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臨頓路上的橋

  據(jù)宋《平江圖》平江區(qū)內(nèi)河道幾乎與街同存,河街相依相成,臨頓路傍臨頓河,齊門河靠齊門路。臨頓河、齊門河亦稱為第二直河。始見于清嘉慶二年(1797)蘇州古城內(nèi)三橫四直圖。《吳門表隱》載:“郡城內(nèi)三橫四直河道,明弘治六年(1493)通判應(yīng)能所浚。嘉靖元年(1522)僉事蔡乾,三十四年巡撫周孔教、把總王之義,萬歷四十五年(1617)巡撫王應(yīng)麟再浚,支河悉疏?!?/p>

   《平江區(qū)志》載:“古城河道素?zé)o專名,一般與街巷并行,故借用街巷名稱?!迸R頓河、齊門河便是借用各自的街名。

   《宋平江城坊考》載:《圖經(jīng)續(xù)記》:「在長(zhǎng)洲縣北。臨頓者,亦吳時(shí)館名也。陸魯望嘗居其旁,皮日休贈(zèng)之詩(shī),以為『不出郛郭,曠若郊野。』又《吳地記》:「吳王親征夷人,頓軍憩歇,宴設(shè)軍士,因此置橋。唐陸魯望常居其旁。」《吳郡志》:「五柳堂,胡稷言所居,在臨頓里,陸龜蒙之舊址也。」

   《吳門表隱》載:“臨頓今臨頓橋,吳王逐東夷歇軍,設(shè)宴於此?!?/p>

   《百城煙水》載:陸魯望宅,在臨頓橋。皮日休云:「不出郛郭,曠若郊墅。」

   《平江區(qū)志》載:“據(jù)《吳地記》載,吳王親征東夷時(shí),曾在此臨時(shí)停頓憩息,宴賞軍士。后在此置橋,均以‘臨頓’命名,路因此得名?!惫排R頓路一帶稱臨頓里,范圍甚廣,今拙政園、東北街一帶亦稱臨頓里。臨頓路、齊門路上的橋:跨第二直河(臨頓河、齊門河)有顧家橋、大郎橋、青龍橋、落瓜橋、碧鳳坊橋、醋坊橋、徐貴子橋、懸橋、菉葭橋、忠善橋、西花橋、白塔子橋、四院東門橋、善耕橋、任蔣橋、跨塘橋、福星橋、堵帶橋、平齊橋,計(jì)19座??鐟覙蚝?,豎貫臨頓路的有蘋花橋??鐤|北街河,豎貫臨頓路的有臨頓橋。水陸并行,河街相鄰?!靶颉⒘魉?、人家”充滿了江南風(fēng)情。排列在河道上一座座橋梁,有的彎如弓月,有的則平如玉板,各盡風(fēng)采。歲月悠悠,流水悠悠,歲月沉浸在流水里,流水浮漾在歲月上。這里的每座橋,都有它自己說不完的故事。

   01.顧家橋 

   位于臨頓路南端,跨臨頓河?!端纹浇欠豢肌份d:「顧悌仕吳,為虎頭將軍,父亡五日,絕漿而死??と藶橹鞓颉!故吨?津梁門》:「宋慶元二年(1197)重建?!埂督鹗T》題記作「慶元三年十一月。」《吳郡金石目》:「重建顧家橋記,慶元三年(1197)十一月正書,在橋側(cè)。橋在長(zhǎng)洲縣境。記后列捐錢人銜名?!贡R、王二《志》均著錄。今訛「過駕橋」?!豆锰K志》:「鄒國(guó)公祠,初在城東顧家橋,五十三世孫孟潼以祖信安王府請(qǐng)於有司,改立為祠。裔孫文龍守之。文龍之后不存,祠屬周氏,蓋孟之婿也。」明正德《姑蘇志》載:“漢顧悌仕吳,為虎頭將軍,父亡以孝聞??と烁兄??!泵駠?guó)《吳縣志》載:「顧家橋,在臨頓里?!秴堑赜洝罚簼h顧悌仕吳,為虎頭將軍,父亡五日,絕漿而死。郡人感之造橋。宋慶元二年(1197)重建。明嘉靖間張沖再建?!骨迩 豆锰K城圖》載:“過駕橋”。《平江區(qū)志》載:顧家橋,又名過駕橋。位于臨頓路南端,跨臨頓河。宋《平江圖》著錄。民國(guó)《吳縣志》載:“顧家橋,在臨頓里?!秴堑赜洝罚簼h顧悌仕吳,為虎頭將軍,父亡五日,絕漿而死??と烁兄鞓?。宋慶元二年(1197)重建。明嘉靖間張沖再建。”又傳,清乾隆在此過駕,故更名為過駕橋。初建于漢代,原系拱橋,1983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板橋,寬13.1米,長(zhǎng)度8.4米,單孔,跨度6米。1994年干將路改造時(shí)加寬至多26米。其中北側(cè)加寬9米,南側(cè)加寬4米。











