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村:1、東村。2、涵村。3、勞村。4、馬村。5、鹿村。6、金村。7、圻村。
八巷:1、陳巷。2、許巷。3、梧巷。4、錦巷。5、仇巷。6、徐巷。7、張巷。8、楊巷。 九里:1、植里。2、堂里。3、疃里。4、甪里。5、綺里。6、慈里。7、灣里。8、埯里。9、塢里。 十三灣:1、前灣。2、甪灣。3、明灣。4、東灣。5、西灣。6、夏灣。7、秉灣。8、旸灣。9、慈灣。10、南灣。11、幸灣。12、塘灣。13、衙灣。 三斷:即古西山截為三處。一處以甪里鄭涇港為界,隔斷北水南流,將甪里南北斷開。另一處從新橋到頭陀橋,水流南北貫通,將后埠一帶截開。于是西山就形成了三方斷地。 六絕:即古元山、鹿村、渡渚、后埠、柯家?guī)X、圻村六地,與相鄰之村隔湖相望,自成一格,成為“絕地”。“六絕”為元山不連前灣,鹿村不連埯里,渡渚不連后埠,柯家?guī)X不連甪頭,圻村不連石路頭。 三庵:1、甪庵。在甪里馬王山西坳處,相傳為甪里先生隱居讀出處。2、草庵。在林屋洞南,相傳為宋李彌大隱居處。3、柴庵。在元山文化。無考。 四宮:1、逍遙宮。在消夏灣瓦山上。相傳為吳王避暑安居之地。2、上真宮。在綺里,為隱士葉道昌舍園而建。3、馬城宮。在馬村,相傳為吳王養(yǎng)馬處。4、天后宮。在甪里。 四皓:即周術(shù)、廋秉、吳實(shí)、崔廣四人。秦末漢初,四人曾隱居陜西商山,因都皓首,故稱“商山四皓”。后四人被漢朝太子劉盈相邀出山輔助,但由此得罪了宮中勾心斗角的戚妃和趙王,遂辭官,遍游天下,最后越太湖,隱居西山。周術(shù)號甪里先生。其歸隱于斯,甪里之地名由他而來。今甪里村中周姓大族即為甪里先生之后人。廋秉號東園公。今東村之地名由他而得。吳實(shí)號綺里季。今綺里之地名是他傳下。崔廣號夏黃公,隱于慈里。今慈里夏氏和黃氏一脈相傳為其后代。 十八寺:1、法華寺。2、實(shí)際寺。3、文化寺。4、天王寺。5、候王寺。6、東湖寺。7、西湖寺。8、上方寺。9、下方寺。10、花山寺。11、羅漢寺。12、包山寺。13、水月寺。14、石佛寺。15、資慶寺。16、福源寺。17、報忠寺。18、長壽寺。為了熟記這十八座寺名,人們編了一句順口溜,即:法際文雙王,東西上下方,花羅包水石,資福報忠長 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時至今日,文中所述的“三斷”和“六絕”已處處相通。“三庵”和“四宮”早已不復(fù)存在。“十八寺”也僅存包山寺和羅漢寺,而規(guī)模也遠(yuǎn)不如昔。“八景”也只剩下“半壁江山”。遺憾雖多,但新的景觀和現(xiàn)代化的游樂設(shè)施已在不斷地建起,相信明天的西山會更加的美好。
其實(shí)西山還有很多歷史記載:三斷、六絕、三庵、四宮、四皓、八景、十八寺
八景:1、甪里梨云。昔甪灣里種植著大片的梨樹,花開之際雪白如云,香氣盈谷。2、玄陽稻浪。昔,站于玄陽洞頂望去,滿目稻田。金秋十月,稻禾隨風(fēng)而動,猶如浪濤起伏。3、西湖夕照。東湖西湖位于涵村山頂。斜陽夕照,映入池中,紅云一片,猶如滿池散金,令人耀眼。4、飄渺晴嵐??~緲峰高聳入云,云蒸霧升,蔚為壯觀。站于峰頂,豪情頓生。5、消夏漁歌。昔消夏灣內(nèi)漁船來往,漁民哼著吳歌撒網(wǎng)捕魚,悠然自得。6、毛公積雪。即隆冬臘月,毛公壇內(nèi)積雪一片,宛如冰雕玉砌一般,令人驚嘆。7、林屋晚煙。即站于林屋洞頂放眼而望,山下炊煙裊裊,溶入夕陽余輝,別有一番景致。8、石公秋月。中秋佳節(jié),晴朗夜空,皓月東升,邀親朋好友在明月坡賞月品茗,甚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