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南遷姓氏傳,
東西大澤至今沿。
萬家煙火由來盛,
何待朱明成化年。
關(guān)于盛澤鎮(zhèn)名的由來還有一說,即“盛章食邑”。
清乾隆《盛湖志》稱:“宋南渡后,臨安盛章以建都之所第宅叢集,一廛月數(shù)十金,遂遷吳江之二十都(亦有它志稱遷一都)。后論功封章為吳江開國伯,食邑于此,土田第宅在在有之。一都為盛莊,二都為盛家舍,四都為盛烏田,十七都為盛墩,其地(他)若盛家田、盛家廊、盛家匯,不一而足。而二十都其舊居也,東西連大澤,遂名盛澤;市東猶有盛家港、盛家蕩,至今子孫猶居之?!?/p>
盛章,字如晦,臨安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敷文館學士,后因功封為吳江開國伯,食邑于此。由于盛章在吳江一帶擁有大量的田產(chǎn),其子孫繁衍散居于城鄉(xiāng)各處,因此留下了許多冠以“盛”字的地名。他的舊居在二十都(“都”是舊時縣與鄉(xiāng)之間的一級行政區(qū)劃),因東西兩邊都是大湖,故而名為盛澤,似乎也說得通,但同治《盛湖志》認為:“盛澤因章得名,無可征考,姑從闕疑?!?/p>
關(guān)于盛澤興盛的時間,歷來頗有爭議?!妒涉?zhèn)志》稱:“明弘治年間,盛澤仍以村名,居民僅五六十家。嘉靖《吳江縣志》始稱盛澤為市?!币话闶妨弦舱J為盛澤直到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年)才因絲綢織造業(yè)的形成而逐漸繁盛。但是,史料中又有“晉泰始五年(269年)建廟橋(東廟橋)”、“(唐)開元二年(714年)建善嘉橋”、“開元八年(720年)建齡嘉橋”、“(宋)雍熙二年(985年)建登椿橋”、“元末(1368年前),沈萬三建南勝坊、北勝坊”的記載。試想,從東廟橋到善嘉橋不足500米的市河上,宋朝時已建起四座橋,元末又建成兩處街坊,怎么可能到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年)還是個村呢?難怪秋凡先生要提出“萬家煙火由來盛,何待朱明成化年”的疑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