    02.大郎橋

    大郎橋又名太郎橋,宋《平江圖》著錄?!端纹浇欠豢肌份d:“大郎橋,大郎橋巷、坊巷、橋梁凡以人物名者,稱謂上必綴以姓,例如「周五郎巷」、「錢官人巷」是也。神名則不綴姓,例如「二郎巷」是也。二郎巷即二郎廟巷。此疑為大郎廟橋與大郎廟巷?!督谭挥洝非小洞罄缮瘛?,唐代釋者即以艷情故事解之,謂大郎係女子之夫,而「神」字全著落矣。《姑蘇志》:「丁晉公宅,在大郎橋,堂宇甚古,有層閣數(shù)間臨其后,號(hào)晉公坊。」明正德《姑蘇志》載:“大郎橋,慶歷二年(1042)建?!泵駠?guó)《吳縣志》載:“大郎橋,在顧家橋北,宋慶歷二年(1042)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建?!薄镀浇瓍^(qū)志》載:“大郎橋,又名太郎橋,宋《平江圖》著錄。位于顧家橋北,臨頓河小太平巷。宋慶歷二年(1042)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建,1982年11月修建為石板橋,花崗巖欄桿,單孔,寬大3.05,長(zhǎng)8.5米?!?/p>

  《吳門表隱》載:“兩面戲臺(tái)在大郎橋堍?;蛟泼髫崾汤上樗臁!比缃褡湓诖罄蓸蜍⒃P(guān)帝殿頭門,即今小太平巷8、9、10號(hào)第一進(jìn)。橋梁及橋墩部分石料都是清代重建時(shí)的原物,橋身鐫刻“大郎橋重建”五個(gè)大字,清晰可見。









     03.青龍橋

      位于顏家巷東端,跨臨頓河。清乾隆《姑蘇城圖》著錄。民國(guó)《吳縣志》載:“青龍橋,在大郎橋北。明嘉靖間推官?gòu)堜杞ā!薄镀浇瓍^(qū)志》載:“民國(guó)《吳縣志》載:“青龍橋,在大郎橋北。明嘉靖間推官?gòu)堜杞ā!痹凳皹颉?982年11月重建為石板平橋,花崗石欄桿。寬3.2米,長(zhǎng)7.8米。







      04.落瓜橋

       位于蔡匯河頭東端,跨臨頓河?!端纹浇欠豢肌份d:“顧周橋,范、盧、王三《志》均著錄?!豆锰K志》:「醋坊橋側(cè)?!菇衤涔蠘?。”又載:“雙板橋,《吳地記》板橋,疑即此。范、盧二《志》著錄。案:在蔡匯河頭口。”清乾隆《姑蘇城圖》載:“落花橋。”民國(guó)《吳縣志》載:“顧周橋,在醋坊橋西北?!薄镀浇瓍^(qū)志》載:位于蔡匯河頭東端,跨臨頓河?!端纹浇欠豢肌酚洠骸邦欀軜?,今落瓜橋?!?民國(guó)《吳縣志》載:“落瓜橋浜,顧周橋。俗名落瓜,相傳朱買臣微時(shí),嘗落瓜于此。窯基即其所臥之廢窯也?!币徽f為宋丞相呂蒙正未遇時(shí),曾落瓜于河內(nèi),故名。又有雙板橋,在蔡匯河頭旁,明代建,連接小太平巷,橋?yàn)槟媳毕?,僅石板3塊。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前,河橋均已不存。現(xiàn)橋系1982年仿古新建,為花崗石單孔拱橋。橋改架于臨頓河上,為東西向。橋?qū)?.3米,長(zhǎng)10.2米。踏步:西邊15級(jí)/東邊

8級(jí)。




                                         落瓜橋

 

 

 

                   

    05碧鳳坊橋

    位于醋坊橋南數(shù)十步,跨臨頓河。碧鳳坊其地原有宋時(shí)古坊,相傳春秋時(shí)吳王婢女碧鳳居此,故名。宋元時(shí)稱錢官人巷,俗稱碧塵坊巷。

歷史紀(jì)錄此地本無橋。為何在離醋坊橋南邊僅僅只有數(shù)十步之遙造一頂橋?觀前街于1982年6月20日成為蘇州市第一條步行街,汽車不能通行,那只好選擇隔壁的碧鳳坊作為汽車通行的要道,故在此造橋。觀前街一期改造工程(1999年1月∽9月),其中拓寬碧鳳坊,同時(shí)建造了碧鳳坊橋。橋形略呈拱形,單孔,花崗石欄桿,橋欄還鐫刻有“鳳凰”優(yōu)美的圖形。寬3.1米,長(zhǎng)約10.5米。








