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道是架設在水面上的,由一座座石橋連接而成的水上通道,供纖夫背纖和躲避風浪用。因多為官府出資修建,亦有官道、官塘之稱。古纖道橋就砌筑法可分為"單面臨水、依岸砌筑"和"兩面臨水、破水砌筑"兩大類,如吳江運河古纖道屬于前者,垂虹橋、寶帶橋就屬于后者。當年,運河兩旁多為泥塘,后經(jīng)歷代整治,才形成后來大河泱泱的面貌,并建成了便利纖夫背纖運舟的纖道橋。
寶帶橋的建造,同中國歷史上的漕運關系十分密切,江浙一帶,自古為魚米之鄉(xiāng),歷代帝王無不以此作為征斂財賦重地。隋大業(yè)六年(公元610年),隋煬帝開鑿江南運河,將江浙的糧食和珍寶大量運往京都。到唐代,漕運已空前繁忙,但以蘇州到嘉興的一段運河,系南北方向,載滿皇糧的漕船,秋冬季節(jié)要頂著西北風進,不背纖是很困難的。蘇州刺史王仲舒,為保證漕運的順利通暢,決計下令廣駁纖道,建橋湖上,并且捐出自己的玉質(zhì)寶帶以充橋資,橋為“挽道”,故一反江南之規(guī),不取“垂虹架空”之石拱型,而設計為“寶帶臥波”之長堤型。為使湖水通暢,采用多孔,狹墩結構。橋自元和十一年(816)動工,歷四年建成,彼時,船工纖夫皆受其利。如今,寶帶橋作為纖道橋的功能已不存在,世人遂將此作為憑河臨風的去處,中秋月圓之夜賞風賞月賞河景,或是倚在橋墩旁,清風徐來,此時世間的一切煩惱和不快都被拋擲到九霄云外,縱然已經(jīng)忘卻了纖道橋所承載的血汗和艱辛。
古往今來,運河流經(jīng)之處必砌筑上長長短短的運河橋,所用材質(zhì)也必然堅固拙樸,一如纖夫們寬厚有力的肩膀。放眼望去,氤氳彌漫,號子聲聲,一排排風浪卷起連綿的腳印,襤褸布衣,憔悴面容,倒映于萬頃波濤之中。凄涼的夜雨,浸潤了一部中國水利史。運河兩岸煙塵蹄馬,古纖道上正昂起一排黑肩,一條粗繩相連,重載的舟楫劈波向前。一路走來的是吳越春秋、魏晉士風、大唐盛世以及明清鼎盛。春去秋來,運河是纖夫望不到盡頭的風景,纖道是他們終生要走的路,纖夫們走多遠,文明就能走多遠。于是,腳下的纖道橋也仿佛扎根于歲月深處。
歷經(jīng)千年滄桑,纖道已經(jīng)從最早的實用價值嬗變?yōu)楫斀竦膶徝纼r值,負載了太多的蒼涼和悲郁,也早已遁進了歷史的厚塵,所有的驚異震撼,都凝聚成一聲嘆息:纖道橋太美了,苦難與美好的結合,柔與剛的結合,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結合,使古纖道有了多元的審美價值。歷史感、滄桑感和詩意化,又使古纖道成了一串深沉而又唯美的文化符號。圖為寶帶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