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6年
類別:傳統(tǒng)手工技藝
地區(qū):江蘇
編號:Ⅷ-27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江蘇省蘇州市
一、簡介
蘇州的香山位于太湖之濱,有2500多年的歷史,這里百余村莊人多地少,自古出建筑工匠,因從業(yè)者技藝不凡,人稱"香山匠人"。香山幫是一個以蘇州市吳中區(qū)胥口鎮(zhèn)為地理中心,以木匠領銜,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疊山匠、彩繪匠等古典建筑工種于一體的建筑工匠群體。他們將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巧妙結合起來,創(chuàng)出了中國建筑史上的重要一脈--"香山幫",后來,以香山幫模式建造的房子,就叫"蘇派建筑"。在蘇州,城里城外,到處可以看到這種蘇派建筑。而香山幫和蘇派建筑藝術的發(fā)源地,是在蘇州的胥口。
史書上曾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記載。從江南民間宅第、蘇州古典園林到寺廟道觀建筑、京城皇家宮殿,香山幫工匠營造了無數(shù)令人嘆為觀止的杰出作品。其中,蘇州園林和明代帝陵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二、歷史溯源
蘇州的香山位于山清水秀、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太湖之濱,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吳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香山幫是一個歷史悠久,傳承2500多年建筑流派,它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于漢晉,發(fā)展于唐宋,興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國。北京故宮、天安門、蘇州園林等舉世聞名、精美絕倫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均是以祥、姚承祖為杰出代表的蘇州香山幫匠人,用超群的建筑技藝,在中華建筑史上寫下的光輝篇章。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蘇州佛道文化的高度發(fā)達,從另外一個層面和區(qū)域上促進了香山幫建筑的發(fā)展。
數(shù)百年來,蘇州工匠以擅長復雜精細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技術而遠近聞名。天安門的設計者蒯祥也出生在這里,因其建筑技藝高超而被尊為香山幫的鼻祖。在幾個世紀的傳承中,香山幫還涌現(xiàn)了許多幾代人薪火相傳的匠人世家。 早期的香山匠人以木工、泥水工為主體,木雕由木工兼營,磚雕由泥水匠兼任。明清以后,隨著建筑雕刻風格日益細膩繁瑣,業(yè)務需求量大增,香山匠人的分工也不斷向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香山幫逐漸形成了一個集木作、泥水作、磚雕、木雕、石雕、彩繪油漆等多種建筑工種匠為一體的龐大群體。據(jù)稱,香山一帶工匠最多時達5000多人。
1979年,為繼承和發(fā)展香山幫古典建筑傳統(tǒng)工藝,有關方面召集60多名香山幫能工巧匠,成立了吳縣古代建筑工藝公司。其后,千余香山匠人聚集麾下。20多年來,這支香山匠人隊伍,應邀參與營造和修復了大批古典園林、文物古跡、旅游景點、仿古街景和主題公園。著名的南京夫子廟景區(qū)仿古建筑群即是新一代香山幫匠人的杰作。
三、營造技藝
"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被譽為蘇式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將建筑技術與建筑藝術融為一體,是中國古代建筑業(yè)的重要流派。香山幫的建筑技藝,在土木工程上秉承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營造法式,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在建筑裝飾上則以蘇式風格的木雕、磚雕、彩畫見長。
香山工匠的木雕工藝精良,向來與浙江金華、東陽木雕并駕齊驅。磚雕在蘇州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和發(fā)展。香山匠人的磚雕,以線條蜿蜒有力、形象生動傳神、風格柔順秀逸、圖案寓意吉祥、情趣雅俗兼?zhèn)洹⒌斗⒚摱Q于世。
香山幫建筑工匠群體,不但工種齊全,而且分工細密,能適應高難度建筑工藝的需求。例如木匠分為"大木"和"小木"。大木從事房屋梁架建造,上梁、架檁、鋪椽、做斗懟⒎砷?、翘綁q取P∧窘忻虐?、挂落、窗格、地諑栏杆、隔声o冉ㄖ靶蕖P∧局杏兇糯郵碌窕üひ眨ㄇ逡院竽竟ぶ脅俗諾牡窕常D鏡竦墓ひ樟鞒逃校赫騫婊⑸杓品叛⒋蚵擲?、分矐|蚺鰲⑾覆康窨獺⑿薰獯蚰ァ⒖蛻掀?。场M朔止は該芡猓閔槳錒ぞ咭彩嗆芟冉?。馈T縋窘秤玫腦渥臃質衷?、陨n?、翘头凿、糊龄、取I竊湮逯鄭懇恢鐘鐘腥舾剎煌嘰緇蚪嵌鵲腦渥印