                                      (碧鳳坊橋)


 

 

 

 

                                                                      

 

 

    06。醋坊橋

    位于觀前街東端,跨臨頓河?!秴情T表隱》載:「醋庫(kù)為官立儲(chǔ)醋處,醋坊則商戶承買醋處也?!埂端纹浇欠豢肌份d:醋坊,盧《志》引《祥符圖經(jīng)》有醋坊橋?!豆锰K志》:「醋坊橋,乙巳建?!埂秴强ぶ尽贰ⅰ镀浇瓐D》均著錄之。又載:醋坊橋,《吳地記》、《祥符圖經(jīng)》、范、盧二《志》均著錄?!豆锰K志》:「醋坊橋,乙巳建?!雇巍吨尽罚骸钢猎哪曛亟ā!贡R《志》:「閑貴堂,在醋坊橋東,本蕭氏雙節(jié)堂也。既為周虎所得,遂易今名。后有臺(tái),環(huán)以古桂數(shù)千,本名曰『淩霜』。宅東又有陂陀,立亭其上,曰『已高』。其地即九曲墻巷?!埂豆锰K志》:「周瑜故宅,在醋坊橋東,舊名九曲墻巷?!埂吨袇羌o(jì)聞》:「賀鑄,字方回,本山陰人,徙姑蘇之醋坊橋。有小筑在盤門之南十余里,地名橫塘。方回往來其間?!贡R《志》不誤,今姑附此,以備一說。  治平二年重建醋坊橋碑記:「治平乙巳歲八月十五日,勸緣天慶觀主兼監(jiān)庫(kù)道士方希辨題,都勸緣觀內(nèi)道正賜紫孔應(yīng)期立石?!诡櫹嬷邸缎钣^志》重修醋坊橋題記:「大乘陀僧智凈,募緣到施主錢米并自己衣資,重新建造醋坊橋。至元丁亥年口月口口日立?!埂秴情T表隱》載:“醋坊橋,宋治平二年(1065),道士方希辨、孔應(yīng)期募建。碑巳佚,文載《元妙觀志》。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僧智凈捐募重建。明天啟四年(1624),里紳郭忠寧、申紹芳、顧頊捐修。國(guó)朝乾隆元年(1736),里人重建。道光五年(1825),潘師升、曹元潛、江元榮、潘筠霄等再建。”又載:“醋坊橋洞碑有「大乘陀僧智凈募緣到施主錢米,并自己衣資,重建造醋坊橋,至正丁亥年月日立」正書三十二字?!保ㄗ髡咴谕按追粯颉闭撌鲋校昂蟪霈F(xiàn)“至元二十四年”及“至正丁亥年”二個(gè)不同的年代,至元二十四年即為至元丁亥年(1287),而至正丁亥年卻是至正七年(1347)。二者相差六十年,正好一個(gè)甲子。按此判定為誤記。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是正確的。)又載:“醋坊橋西節(jié)孝坊為郭繼昌妻王氏立?!泵駠?guó)《吳縣志》載:“醋坊橋,在青龍橋北,宋治平二年(1065)建,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重建;明天啟四年(1624)修,清乾隆元年(1736)重建,道光五年(1825)再建?!薄镀浇瓍^(qū)志》載:“醋坊橋,位于觀前街東端,跨臨頓河。宋官立醋坊于此,因以名橋。1982年再建為鋼筋混凝土板橋,兩旁花崗石雕刻欄桿,寬15米,長(zhǎng)8.4米,單孔,跨度6米。1999年重修,長(zhǎng)7.15米,寬18.9米?!睒騼啥酥帽Ч氖?,上飾“蝙蝠”浮雕,花崗石欄桿的石壁上鐫刻“雙龍戲珠”,兩旁四根立柱上坐立著四對(duì)石雕的獅子,玲瓏剔透。










                                           (醋坊橋)

 


 

