著有《金石林時地考》一書。其兒媳文淑乃文征明之玄孫女,《國朝畫征錄》稱:“淑善花鳥草蟲,嘗作寒山草木昆蟲百種,曲肖物情,亦能寫蒼松怪石,筆頗老勁。吳中閨秀,工丹青者,三百年來推文淑為獨絕。”趙氏一門集隱寒山嶺,吟詩著文,作書繪畫,使寒山為之增色。

趙宧光在寒山營造別墅,題寫景名,托物言志,并拂拭嶄巖,鐫于巖壁,使摩崖石刻成為寒山別墅風物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惜由于近百年來寒山別墅的頹敗,這些石刻大多掩于荊棘叢中,少于人見。我們數次披榛歷莽,艱難探尋,終于先后發(fā)現石刻數十處,可謂蔚為大觀。這些石刻,大體分為兩類,一為趙宧光自題,二為清乾隆御題。

趙宧光自題的有:“芙蓉”、“丹井”、“陽阿”、“云根泉”、“千尺雪”、“貯月瓢”、“看云起”等,均為應景而名,充分體現了對寒山的情有獨鐘。

“芙蓉”因山峰俊秀,仿佛平地聳起的芙蓉而得名。趙宧光曾作《芙蓉峰》一詩詠之:“東望望不及,西山山萬重。劈空人而起,一簇青芙蓉。”而題寫的“芙蓉”二篆字,高達5米,其風格有李陽冰《城隍廟記》之余韻。

所謂“丹井”,是懸在崖壁上的一個深潭,趙宧光有詩描之:“浮云駐危棧,游客覓瑤漿。旁有仙人井,疑傳李伯陽。”所題“丹井”二篆字,線條剛直凝練,較趙宧光平時寫的草篆有所不同。

“云根泉”在一篁竹簇擁的石壁上,仔細俯視,果真見石頭底下有泉水脈脈溢出,悄然無聲。而此地為空谷里最高處,泉水仿佛來自云根。所題之名,神韻逼肖。

印象最深的是發(fā)現“看云起”石刻的情景。

“看云起”作空心篆刻,鐫在約七八米高的摩崖上。由于年代久遠,風化厲害,“起”只剩左下角的“止”字偏旁。初眾人不解,第三字究竟為何字?經揣摩,方始明白為“起”字,一則合古人“坐看云起時”之詩,二則惟有“起”字才符合其篆寫結構。且與周邊地勢相吻合。一經點明,大家愈覺趙宧光題名切景適時,恰到好處。

此外,“千尺雪”旁還有趙宧光之父趙含元題寫的兩行詩刻:

奔泉靜注千尋壑,飛瀑映回萬仞峰。

趙含元傳世墨跡極為稀少,此石刻高達3米,行楷書體,彌足珍貴。

乾隆慕趙宧光之高義,六次南巡均至寒山,題詩三十余首勒之巖壁。現大多猶存。最顯眼的有三處。

第一處在“千尺雪”壁間。題為“千尺雪長句”。達126字之多。落款為“乾隆辛未仲春御筆”。雖距今已256年,但字跡基本完好,尚能卒讀。錄之如下:

支硎一帶連寒山,山下出泉為寒泉。

淙淙幽幽赴溪壑,跳珠濺玉多來源。

土人區(qū)分稱各別,豈能一一征名詮。

蘭椒策馬尋幽勝,山水與我果有緣。

就中宧光好事者,引泉千尺注之淵。

泉飛千尺雪千尺,小篆三字銘云巒。

名山子孫真不絕,安在舍宅資福田。

槃陀坐對清萬慮,得來曾有詩亦然。

雪香在梅色在水,其聲乃在虛無間。

還有一處在空空庵舊址內石壁上,題為“寒山別墅”,內容如下:

泉出寒山寒,秀分支硎支。

昔游曾未到,名則常聞之。

煙巒欣始遇,林壑誠幽奇。

應接乃不暇,而盡澄神思。

庭前古干梅,春華三兩枝。

孰謂宧光往,斯人如在斯。

整個石刻高達5米,為寒山乾隆御題石刻之最,落款時間為“丁丑仲春”,距上次題“千尺雪長句”六年,即公元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駐蹕寒山皇宮嶺所題。

第三處在寒山別墅最勝處。為一首五言律詩:

幽人留舊址,大吏事重修。

自艾林泉秀,微嫌花木稠。

片時軒榭憩,昔日景光遒。

欲起宧光問,居斯可宥否?