虎丘"斷梁殿"建筑技術采用了菩薩頂、棋盤格、琵琶吊、斗拱等工藝。雖然是對接的兩段棟梁,但仍然十分堅固,反映了香山幫建筑特點:矩形構架系統(tǒng),每一個部件的構形和部件之間都是木與木的連接,其剛度全靠榫卯結合,不用一釘一鐵。既精巧美觀,又十分穩(wěn)固。
開元寺的無梁殿是江蘇省現(xiàn)存五座無梁殿中制作最精的一座。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以磨磚嵌縫縱橫拱券結構,不用木構梁柱檁椽,故習稱無梁殿。整座殿閣宏偉莊重,故有"結構雄杰冠江南"之譽。在數(shù)百年前能造這樣的無梁殿,充分表明香山工匠的高超建筑技藝。
香山幫建筑具有色調和諧、結構緊湊、制造精巧和布局機變的特點??芍^是技術精湛,名享天下,代代相傳。
香山幫是吳文化的產(chǎn)物,歷史上曾涌現(xiàn)過不少大師,如塑圣楊惠之、蒯祥和姚承祖等。蒯祥主持明皇宮三大殿、天安門和王府六部衙署的營造,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金剛腿",被憲宗皇帝譽為"蒯魯班"。姚承祖的傳世之作有現(xiàn)存怡園的藕香榭、靈巖山寺的大雄寶殿、香雪海的梅花亭,他最大的成就是撰成《營造法原》,這部記述香山幫傳統(tǒng)技法的專著被國人譽為"中國蘇派建筑的寶典"。
四、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蒯祥
北京紫禁城是蒯祥及以蒯祥帶領的香山幫匠人集體營造的,蒯祥則因其高超的建筑技藝而被尊為香山幫的鼻祖。
蒯祥(1398-1481年),蘇州香山人,出生于當?shù)剜l(xiāng)間的一個木匠世家,祖父蒯思明和父親蒯福都是技藝精湛、名聞遐邇的木匠師傅。其父親蒯福在明代初年曾主持金陵(南京)皇宮的木作工程,在當時的建筑工匠中頗有聲望。
受家庭的熏陶,蒯祥從小就有志于建筑工藝,年幼時即秉襲祖業(yè),隨父學藝。據(jù)傳,蒯祥16歲時便"能主大營繕",享有"巧匠"美譽。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蒯祥隨父應征到北京參加紫禁城的皇宮建設,因其技藝超群、勤勞肯干,3年后即被升為工部"營膳所丞",成為統(tǒng)帥各匠的首領。永樂十九至二十年,紫禁城里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和乾清宮被兩場大火燒為灰燼。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明英宗登基下詔修復,蒯祥被任命為設計和施工總監(jiān),歷時4年,三殿兩宮全部竣工。正統(tǒng)年間,他還領導了五府、六部衙署和御花園的建設。京城中文武諸司的營建,也大多數(shù)出于他手。他奠定了明清兩代宮殿建筑的基礎,所以明代故宮的鳥瞰圖上,把蒯祥的像畫在上面。
此時,蒯祥年屆不惑,20多年的建筑生涯已使其建筑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史書記載,蒯祥精于建筑構造,"略用尺準度……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他擅長宮殿裝鑾,把具有蘇南特色的蘇式彩繪和陸墓御窯金磚運用到皇宮建設中去,他自己"能雙手握筆畫龍,合之為一",他還善于創(chuàng)新,發(fā)明了宮殿、廳堂建設中的"金剛腿"(俗稱"活門檻")而被授職"營繕所丞"。蒯祥技藝超群,"凡殿閣樓榭,以至回廊曲宇,隨手圖之,無不中上意",不久便擢升為工部左侍郎,食從一品俸祿。
幾十年中,蒯祥在北京先后設計并主持興建的重大工程有故宮、西苑以及景陵、裕陵等。今天的天安門(明代的承天門),也是由蒯祥設計和主持重建的。對于蒯祥的建筑造詣,當時就有極高評價,同行嘆其技藝如鬼斧神工,皇帝也"每每以蒯魯班稱之"。
蒯祥終年83歲,去世后歸葬故里香山。"園林處處不忘胥水良師,宮闋巍巍共仰雷山鼻祖。"蒯祥墓園的牌坊上這副對聯(lián),表達了后人對這位建筑巨匠的緬懷。
五、傳承意義
香山幫是一個傳承千年的建筑流派,到明清時期達于鼎盛。北京故宮、天安門和蘇州園林等舉世聞名的建筑均是以蒯祥、姚承祖等為杰出代表的蘇州香山幫匠人所造,香山幫憑借這些建筑作品在中華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蘇州園林,也是歷代香山幫匠人造園技藝傳承發(fā)展的見證。事實上,不但蘇州園林,江南一帶古典園林的建造大多都有香山匠人的參與。
近年來,香山工匠不僅把傳統(tǒng)的建筑工藝帶到全國各地,還跨出國門,在異國他鄉(xiāng)建造起一座座中國風情的仿古園林。香山幫工匠先后在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日本、美國、西班牙、俄羅斯、南非等國家和地區(qū),以蘇州古典園林為藍本,建造了仿古園林、各種單體建筑、小品陳設和園林微縮模型,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
香山幫建筑的特點是色調和諧、結構緊湊、制造精細、布局機巧。但是20世紀以來,由于西方建筑文化的滲透,香山幫逐漸衰落,近幾年來雖恢復了一些生機,但仍未擺脫瀕危的困境,匠人收入低、勞作苦,傳統(tǒng)營造技藝后繼乏人,亟待采取措施予以保護,才能確保其傳承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