   07徐貴子橋

     徐貴子橋位于醋坊橋北,土圣巷東端。宋《平江圖》中名“徐鬼橋”。《宋平江城坊考》載:“徐鬼橋,范、盧二《志》均訛作「徐思橋」,涉形似而訛也。以《吳地記》、《姑蘇志》徐貴子橋證之,從本圖作「鬼」為是。楊循吉《吳邑志》學(xué)道書院下作「徐季子橋」,不知何據(jù)。  案:徐季子橋南,今有井巷?!秴情T表隱》云:「磨盤井巷路旁有古石磨盤一、古井一,皆宋時(shí)舊物,以鎮(zhèn)里中,不可移動(dòng)。」原注云:引李鍼記。附近有清真觀,在玄妙觀東。元皇慶元年(1312)建,初為道院。至正十三年(1353),賜今額。周伯琦記。清布衣朱襄寓此。事詳「碧鳳坊」條下。其所居巷名,即稱清真觀巷。案:《吳邑志》所考頗近是於理,吳音「鬼」、「貴」、「季」均音近,若作「思」,則后人誤鑿耳。民國(guó)《吳縣志》載:“徐貴子橋,在醋坊橋北,清道光元年(1821)重修?!薄镀浇瓍^(qū)志》載:位于醋坊橋北,土圣巷東端。唐《吳地記》及《姑蘇志》著錄為徐貴子橋。宋《平江圖》中名“徐鬼橋”。民國(guó)《吳縣志》載:「徐貴子橋,在醋坊橋北,清道光元年(1821)重修?!构饩w二年(1876)又重建。1985年改建為石拱橋,單孔,寬3.2米,長(zhǎng)8.9米。橋附近舊有學(xué)道書院。《宋平江城坊考》寫作徐鬼橋,并引錄明盧熊《志》:“學(xué)道書院,祠吳公言偃,在府城東北隅,今長(zhǎng)洲縣學(xué)之南。至元二十九年(1292),集賢學(xué)士閻公復(fù),浙西廉訪使徐公琰,在吳議更爽塏山。長(zhǎng)郡人祖宗震、金德修共買徐貴子橋高氏園第改創(chuàng),奉安圣賢遺像,即今書院也?!碧げ剑簴|、西兩端均10級(jí)。橋身南北端均鐫有橋聯(lián),由著名書法家王西野撰文,程可達(dá)畫。

              北聯(lián):             兩行楊柳臨官路;

                                 一帶樓臺(tái)接畫橋。

              南聯(lián):             橋囙貴子留名;

                                 波映圓姿替月。

              注:囙——因



                                       徐貴子橋

 

    08蘋花橋

    位于臨頓路中段,懸橋巷西端,跨懸橋河,豎貫臨頓路。宋《平江圖》載:名“定跨橋”。明正德《姑蘇志》載:“定跨橋,《吳地記》云:吳王闔閭造?!鼻迩 豆锰K城圖》載:名“平花橋”。民國(guó)《吳縣志》載“平化橋,在醋坊橋北?!薄镀浇瓍^(qū)志》載:蘋花橋,位于臨頓路中段,懸橋巷西端,跨懸橋河。吳王闔閭在行苑內(nèi)所造。《吳郡志》載:“定跨橋,吳王闔閭造?!薄秴堑赜洝份d:“定跨橋,吳王闔閭于行苑內(nèi)置,游賞之處,基址見存。”宋《平江圖》名定跨橋,清代訛為今名。民國(guó)《吳縣志》載“平化橋,在醋坊橋北。”1962年重修。1985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板梁瀝青橋面,寬17米,長(zhǎng)4.8米,單孔,跨度3.4米。2000年七月重建。花崗石欄桿,在橋的欄板上浮雕淺刻盛開的花朵,而四根望柱豎立著含苞欲放的石雕花朵。




                                        蘋花橋

 

    09懸橋

    位于舊學(xué)前東端,跨臨頓河。宋《平江圖》載:名“縣東橋”?!端纹浇欠豢肌份d:縣東橋,《吳地記》、《祥符圖經(jīng)》、《吳郡志》、盧《志》均著錄?!豆锰K志》:「吳縣東橋,流化坊內(nèi),舊吳縣治於此?!褂州d:縣東橋,《吳地記》、范、盧二《志》均著錄?!豆锰K志》:「縣橋,長(zhǎng)洲舊縣治東,故又名縣東橋?!贡R《志》:「俗云石底橋?!姑駠?guó)《吳縣志》載:“縣橋,在徐貴子橋北。舊長(zhǎng)洲縣治東,又名縣東橋。清同治四年(1865)重建。”宋時(shí),長(zhǎng)洲縣的衙門設(shè)在今舊學(xué)前,橋在縣衙門之東,故名“縣東橋”,后簡(jiǎn)稱“縣橋”。清乾隆《姑蘇城圖》、清嘉慶《蘇州郡城三橫四直圖》、民國(guó)二十九年《吳縣城廂圖》均著錄:名 “懸橋”?!镀浇瓍^(qū)志》載:“懸橋,位于舊學(xué)前東端,跨臨頓河。宋《平江圖》中名縣東橋?!豆锰K志》:“縣橋,長(zhǎng)洲舊縣治東,故又名縣東橋。”盧《志》:“俗云巖底橋?!保☉?yīng)為“石底橋)相傳,梁天監(jiān)元年(502)始建。民國(guó)《吳縣志》載:“縣橋,在徐貴子橋北。舊長(zhǎng)洲縣治東,又名縣東橋。清同治四年(1865)重建?!痹瓰槟緲颍?952年改建,加固改為青石板橋。1955年重建為石板平橋,寬5米,長(zhǎng)8.5米。1985年又改建為混凝土板梁橋。瀝青路面,花崗石欄桿,寬9.2米,長(zhǎng)8.9米?!保媳比诵械?.8米×2)