時在1762年,離上次又隔了五年之久。

從乾隆的御筆詩中,足見乾隆對一代高士趙宧光及寒山別墅充滿了崇敬喜愛之情。

一座寒山承載了趙宧光對吳中山水的眷戀之情,而毗連寒山的花(華)山則又是趙宧光與高士交往的流連之處。那里也留下了不少石刻。于是,我們又來到了距寒山僅一里之遙的花山。

花山,亦稱“就隱山”,老子《枕中記》稱這里可度難。自晉代支遁起,代有高僧隱居于此。山幽邃清寂,石林繁柯,洞壑巖巒,嵯峨參差,不可名狀。我們循山道上行,沿途石刻隨之躍入眼簾,讓人目不暇接。

短短數百米古道,兩側摩崖石刻竟有30多處,大多為點景狀物之題。如:“鑿險通幽”、“百步潺湲”、“出塵關”、“穿云棧”、“鐵壁關”、“地雷泉”。也有民間傳說之點題,如“支公洞”、“仙人居”、“古人斤”。還有禪機之宣泄,靈感之啟迪,如:“隔凡”、“洞天福地”、“宿墜”、“山種”。

最大的石刻莫過于趙宧光的“華山鳥道”四字,字高五尺,篆文反刻,呈現出介于金文與小篆之間的風格,奇趣橫生。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第一,奇在反寫,究竟何意,耐人尋味。第二,結體異于常規(guī)篆法,如“華”字,把草頭分列于中間豎筆兩旁,并把這中間一小豎運筆延伸到下面與兩橫相交。“山”字形體呈三山并列之狀,似與“丘”相類。第三,行筆厚實,線條凝重,一反其草篆風格。此石刻當為趙宧光書作中的上品。

其余篆書石刻亦為趙宧光所書,如“仙”、“山種”“古人斤”“地雷泉”,十分醒目。

遙想當年,趙宧光于寒山西望花山“如云端列缺,紺碧相發(fā),從華山而俯視寒山,似海天虹霓,明滅光彩”,因而對花山心追不已。與名士申時行、王穉登、文震孟、朱白鷺等登臨花山,題顏勒石,使一座花山成了名士之山。彼時盛景,該多令人神往??!光陰倏忽,星轉斗移,400年后的今天,面對著趙宧光留下的手跡,我們心中溢滿了對這位先賢的敬仰之情。

越過花山五十三參,上躡至蓮花峰,再西下即為天池山。天池山與花山實為一山兩名,在東曰“花山”,在西曰“天池”。因山半有池而得名?!豆锰K志》載:“山半有池,在絕巘,橫浮山腹,逾數十丈,姑名天池山。”

山上奇石林立,造型各異,我們見到的石刻大多依其形而題。如“比丘石”、“老僧讀經”、“壽星禮佛”,還有“宛如桃源”“水底煙云”等。在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元代石屋寂鑒寺旁的石筍上則刻有“真彼岸”三字,妙的是“真”字內只有兩橫,大概是取“世事變幻,似真非真”之意吧。

下得天池山驅車往北不到八里,就到了名聞遐邇的陽山。陽山被明人顧元慶譽為“鎮(zhèn)吳之山”。綿延二十里,南北走向。聽說山北麓大石山有王鐸的題刻,按捺不住心頭的激動,車至山下,即徑奔大石山而去。

大石山為陽山北麓,“涌出山腰如蓮花”,奇峰突起,風姿不凡。明人岳岱《陽山志》載:“大石,在云泉之上,石上有庵,因名曰‘云泉’。有石梁飛跨巖上,又有石龕、石磴、石牖,皆天然奇勝,一石之間而眾美俱得者,殆亦少也。”陽山大石風光在明代尤為吳中文人所喜愛。當時游大石的名士有弘治進士吳一鵬、文學家王穉登、大學士王鏊、隱士顧元慶等。

