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吳文化中的廉政資源

源遠流長的吳文化中,包含著彌足珍貴的廉政資源,挖掘、繼承這份遺產(chǎn),對于我們今天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具有借鑒意義和啟示價值。

 

“道中清權”的虞仲

吳中傳統(tǒng)文化的開端,就已包含著廉政的因素。常熟的尚湖,因傳說姜太公呂尚垂釣于此而得名。據(jù)《史記·齊太公世家》,呂尚“嘗事紂。紂無道,去之?!薄睹献印吩唬骸疤芗q,居東海之濱”。唐宋古籍有太公避紂,隱居虞山石室之說。呂尚本在商朝為官,紂王暴虐荒淫,呂尚不愿同流合污,掛冠離去,避地海虞,這無疑是潔身自好的舉措。

呂尚之事尚待考證,而虞仲之事則比較確鑿。商末周族首領古公為亶父 (周太王)生三子,長曰泰伯,次曰仲雍,幼曰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周文王)賢圣,太王欲傳位季歷以及姬昌,泰伯、仲雍知其父有立昌之意,便以采藥為名,讓國南奔,來到古吳之地。他們帶來了中原地區(qū)較為先進的農(nóng)耕技術和華夏文明,與當?shù)厝罕娨黄鹌D苦創(chuàng)業(yè),促進了吳地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仲雍去世后,葬在常熟虞山東麓。虞山至今有仲雍墓。

孔子對泰伯、虞仲的讓國之舉大為贊賞?!墩撜Z·泰伯》篇載,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孔子認為,泰伯之德,也可以有天下,故稱之為“讓天下”;周經(jīng)季歷、文王、武王三人相傳而終得天下,此皆泰伯所讓,故謂之“三讓”?!墩撜Z·微子》篇載,子謂虞仲“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放言,是棄言的意思,即放棄言談,不論世事,默默無聞,與讓國退隱一致;中zhòng,符合的意思;權,權宜、權通的意思。虞仲為讓國于季歷,南奔荊蠻,又斷發(fā)紋身,表示不再回故國為政,其不慕君主之位,淡泊名利之得,隱居獨善,持身高潔,行為合乎道之清。泰伯、仲雍來到古吳之地,得到土著居民的尊敬與愛戴,泰伯被擁立為吳君,泰伯死,無子,虞仲繼兄為吳君,此可知其隱居自廢,不是真的遺世超塵,乃不與兄長競爭,又一次謙讓,這是權宜之道。

孔子所處的春秋末期,諸侯之間,攻伐征戰(zhàn),兵連禍結,各國內(nèi)部,軾君篡位,屢見不鮮,皆為爭權奪利而起。而泰伯、仲雍能“以天下讓”,孔子對他倆的贊賞,是揚古人之清以激當世之濁,并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今天常熟的虞仲墓坊,建于清代,石坊柱上鎊刻楹聯(lián),其一為“道中清權垂百世行侔夷惠表千秋”。夷即夷逸,惠即柳下惠,都是古代賢士,在《論語·微子》篇中與虞仲相提并論。這副對聯(lián)的出處就是《論語》,隱括了孔子對虞仲的高度評價。

 

“行不由徑”的言偃

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字子游,常熟人,孔子晚年的重要學生。孔門弟子三千,賢人七二,言偃是七十二賢人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墩撜Z》“先進”篇載:孔子授徒,設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諸科,有優(yōu)秀畢業(yè)生十名,所謂“十哲”,言偃是十哲之九。

《論語》一書,言偃凡八見。其一為: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span>

言偃學成之后在魯國任武城宰,孔子前去“視察”,問他有沒有發(fā)現(xiàn)人才,言偃推舉了澹臺(復姓)滅明,理由是,此人行路不走小道,不是公事不找領導。對比熱衷于歪門邪道、阿諛奉承之輩,澹臺滅明的品質(zhì)心地可知。

“行不由徑”是一種人格的標示,不投機取巧,不急功近利,不營私舞弊,堂堂正正,踏踏實實。它是澹臺滅明的優(yōu)點,是言偃提出的人才標準,也是言偃的“夫子自道”。