                                             懸橋


 

 

 

    10.菉葭橋

    位于菉葭巷西端跨過臨頓路,跨臨頓河。橋西右邊通荷花弄。歷史上此處并無橋,因溫家岸改造工程,此處民居拆除后,修建了一片新的門面房,為便于進(jìn)出方便,同時(shí)造了這座新橋。橋名借用街巷名。鋼筋混凝土平板橋,單孔,花崗石欄桿,寬7米,長(zhǎng)8.5米。中間欄板陰刻“菉葭橋”橋名。橋頭有享有盛名的“啞巴生煎”店。





 

    11.忠善橋

    位于史家巷東端,俗稱青石橋。宋《平江圖》中名南新橋?!端纹浇欠豢肌罚耗闲聵颍?、盧二《志》均著錄?!豆锰K志》作曹胡徐橋。今曹胡徐橋。今案:南新橋題記云:「大宋歲次辛已嘉定十四年(1221)仲冬十一月朔十五日,重新改造南新橋。干緣人蔣世榮、王浚謹(jǐn)題。都干緣僧了操?!?/p>

民國(guó)《吳縣志》載:南新橋,在縣橋北。宋嘉定十四年里人蔣世浚等募緣重建?!豆锰K志》作曹胡徐橋。案:近時(shí)重建橋欄題字,誤作忠善橋??肌镀浇瓐D》眾善橋在此橋側(cè),今橋已平。旁立一碣,曰:南新橋故址殊誤。

      橋名變化錄:

(1)宋《平江圖》:南新橋,橋側(cè)有眾善橋。

(2)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圖》:曹胡徐橋,橋側(cè)有眾善橋。

(3)清乾隆《姑蘇城圖》、嘉慶《蘇州郡城三橫四直圖》:曹胡徐橋。

(4)民國(guó)二十九年《吳縣城廂圖》:忠善橋。

《平江區(qū)志》載:位于史家巷東口,俗稱青石橋。宋《平江圖》中名南新橋。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重修。明代名曹胡徐橋。原曹胡徐橋旁有眾善橋,清初河橋均廢。清乾隆元年(1736)重修,名忠善橋。1978年蘇州刺繡廠出資拓寬,可通卡車。1980年加固重修,為鋼筋混凝土平橋,寬3.2米,長(zhǎng)6.7米。1999年9月重建,水泥橋面,花崗石欄桿,寬4.4米,長(zhǎng)6.6米。(欄板正中陽(yáng)刻“忠善橋”橋名)






                                           忠善橋

 

 

    12.西花橋

    西花橋位于西花橋巷東端,跨臨頓河。宋《平江圖》刻錄,稱花橋?!端纹浇欠豢肌份d:“花橋,盧《志》:「唐白刺史詩(shī):『楊州驛里夢(mèng)蘇州,夢(mèng)到花橋水閣頭?!患创?。」《吳門表隱》載:“花橋,每日黎明花緞織工群集於此。---。

名曰立橋,以便延喚,謂之叫找?!薄豆锰K志》載:花橋,白居易詩(shī)云:「楊州驛里夢(mèng)蘇州,夢(mèng)到花橋水閣頭。即此?!姑駠?guó)《吳縣志》載:“花橋,在南新橋北。唐白居易詩(shī):「楊州驛里夢(mèng)蘇州,夢(mèng)到花橋水閣頭。即此?!骨寮螒c三年(1798)重修?!?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圖》、清乾隆《姑蘇城圖》、嘉慶《蘇州郡城三橫四直圖》、民國(guó)二十九年《吳縣城廂圖》均名“花橋”。

《平江區(qū)志》載:西花橋,位于西花橋巷東端。宋《平江圖》著錄,稱花橋??缗R頓河。1962年改建為石條平橋,磚砌欄桿,寬3.15米,長(zhǎng)6.1米。民國(guó)《吳縣志》載:“花橋,在南新橋北。唐白居易詩(shī):「楊州驛里夢(mèng)蘇州,夢(mèng)到花橋水閣頭。即此。」清嘉慶三年(1798)重修。”明清時(shí)期,有大批花緞工每天在此待雇。原橋西北側(cè)設(shè)有“上天五廟”,俗稱“猛將堂”。解放前夕廟宇拆除。橋西側(cè)青石欄桿上刻有浮雕圖案花紋,今南首沿河,石條尚有石刻花紋可尋。1999年12月重建,花崗石欄桿,水泥路面,長(zhǎng)6.6米,寬4.4米。((欄板正中陽(yáng)刻“西花橋”橋名)




