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橋巷風流記
陸文夫說,深夜的蘇州城像一朵銀色的睡蓮,開在運河河畔。而我喜愛在黃昏傍晚時分踱步竄進那些懸橋巷里,感受睡蓮花瓣上清晰的金色紋路,還有那些古老卻又親切的民居,以及偶爾長在巷中的桃樹。
“懸橋巷”:東起蘇州平江河,西至臨頓路中段。全長
懸橋巷大約幾百米深。巷子很窄,和著陰雨的日子,倒頗有王維的“雨中春樹萬人家”的意境。不曉得什么原因,在蘇州的小巷中走路,便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來了。這天倒也確有些小雨,臨頓路附近的懸橋巷里,空氣中于是仿佛便有著老屋角落的青苔與墻灰的氣息,似乎證明,走在此處,便如走在歷史之中。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新的住戶,還是依稀可見歷史的痕跡。
長長窄窄的巷子,不時見有橫搭在兩邊屋沿上的竹竿,上面掛滿了單被、衣服,當然還有長短褲子。想來這番情景便是范小青成名小說中褲襠巷的由來,充滿了市井世俗味道。兩邊高高低低的老房子,老得都有些歪歪斜斜了。所謂粉墻,已脫落得斑斑駁駁滿目滄桑;所謂黛瓦,瓦縫里已長出野草瓦爿上已滋生出青苔。唯獨從庭院里爬出來的爬山虎,或高出圍墻的那濃綠濃綠的樹冠,才使這條老巷有了些許生機。我推著單車篤悠悠地走著,一路上行人稀少,偶爾瞧見石庫門前有二三個老太圍著在講張。難以想象,眼前這條陋巷曾經(jīng)走出過不少風流人物。
行至巷子的27號,一座有些氣勢的舊宅讓我停住了腳步。宅子坐北朝南,青磚門樓石庫門,門前一左一右兩棵參天的古柏顯得氣度不凡,使這座舊宅顯得非同一般。仔細一瞧方見大門右旁的墻上釘著一塊不大不小的木牌,上面寫著“洪鈞古居及莊祠”幾個字。上頭還有一行小楷: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原來是洪狀元的故居,難怪宅子造得有模有樣。
在那個年代,一個男人要是有錢,納個妓女做姨太太也算不了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珊殁x那是讀書人、是狀元、是大官,卻討了個名叫賽金花的妓女做姨太太,怎不鬧得滿城風雨。更離奇的是,洪狀元還帶著妓女出身的賽金花充作大使夫人,飄洋過海出使德、奧、俄、荷這歐洲四國,并攜著賽金花出入這四國的上流社會,會晤各國的皇親國戚、達官政要,實在是瀟灑過人、風流至極。
說到風流,一個妓女嫁狀元、充任駐歐四
只是好景不長,洪鈞三年任滿應(yīng)召回國。又過三年,洪鈞病死,賽金花成了二十出頭的小寡婦。扶柩南歸蘇州的途中,賽金花偶遇舊時相好京劇武生孫作舟。在孫的鼓動下,不甘寂寞的賽金花連夫家都沒回,就徑自返回自己的家中稍作調(diào)養(yǎng)。不久,便在孫作舟的相幫下,來到十里洋場的上海重操舊業(yè)。
這期間,賽金花充分利用狀
懸橋巷不單單有著這對古今都在被八卦的男女,也住著一代名醫(yī)錢伯煊。還有一大群熱愛藏書的書生們,不得不說,八卦的力量過于強大,掩蓋了他們純真的存在。
黃丕烈為清乾隆嘉慶年間精于藏書研究的大家,自謂懸橋小隱。在其一生藏書的過程中,經(jīng)他??倍粝骂}跋的書,不下九百種,大都為珍本、罕本。由于他的題跋自有見解、行文獨特,所以有著很高的史學價值?,F(xiàn)今世存的八百多種“黃跋”古籍,早已是身價百倍,其學術(shù)價值及收藏價值都不可估量。遙想當年,黃丕烈隱居于這條幽幽的小巷,神游在古版經(jīng)典之中,專心閱讀古典書,那是何等的逍遙自在。
黃丕烈由好讀書而愛書成癖,一遇好的版本或心儀的書籍,更是竭盡全力,真正的要書不要錢,完全到了癡迷的程度。黃丕烈當年為購得宋版的戰(zhàn)國策,總共竟化去了八十兩黃金。當年黃金的換算是1兩黃金可兌換十兩左右白銀,而二兩銀子在乾隆中葉大約可買兩石白米,這可以充作一小戶人家一個月的口糧,也是一個私塾教書先生一個月的薪水。宋版書在晚清已非常珍貴值錢了,在現(xiàn)今國家圖書館的古典善本中,黃丕烈曾經(jīng)收藏過的南宋刻本《陶淵明集》和宋湯漢注南宋刊本《
巷子的盡頭有一座潘氏松麟義莊,潘姓在平江路上是大姓,有徽商潘也有達官潘。潘姓的府邸也是出了名的,還未走近潘宅,最先入眼的肯定是那棵花影繁盛的木合歡,來自自然的震撼最能達到心底。然后你就見到這座老宅了,陳舊的、寂寞的、也是淡然的,據(jù)說,葉圣陶就出生在這潘氏松麟義莊旁邊的小房子里。而潘宅的對面就是顧頡剛的家,葉圣陶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成為一名學者似乎是無可厚非,勢不可擋的。
懸橋巷里的高門大戶太多了,走進去,你就能感受到那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韻味。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這些破舊的老宅前路過時,仔細觀察過脊角高翹的屋頂,磚雕門樓上的圖案,還有靈活精致的脊獸甚至是有些破敗的黛瓦?即使粉墻已斑駁,然而,懸橋巷的那些精神韻兒卻都在這些框框架架里了。
悠悠歲月、茫茫人海,人們的風流也不盡相同。像那魏晉時期的阮籍、嵇康等人,突破陳舊世俗的包圍直取人生之本意,置生死于不顧,是何等的瀟灑風流,令我等后輩都望塵莫及。而晚清隱居于這懸橋巷的黃丕烈,在幽巷陋室里藏書、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自樂事,想來這又何嘗不是人生中的一種風流。
圖文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