孔子到武城,聞弦歌之聲,便微笑著對言偃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治理武城這么一個小地方,用得著廣泛推行禮樂之教嗎?言偃回答:“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弊龉俚膶W于道就會有仁愛之心,老百姓學于道就容易役使,如此則政通人和,百事易成??鬃映浞挚隙ㄑ再戎鶠?,并解釋“牛刀割雞”云云只是開個玩笑?!墩撜Z》的這則記載,反映了言偃治小邑以大道,而對老師所說并不一概唯唯諾諾,是亦可謂“行不由徑”了。

言偃在武城,推行文教禮樂之治,推舉公道正派之人,其為政應該說是清正的。

《論語》還有一則記載,言偃見子夏以灑掃、應對、進退等禮儀細節(jié)教學生,恐其忽于大道,就批評說:“這些都是細枝末節(jié),如果不掌握道德學問的根本,那怎么行呢?”可知言偃的重本貴德是一貫的。

《禮記·禮運》篇記錄了孔子關于“大同”、“小康”的論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之治是謂“小康”。我們今天仍借用“大同”、“小康”兩個詞匯,賦予全新的內(nèi)涵,分別指代共產(chǎn)主義和社會主義基本現(xiàn)代化的理想境界??鬃雨P于大同、小康的論述是對身邊一個學生說的,這個學生就是言偃。

周貞定王二十三年(前446年),61歲的言偃離開魯國,回到虞山故土,繼續(xù)傳道講學,“吳中弟子從之游者以千計”(《言氏家譜》)。言偃以禮樂教育、道德文章潤澤故鄉(xiāng)人文山水,為常熟文化、吳中文化的發(fā)展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64歲那年,言子去世,葬在虞山東麓,其墓至今猶存。

 

“廉石”相傳的陸氏

陸績的故事,蘇州人家喻戶曉,不贅述。他的那塊廉石,現(xiàn)存蘇州文廟碑刻博物館內(nèi),成為廉潔文化的象征。

無獨有偶,與陸績差不多同時同地,吳郡另一陸氏弟子陸胤,也以賢能廉平著稱江南。陸胤字敬宗,孫權赤烏十一年(248)被任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率眾征討交州各地的叛亂。陸胤以“攻心”為上,宣喻朝廷恩信,禁止燒殺淫掠,招納部落首領,安撫少數(shù)民族,很快平定騷亂,恢復生產(chǎn),開發(fā)經(jīng)濟,保障了東吳南疆的安寧。陸胤組織軍士就地屯田,安排群眾從事農(nóng)耕,領導人民鑿井蓄水,在某種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更為可貴的是,陸胤治理交州十余年,一直保持儉樸清廉的作風,家無粉黛附珠之妾,也無當?shù)靥禺a(chǎn)如文甲、象牙、犀牛角之類的珍寶?!度龂尽菚贩Q他是品德高尚、廉潔奉公的“良牧”,能移風易俗,“身潔事濟”,使“流民歸附,海隅肅清”,是難得的棟梁之才。

陸氏乃古代吳郡望族,陸績后裔在唐代曾一門三相,父子同入凌煙閣。陸元方,字希仲,武則天長壽二年(693)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圣歷二年(699)拜鸞臺侍郎、平章事,兩次官至相位。陸元方也曾安撫嶺南,不辱使命;任綏州刺史期間,省刑薄賦,愛惜民力,時稱“在官清謹”。陸元方長子陸象先,處事干練謹慎,“在官務以寬仁為政”,史稱其“清凈寡欲,不以細務介意,言論高遠,雅為時賢所服?!碧祁W诰霸贫辏?span>711)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太平公主謀殺李隆基(唐玄宗)的生死較量中,陸象先當面對太平公主表示反對,剛正不阿,也體現(xiàn)了一個政治家的高瞻遠矚。百余年后,唐宣宗時,陸元方、陸象先父子的畫像以大唐功臣同登凌煙閣。陸元方、陸象先可以說是繼承了遠祖陸績的 “廉石”精神的。

唐昭宗乾寧二年(895),陸元方六世孫陸希聲被任命為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是陸氏家族在唐朝的第三位宰相,可惜李唐王朝已到窮途末路,陸希聲難有大作為了。

 

“先憂后樂”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謚文正,籍貫蘇州吳縣,宋仁宗景祐元年曾任蘇州知州。