                                      (西花橋)

    13.白塔子橋

    白塔子橋又名西白塔子橋。位于白塔西路東端,跨臨頓河。宋《平江圖》中稱東章家橋。《宋平江城坊考》載:東章家橋,范、盧、王三《志》均著錄??滴酢吨尽罚骸赴姿訕?,舊名東章家橋。」馮《志?金石門》:白塔子橋有「咸淳五年(1269)二月重建」字?!秴强そ鹗俊罚骸赋J鞂⑹死芍炜诘渲亟ò姿訕蛴?,咸淳五年(1269)三月初六日吉時(shí),正書,在橋洞內(nèi)。橋名不見於《平江圖》?!拱福忽氖衔纯紪|章家源流,故誤會(huì)如此。民國(guó)《吳縣志》載:白塔子橋,在花橋北,舊名東章家橋。清嘉慶二十年(1815)重修,光緒乙已(1905)春又重建。誤稱西白塔子橋。蓋巷之東西即以橋分未可,因橋在西巷而即名西橋也。案:舊志《金石門》載:“宋咸淳五年(1269)二月白塔子橋題字,然此橋名已見於紹定二年《平江圖》。則咸淳五年(1269)亦重修題字,非建橋年月也?!?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圖》中名東章家橋。

清乾隆《姑蘇城圖》、嘉慶《蘇州郡城三橫四直圖》、民國(guó)二十九年《吳縣城廂圖》中稱西白塔子橋。《平江區(qū)志》載:白塔子橋,又名西白塔子橋。

位于白塔西路東端,跨臨頓河。宋《平江圖》中名東章家橋。清代更名。民國(guó)《吳縣志》載:“白塔子橋,在花橋北,舊名東章家橋。清嘉慶二十年(1815)、光緒乙已(1905)春又重建?!?958年加固。1959年重修。1962年又重修為鋼筋混凝土板梁平橋,寬17.45米,長(zhǎng)5.1米,單孔,跨度3.8米。1999年重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橋,花崗石欄桿,橋?qū)?0米,長(zhǎng)7米。


                                            (白塔子橋)


 

 

 

   14.吳衙橋(現(xiàn)橋攔刻四院東門橋)

  《平江區(qū)志》載:位于善耕橋南,又名新造橋,跨臨頓河。1978年6月建,1981年10月定今名。水泥平橋,長(zhǎng)6米,寬4.7米。1999年6月重建。建筑單位刻名為“四院東門橋”。橋?yàn)殇摻罨炷疗綐?,花崗石欄桿,寬5米,長(zhǎng)9.6米。(事實(shí)上此橋已為市立醫(yī)院東區(qū)的專用橋)






                                        四院東門橋(吳衙橋)

 15.善耕橋

   善耕橋位于謝衙前東端,跨臨頓河。宋《平江圖》中稱靈鷲寺東橋。《宋平江城坊考》載:靈鷲寺東橋,《吳郡志》、盧《志》未載。案:康熙《志》云:「善耕橋,白塔子橋北?!辜创?。又案:《姑蘇志》:「仁壽橋,碎金巷東?!埂对椭尽罚骸缸斫鹣铮姿酉锬?。」此橋不知今在何處。《藏書紀(jì)事詩(shī)》有顧肇聲楗者,其藏書處在善耕橋?!妒慷Y居藏書題跋記》言:舊鈔《寒翠集》每葉闌外有「善耕顧氏文房」六字,前鈐顧肇聲讀記印。又載:《姑蘇志》:「仁壽橋,碎金巷東?!拱福簶驓ъ短街?。(太平之役——自1860年6月至1862年10月,太平軍曾三次進(jìn)攻上海,與淮軍、中外混合的洋槍隊(duì)以至英、法正規(guī)海、陸軍進(jìn)行了多次激烈的戰(zhàn)斗。1860年6月2日,太平軍李秀成部攻克蘇州,蘇州受咸同兵火毀損的園林很多---仁壽橋便是毀於“太平之役”。)

