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下旬,一座由日本沖繩縣人民集資建造的石亭葆光亭竣工。
該亭坐落于石湖景區(qū)上方山森林公園內(nèi),為五柱圓形攢尖頂,全部為花崗石結構,并置有坐檻和吳王靠,具有中國亭式結構的典型特征。四周輔以花崗石地坪,種植山茶、杜鵑等植物。亭取名“葆光”,為紀念頌揚清代徐葆光之品德和功績。
以上是年年送我水仙花的朋友左彬森為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2007年工作年鑒所寫的一段文字,記載了一件意義深遠的事。
亭子建造精致,亭名還鎦了金,就在上方山東麓的山腳下,一片綠色中,一眼就能看到。
根據(jù)亭后一塊石碑上的文字,知道建此亭的是日本沖繩民間團體徐葆光紀念會所建。他們紀念的是一位叫徐葆光(1671—1740)的蘇州人,并在石碑上說:“為了紀念徐葆光的高尚品德和功績,祝愿日中兩國世代友好,日本沖繩縣民滿懷感恩之情建立葆光亭?!?/p>
徐葆光的藉貫有蘇州府長洲縣人和吳江人兩種說法,據(jù)《江蘇藝文志》載:“徐葆光(1671—1740),字亮直,號澄齊(應該是齋),別號二友老人。榜姓潘,清長洲人??滴跛氖哪?1705)南巡,以諸生獻詩賦,被取至京。四十七年舉順天鄉(xiāng)試,五十一年以第三人進士及第,授編修。五十七年奉旨充冊封琉球副使,賜正一品服。五十九年還國。長身玉立,儀度秀偉,詩文雅贍,兼工書法。喜交當世名士,名滿一時……乾隆三年(1738)解京還里。五年病卒?!?這段文字主要引自《吳縣志》卷六十八“列傳六”)他的作品叫《二友齋文集》,可惜查找了蘇州市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都沒有收藏,因此關于他的事跡、交友情況等,還有待進一步了解。
琉球在海中……《指南廣義》云:“福州往琉球,由閩安鎮(zhèn)出五虎門東沙外開洋,用單(或作乙)辰針十更,取雞籠頭(見山,即從山北邊過船。以下、諸山皆同)、花瓶嶼、彭家山;用乙卯并單卯針十更,取釣魚臺;用單卯針四更,取黃尾嶼;用甲寅(或作卯)針十(或作一)更,取赤尾嶼;用乙卯針六更,取姑米山(琉球西南方界上鎮(zhèn)山);用單卯針取馬齒,甲卯及甲寅針收入琉球那霸港(福州五虎門至琉球姑米山,共四十更船)
程順則在《指南廣義》這本書里,明確說明,琉球的界山(海中之島)為姑米山,琉球的邊界到姑米山為止。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等均屬中國。
《指南廣義》,是一本琉球國航海圖書。作者自敘中稱“康熈四十七年(1708),歲次戊子,麥秋既望,琉球國中山王府進貢正議大夫程順則,書於瓊河之古驛。”因為琉球是中國的屬國,所以作者紀年用康熙年號。此書作者程順則(1663—1734),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二十八日出生于琉球那霸久米村一個書香仕宦之家,是華裔琉球人,琉球人尊稱他為“名護親方”,“名護”是地名,“親方”是“師傅”的意思,他還有“琉球圣人”之譽。程順則之父程泰祚和蘇州也有關系,他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朝京都通事(首席翻譯)身份隨進貢使團赴華,海上遇盜,不幸負傷。在福州傷愈后,于次年赴京朝貢。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十六日離京,五月初至蘇州。因靖南王耿精忠叛亂,被迫滯留蘇州,期間舊病復發(fā),醫(yī)治無效,九月二十六日不幸在蘇州逝世,享年42歲。蘇州官府將之厚葬于當?shù)???滴跏?1677年),琉球國王尚貞追封程泰祚為進貢正使。
1993日本沖繩縣曾有代表團來蘇州,在蘇州市政府外事辦公室的陪同下,在胥門外一帶尋找程泰祚墓,并灑酒祭奠。墓在蘇州市三十三中學內(nèi),2007年1月30日上午,日本沖繩縣名護市市長、市政府秘書長和議員一行六人,在蘇州市外事辦公室陪同下,來到該校拜謁了校園內(nèi)的程泰祚墓地。
葆光亭可以作證,蘇州和沖繩的關系,還不一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