范仲淹兩歲喪父,隨母親謝氏改嫁到山東,從后父姓朱,名“說”(同 “悅”),30歲任集慶軍節(jié)度推官時,才回蘇州范氏家族認祖歸宗,復姓更名。

范仲淹7歲那年,母親就教他識字,17歲入鄉(xiāng)塾,21歲在長山縣(今山東鄒平)醴泉寺附近賃屋居住,閉門讀書。他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干后切成四塊,早晚各食兩塊,下飯的菜只有“斷齏數(shù)莖,入少鹽”。23歲進應天府書院繼續(xù)求學。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27歲的范仲淹通過科舉考試,登進士第,從此步入仕途。

在任蘇州知府時,范仲淹曾以蘇州是故鄉(xiāng),而宋朝任職有回避籍貫的規(guī)定為由,請徙他州,朝廷起初也已同意,后因蘇州秋澇久久不退,三司和兩浙轉運使力言范能治水,朝廷遂仍命他知蘇州。范仲淹組織疏潑松江,又打通常熟、昆山之間的泄洪通道,并在沿江諸浦建閘擋潮,根治水患取得明顯成效。至今常熟福山還遺存“范公閘”。同時,范仲淹還捐出自己購買的一塊土地,興辦蘇州郡學,延聘著名學者前來任教。今天的蘇高中,就是當年蘇州郡學的校址。從《留題常熟頂山僧居》一詩看,范仲淹知蘇州期間,到過常熟。

康定元年(1040)三月,范仲淹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負責防御西夏的侵略。范仲淹加強軍事訓練,修復外圍據(jù)點,撫恤邊地百姓,爭取少數(shù)民族,鞏固了西北邊防,使西夏對延州一線不再敢輕舉妄動。著名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詞,就是范仲淹在陜西邊防前線寫的。

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提出了10個方面的改革措施,其核心是整頓吏治,抑制腐敗,改變北宋冗官冗費、積貧積弱的狀況??上抡菩袃H一年多,由于守舊勢力的阻撓破壞,以失敗告終。但是,范仲淹的慶歷新政卻開了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先河。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范仲淹為官正直清廉。在掌應天府學時,他寫過“同氣相求,將益潤身之德;見利而讓,必揚潔己之廉”的《淡交若水賦》;在知越州時,他把官署涼堂命名為“清白堂”,以清廉自勵,并身體力行;晚年,他拒絕兒子治宅第、建園林,作為養(yǎng)老之地的請求;死后入殮,喪葬費還是友人湊集起來的。在宋代士大夫普遍養(yǎng)尊處優(yōu)、安逸享樂的風氣下,范仲淹官至將帥、卿相,而能清廉自守,顯得更為難能可貴。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在于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物質(zhì)的岳陽樓幾經(jīng)兵燹,多次重建,精神的岳陽樓則千百年來始巋然屹立,高聳云天!

 

 

剛直清正的李光

李光(1078-1159),字泰發(fā),號轉物居士,越州上虞(今浙江余姚)人。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登進士第,初任開化縣令,再知常熟縣,靖康之難、宋室南渡后,曾知平江府。

據(jù)《宋史》載,李光從小嚴肅莊重,“不戲弄”。辦理父母親的喪事,“毀如成人,有致賻者,悉辭之”。賻(fù),助人治喪的錢物。李光尚未成人,就能悉辭(一概謝絕)所致之膊(送上門來的錢物),殊為不易。

李光任常熟知縣,《宋史》有一段記載:“朱勔父沖倚勢暴橫,光械治其家僮。沖怒,風部使者移令吳江,光不為屈?!贝耸路峭】?。

朱勔,蘇州人,因父親朱沖諂事蔡京、童貫而得官。宋徽宗趙佶喜歡奇花異石,朱勔竭力奉迎,在江浙一帶搜求勒索,用船從淮河、濘河運人京城,號稱“花石綱”。同時,朱勔一伙“名為應奉,實入私室”(李光奏章),乘機在民間巧取豪奪,老百姓苦不堪言,紛紛毀財破產(chǎn),甚至賣子鬻女以供征斂。方臘起義時,即以誅殺朱勔為號召?!端疂G傳》對“花石綱”禍國殃民也有描述。