民國(guó)《吳縣志》載:善耕橋,在白塔子橋北,清嘉慶二十年(1815)重建。《平江圖》著錄:稱靈鷲寺東橋。又載:仁壽橋,在碎金巷東。

《平江區(qū)志》載:善耕橋,位于謝衙前東端,跨臨頓河?!镀浇瓐D》著錄:稱靈鷲寺東橋。明代稱仁壽橋,清代名善耕橋。民國(guó)《吳縣志》載:“善耕橋,在白塔子橋北,清嘉慶二十年(1815)重建?!?967年加固重修,為條石平橋,寬3.5米,長(zhǎng)6米。1999年9月重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橋?;◢徥瘷跅U,橋?qū)?米,長(zhǎng)7.6米。橋堍西南側(cè)有清軍機(jī)大臣潘世恩太史府上馬石2塊。(另案:據(jù)《宋平江城坊考》載:“康熙《志》云:「善耕橋,白塔子橋北。」即此?!币来送评恚宕?,便有了善耕橋。民國(guó)《吳縣志》載:善耕橋,在白塔子橋北。清嘉慶二十年(1815)重建?!镀浇瓐D》著錄:稱靈鷲寺東橋。又載:仁壽橋,在碎金巷東。而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圖》著錄:仁壽橋與寺東橋同時(shí)存在。說明民國(guó)《吳縣志》著錄無誤。由此告訴:仁壽橋與善耕橋并不是同一座橋。而《平江區(qū)志》載:“明代稱仁壽橋,清代名善耕橋。”的說法卻有待商榷。據(jù)《宋平江城坊考》載:「仁壽橋,碎金巷東。」案:橋毀於太平之役。由此看來,仁壽橋在咸豐、同治兵火之前(即1860年6月至1862年10月)是存在的。

 






                                              (善耕橋)

    16.任蔣橋(又名鷲寺橋)

    任蔣橋位于跨塘橋南,蔣廟前東口,跨臨頓河。宋《平江圖》、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圖》、清乾隆《姑蘇城圖》、清嘉慶《蘇州郡城三橫四直圖》、民國(guó)二十九年《吳縣城廂圖》均著錄。《姑蘇志》載:“任蔣橋,建定十四年建。上跨南北河。”(“建定”年號(hào)有誤)   民國(guó)《吳縣志》載:“任蔣橋,在善耕橋北,宋嘉定四年建。(年代有誤)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建?!薄端纹浇欠豢肌份d:任蔣橋,范、盧、王三《志》均著錄?!豆锰K志》:「嘉定十四年建?!埂妒慷Y居藏書題跋記》:「懷古書屋,在任蔣橋,顧若霖雨時(shí)建。孫珊聽玉遷華陽(yáng)橋。」亦見《藏書紀(jì)事詩(shī)》注。宣統(tǒng)《吳縣志稿》引《丁氏家乘》:「敦葦河房,在任蔣橋后河,建平教諭丁鋐即其父贈(zèng)知縣、諸生開鄴墓旁建為廬墓所?!?/p>

《平江區(qū)志》載:任蔣橋(又名鷲寺橋),位于位于跨塘橋南,蔣廟前東口,跨臨頓河。宋《平江圖》著錄。民國(guó)《吳縣志》載:“任蔣橋在善耕橋北,宋嘉定四年(1211)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建。”光緒年間再修,為石板平橋,寬2.9米,長(zhǎng)4.8米。1999年12月重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橋,花崗石欄桿,橋?qū)?米,長(zhǎng)7.6米。

  (問題:1?!豆锰K志》:「任蔣橋,建定十四年建?!菇?jīng)查核:歷史上并無“建定”年號(hào)。

           2.民國(guó)《吳縣志》:「任蔣橋,建定四年建?!贡取豆锰K志》:「任蔣橋,建定十四年建。」提前了十年。不知依據(jù)前朝那部“志書”?

           3.《宋平江城坊考》載:「任蔣橋,嘉定十四年建。」依據(jù)原著進(jìn)行了修正?!敖ǘā备某伞凹味ā?。

           4.宋王朝年號(hào)分析:

              a.“建隆”只存在4年;

              b.“建中靖國(guó)”只有短暫1年壽命;

              c.“建炎”也只有4年;

         以上三個(gè)王朝都不到14年,可以排除。那再看“定”字年號(hào):

             d.“康定”只維持了2年;嘉定(17)年、紹定(6)年、景定(5)年。這樣,康定、紹定、景定三個(gè)王朝也可以排除。剩下嘉定(17)年,便是歷史的原貌:「任蔣橋,嘉定十四年建?!?nbsp; 《姑蘇志》的筆誤由王謇先生所勘誤。而民國(guó)《吳縣志》:「任蔣橋,建定四年建?!箷毫袨橐粋€(gè)疑案?不要輕易否定。《區(qū)志》采用它,也許有他的道理。)

 








 

                                        任蔣橋                 

 

 