順林間山道而上,至云泉庵舊址,見一巨石橫臥兩崖間,狀如桂林象鼻峰,上刻“仙橋”“大塊文章”,乃近代李根源所書,又見旁有“夕照巖”石刻,為舊時滸墅關關官錢天錫所題,獨不見王鐸手跡之刻。

于是,再沿一線天奮力攀爬,翻越巨崖而上,終見王鐸石刻。在一大塊石坪上,“仙砰”二字赫然入目,落款為“崇禎十六年三月河南王鐸書  袁樞題”。再詳視之,“仙砰”二字字大如斗,字體為楷書,但非唐楷,含有濃重的碑意。結構沉穩(wěn),筆力遒勁,與平時見到的王鐸行草書風格迥異。發(fā)現此石刻,興奮之情無以名狀。王鐸的墨跡石刻江南很少見到,這可是珍貴的書法摹本資源啊。

王鐸遠在河南,未曾在蘇州為官,怎會在大石山留下手跡呢?查王鐸年譜得知,崇禎十六年(1643)春天,王鐸曾從南京至吳江桃源一游,而好友袁樞時任滸墅關關官,想必是順道來滸墅關探訪老友留下的筆墨,雖寥寥數筆,卻是留給吳地的珍翰遺存!

從“仙砰”返回至云泉庵舊址,忽見廢墟中有一殘碑,翻出一看,竟是明碑《游大石云泉庵觀大石聯句》。據史載,明成化丙戌年(1466)十二月,長洲的吳寬、李甡,吳江松陵的史鑒和吳興的張淵游大石,斗詩聯句,留下了41韻82句詩鐫刻于碑傳之后世,不料今日竟被我輩發(fā)現,真乃喜從天降。急抹去塵泥細細觀摩,頓時一行行清麗娟秀的楷體字令人眼前為之一亮??上е皇O掳虢?,上半截無從尋覓。

大石山在明代頗有聲名,此碑石的發(fā)現,再次見證了當時吳中名士雅集大石的文壇盛況。

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我們又探訪了被譽為“露天書法藝術博物館”的穹隆小王山李根源闕塋村舍摩崖石刻,領略了民國年間諸社會名流的書法風采。然后去太湖洞庭西山“林屋洞”專程拜讀宋代石刻《無礙居士道隱園記》,從中了解了曾任宋代尚書高位的無礙居士李彌大的生平志向。

數次探訪摩崖石刻,給我們帶來了心靈上的震撼。吳中大地的文化底蘊竟如此深厚,真值得我們好好的挖掘、整理、保護啊。同時,我們深切地體會到了摩崖石刻的珍貴價值。一可作為文化景觀,揭示當時特定的文化現象,彌補文史資料之缺略。二可作為凝固不動的書法藝術博覽館,供人欣賞取法學習。三可作為旅游資源享用,認識景物的特點。

大凡摩崖石刻聚生處,必為山水佳麗地,前人登臨清勝之境,有感而題吟,出語點景狀物,含義雋永,充分滲透著古人對大自然造化的深刻理解。而經過古人題詠的景物,自然就被注入了新的內容。天然之景加畫龍點睛的文字題刻,使靜態(tài)的景物被賦予了動態(tài)的情趣和靈性。品讀這些題刻,享受到的是景物之美帶來的身心愉悅,領悟到的是文化品位帶來的精神升華。

所以,這些石刻必須得到關注保護,這樣才可告慰我們的先人,無愧我們的時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花山摩崖石刻
鼓山摩崖石刻
伍佰下 | 每塊石頭都刻著問號的山?
蘇州吳中竟然隱匿著一座“世外桃源”你知道嗎?
朱熹與趙汝愚的摩崖石刻
蘇州百館(93)天平山北麓“趙宧光暨寒山嶺摩崖石刻展示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