李光任職常熟之時,正是朱勔父子橫行霸道、肆意妄為之際。朱勔官“防御史”,得皇帝寵信,氣焰熏天,朱家召喚州縣官僚如使小兒、奴才,諂事者升遷,忤逆者罷免。在這種情形下,李光敢于嚴懲朱家狐假虎威的僮仆,是要有一股正氣,要有一點膽量的。朱沖指使吏部想要調(diào)動李光的職務,李光也不屈服。朱勔乃北宋末年“六賊”之一,是黑暗腐敗勢力的代表人物。李光初入仕途,以一知縣而敢冒虎威,難能可貴。

在金兵南侵面前,李光是堅定的抗戰(zhàn)派、愛國者。幾任知州、知府,他都積極備戰(zhàn),修城池,聚兵糧,結義社,御敵安民,保境衛(wèi)國。紹興元年(1131),擢部侍郎,李光上疏請高宗趙構親征,漸圖興復。金兵大舉進攻,南宋朝廷下詔允許各地守臣“守避自便”,李光則認為守臣肩負人民、社稷之重,應當“存亡以之”,極言不可。紹興八年,趙構和秦檜與金議和,李光當面指斥秦檜賣國求榮,由是得罪權奸,迭遭迫害,直至遠貶海南,過了長達18年的流放生涯。秦檜死,方復官,北回蘄州而卒??v觀李光一生,每每與權貴、奸臣抗爭,因而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卻無怨無悔。

李光去世后,謚“莊簡”,這是褒獎他的剛正不屈和謹慎簡樸的,可謂名至實歸。

 

“毀家紓難”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號文山,江西廬陵人,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知平江府。

文天祥從小志存高遠,素以國家天下為己任,出仕以后,正道直行,清忠自勵,無所畏懼地同權奸作斗爭,而置個人進退禍福于度外。其《紀年錄》自述云:“予于山水之外,別無嗜好。衣服飲食,但取粗適,不求鮮美。于財利至輕……天性淡如也”。南宋朝廷除文天祥秘書省正字的誥詞(劉克莊代理宗起草)稱贊他“初以遠士,奉董生之對,繼以卑官,上梅福之書。天下誦其言,高其風,知爾素至不在溫飽”,可見當時朝野對文天祥人格的共識。

對南宋統(tǒng)治集團沉溺聲色歌舞的奢侈腐敗之風,文天祥是痛恨、憂憤的,在殿試對策中,他嚴正指責朝廷大興“琳宮梵宇”的“土木之費”,“霓裳羽衣,靡金飾翠”的燕樂生活,和“量金輦玉”、濫加賞賜的行為。如此不顧落榜招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剴切陳辭,毫無疑問決不是故作高論。

據(jù)《紀年錄》后人注釋采輯的“話舊事跡”,文天祥知寧國府,攜家眷任滿歸鄉(xiāng),途經(jīng)一旅店住宿,旅店主人胡翁請求饋贈,文天祥指著自己的行李,“任其自擇無嫌”,胡翁認為文天祥是大官,“如他人皆輜重充溢”,沒有想到文天祥“行橐枵然”。枵xiāo,中間空虛的樹根。此雖為鄉(xiāng)邦遺老的傳說,而文天祥為官清廉可見一斑。鄧光薦《文信國公墓志銘》云:“公高明俊朗,英悟不凡……不倚勢近利,齷齪自棄。故其立朝有本末,諫諍有風烈。治郡持節(jié),廉明有威”,這是文天祥就義后的“蓋棺論定”。

元蒙大軍渡江南侵,文天祥奉詔勤王,在家鄉(xiāng)組建抗元義軍時,他“毀家紓難”(捐獻全部家產(chǎn),解救國難),“盡以家資為軍費”。德祐元年九月,文天祥以浙西江東制置使的身份知平江府,親臨一線指揮抗元。在蘇州期間,文天祥派兵援救常州,與元兵激戰(zhàn)五牧,他的部將尹玉、麻士龍戰(zhàn)死沙場。尹玉率領的贛軍,是文天祥在江西招募的“嫡系”部隊,在五牧之戰(zhàn)中最為英勇,尹玉手殺七八十人,冒箭如猬,猶健斗不已,其士卒與元兵通宵血戰(zhàn),只四人脫歸,余皆壯烈犧牲。后來,臨安告急,朝廷一再下令,文天祥移守余杭。文天祥在蘇州時間雖然不長,卻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事跡。他的《指南錄》有《平江府》一詩,《集杜詩》有《蘇州》一詩,記述了相關史實。

