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平江路散步,我在胡廂使巷口小憩,望見斜對岸石欄旁,一位女孩在寫生,矮凳旁有小水桶、水彩盒等,身前三角架上擱一塊不大的畫板。她手持畫筆,嘴上還咬著另一支毛筆,正對著眼前的景致,瞇眼思索著,然后低頭繪上幾筆。記起自己年少時的寫生景象,我興致盎然地邁過石橋,去欣賞女孩的畫作。女孩見我到來,抿嘴一笑并不出聲,低頭繼續(xù)她的習(xí)作。女孩在畫平江雙橋,近景是河旁石欄,中景為石拱橋(胡廂使橋)與平江河水,遠景為石板橋(唐家橋)和六角亭;兩側(cè)簡潔勾勒幾戶枕河人家,粉墻黛瓦;淡墨色點綴老樹枝葉。這幅平江雙橋圖十分素雅,幾乎都是深深淺淺的墨色,橋面與粉墻采用了大量留白,只在六角亭畔的紫藤上,稍許點染幾點的粉紫,沒這一丁點淡紫,就完全是一幅水墨畫作——我腳步很輕地退了回來,生怕打擾她,因為女孩已進入到一種黑白的、深邃的、夢幻般的畫境中。
站在石橋頂上,挑望著平江老宅的層層黛瓦、斑駁粉墻,我感到微風(fēng)陣陣。平和樸素的平江路,是蘇州古城保存最為完整的老街片區(qū),至今保持著千年遺存的河街并行、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格局;保持著黑、白、灰三種傳統(tǒng)建筑色彩的基調(diào)。素雅的蘇州,觸動人們心靈的,正是這種蔚為大觀的黑白文化。自幼生長姑蘇,我實在愛煞這片土地。蘇州的構(gòu)筑、風(fēng)物、韻味,早已滲入靈魂深處。所以我十分喜歡寧樸勿華的水墨畫。作為一種黑白交滲的藝術(shù),它自古就有“濃色不及淡色雅,淡色不及墨色高”的說法。黑白交融、黑白互涵的效果,深邃、高雅、永恒、清樸,有一種自然的、原生態(tài)的美,是任何色彩堆砌,都難能取代的。黑白作為蘇州的本色,它不只是停留在水墨畫中或老照片上,也不僅僅是古城的簡單構(gòu)勒,它是這座城市積淀深厚的文化內(nèi)蘊,它是黑白色中堅守的文化骨骼。黑白輝映的蘇州,如同一幅巨大水墨畫,掛在那里已經(jīng)千年。畫里的風(fēng)景年年變化,畫里的人兒也年年變化,但它的主色調(diào)卻不曾變過,永遠都是黑與白。不管歲月如何流轉(zhuǎn),世事如何變遷,蘇州人擷取歷史傳統(tǒng)與人文精粹,借助園林民居和橋梁山水,以黑白文化為主體,構(gòu)筑出了風(fēng)姿綽約、清韻雅致的水墨姑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