南宋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敗被執(zhí),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多年,始終不屈,從容就義于柴市口。據(jù)史書載:文天祥狀元及第,步入仕途后,“自祿賜所入,盡以散族姻賓友之貧者”,就義后,“官籍其家蕭然”。

 

一塵不染的況鐘

況鐘(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江西靖安龍岡人,曾三任蘇州知府,是明代飲譽江南的清官廉吏。《明史》稱況鐘“剛正廉潔,孜孜愛民,前后守蘇者莫能及”;李贄《況鐘傳》贊其“廉潔之操,一塵不滓,操履之介,千夫莫回”。

況鐘早年在家鄉(xiāng)靖安縣當書吏;明成祖永樂十三年(1415)任禮部儀制司主事;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被欽命為蘇州知府。

況鐘上任后,大刀闊斧地整頓吏治,裁汰冗官,嚴懲了若干作惡最多、民憤極大的青吏;三次上疏戶部,請求減免蘇州官田的重賦,廢止各種苛捐雜稅,使久陷困頓的蘇州農(nóng)村經(jīng)濟得以復蘇;興修太湖農(nóng)田水利,保證河道暢通,解決太湖泄水排澇問題,同時修筑圩岸,疏浚圩內(nèi)溝洫,改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與江南巡撫周忱一起,創(chuàng)建“濟農(nóng)倉”,發(fā)揮借貸、救濟、調(diào)控地方財政的功能。還有擴建蘇州府儒學,培養(yǎng)選拔人才;招撫流民,完善社會基層組織;改革漕運,清理軍籍,等等。況鐘采取的一系列興利除弊的措施,收到了明顯的成效,給老百姓帶來不少實實在在的好處。

作為一代清官,況鐘之清,突出表現(xiàn)在清明和清廉上。況鐘是由吏員步入仕途的,熟悉下情,諳練公務,又知識賅博,思維慎密,具備很強的刑偵才能。當時蘇俗健訟(喜歡打官司),獄案如山,況鐘到任后,聯(lián)合地方知縣,兩年中間審理案件四百二十多起,以其明察秋毫,判斷準確,而被黎民百姓稱為“況青天”。戲劇《十五貫》和“三言”中的《況太守斷死孩兒》,雖屬軼聞傳說,未必確有其事,但可見民意和口碑。

況鐘在《示諸子詩》中自稱“雖無經(jīng)濟才,尚守清白節(jié)”,又在《口占絕句四首》中自許“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綿”,事實也是如此。蘇州府有一屬官叫傅德,借口催收糧稅,敲詐勒索,中飽私囊,事發(fā)后,傅德讓女婿送白銀五百七十多兩賄賂況鐘,希望從輕發(fā)落,況鐘把傅德及其供詞連同行賄的銀子一起移送吏部處置。況鐘在蘇州任內(nèi),沒有建構一磚一瓦,“內(nèi)署蕭然,無鋪設華靡之物”;不是因公宴會,食無兼昧,家人親友相聚,也僅“尊酒數(shù)行,青燈夜話而已”。況鐘死后,棺木運回江西故鄉(xiāng)安葬,隨船所載只有書籍和日用品。

正統(tǒng)四年(1439),況鐘在蘇州知府任上已滿九載,必須赴京接受考核,聽從調(diào)遣了,離蘇之日,“七邑耆民餞送者數(shù)百里弗絕”。后來又有一萬八千余人聯(lián)名上書,請求況鐘繼續(xù)留任,朝廷破例同意。正統(tǒng)七年十二月,況鐘積勞成疾,卒于蘇州知府任上,府屬七縣百姓家家戶戶設靈悼念,此后五百余年,蘇州況公祠焚香祭奠者絡繹不絕。

蘇州歷史上以清廉著稱的名人還有許多。我們應該整理相關史料,宣傳他們的事跡,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廉潔美德,在社會上進一步營造清風正氣,建設廉政文化,促進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

作者:魯 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一代名相范鐘世系考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從“劃粥斷齏”到“先憂后樂”的范仲淹
姑蘇紀事:蘇州地區(qū)的官學與私學,由來已久……
中考古詩默寫
范仲淹54歲行書《鄉(xiāng)曲帖》
經(jīng)典 | 宋 · 范仲淹《邊事帖》(高清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