    17.臨頓橋

    臨頓橋位于臨頓路北端,跨東北街河。宋《平江圖》刻錄。《宋平江城坊考》載:臨頓橋,《吳地記》、《祥符圖經(jīng)》均著錄?!秷D經(jīng)續(xù)記》:「在長(zhǎng)洲縣北。臨頓者,亦吳時(shí)館名也。陸魯望嘗居其旁,皮日休贈(zèng)之詩(shī),以為『不出郛郭,曠若郊野』。今此橋民居櫛比,蓋此郡又盛於唐世也?!埂秴强ぶ尽罚骸概R頓橋,在長(zhǎng)洲縣北。臨頓,吳時(shí)館名,取之臨頓宅者是也。又《吳地記》:「吳王親征夷人,頓軍憩歇,宴設(shè)軍士,因此置橋。唐陸魯望常居其旁。」馮《志》:「范提學(xué)允臨宅,在臨頓橋北?!剐y(tǒng)《吳縣志稿》:「三千六百釣臺(tái),在臨頓橋北。」《百城煙水》載:陸魯望宅,在臨頓橋。皮日休云:不出郛郭,曠若郊墅。魯望《幽居賦》云:陸子居全吳東,距長(zhǎng)洲故苑一里。又云:地接虎丘,門臨鶴市。《吳門表隱》載:“臨頓今臨頓橋,吳王逐東夷歇軍,設(shè)宴於此?!庇州d:“三千六百釣臺(tái)在臨頓橋北,明徐柯隱居處,門聯(lián)有:「第五司空不妄詣,斛斯校書翻倒懸?!蛊涫衣?lián)有:「酩酊思中山千日,突兀見廣廈萬間?!构蠜茏V傳。又載:“元石礎(chǔ)在臨頓橋北,潘元紹舊物,有八。制作奇古,上有蟠螭六面,下列三獸,穿於螭首之下,高二尺許,圓四五尺。嘉慶處,郡紳潘弈雋取其四,藏須靜齋中,參軍錢泳取其四,藏報(bào)春亭下。亭在金匱?!薄豆锰K志》載:“臨頓橋,臨頓,吳時(shí)館名?!秴堑赜洝吩疲骸畢峭跽饕?,嘗頓憩宴軍士,因此置橋,唐陸龜蒙居此?!駠?guó)《吳縣志》載:“臨頓橋,在任蔣橋北,臨頓,吳時(shí)館名,《吳地記》:‘吳王征夷,嘗頓憩宴軍士,因此置橋,唐陸龜蒙居此?!迩∷氖荒辏?776)北禪寺僧了義重建。嘉慶二年(1797)重修。光緒末又重修且加鐵欄焉?!薄镀浇瓍^(qū)志》載:臨頓橋,位于臨頓路北端,跨東北街河。民國(guó)《吳縣志》載:“臨頓橋,在任蔣橋北,臨頓,吳時(shí)館名,《吳地記》:‘吳王征夷,嘗頓憩宴軍士,因此置橋,唐陸龜蒙居此?!迩∷氖荒辏?776)北禪寺僧了義重建。嘉慶二年(1797)重修。光緒末又重修且加鐵欄焉?!庇州d:馮《志》:「范提學(xué)允臨宅,在臨頓橋北?!褂州d,“三千六百釣臺(tái)在臨頓橋北,明徐柯隱居處,門聯(lián)有:「第五司空不妄詣,斛斯校書翻倒懸。」其室聯(lián)有:「酩酊思中山千日,突兀見廣廈萬間。」又載:“元石礎(chǔ)在臨頓橋北,潘元紹舊物,有八。制作奇古,上有蟠螭六面,下列三獸,穿於螭首之下,高二尺許,圓四五尺。嘉慶處,郡紳潘弈雋取其四,藏須靜齋中,參軍錢泳取其四,藏報(bào)春亭下。”民國(guó)32年(1943)重建,解放后改建為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板平橋,1993年1月改建時(shí),發(fā)現(xiàn)明代玉帶一條。橋?qū)?4.6米,長(zhǎng)9米,石頭欄桿。1999年9月重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橋,瀝青路面,花崗石欄桿,橋?qū)?0米,長(zhǎng)9米。[民國(guó)32年(1943)年初,臨頓橋原木橋拆除,重建為跨度4米,寬12米的鋼筋混凝土板梁式橋。]

   人物簡(jiǎn)介:

       a. 陸龜蒙,字魯望,號(hào)天隨子,別號(hào)江湖散人,自號(hào)甫里先生,長(zhǎng)洲人。唐末文學(xué)家,與皮日休為好友,經(jīng)常唱和,兩人同負(fù)盛名,時(shí)稱“皮陸”。

       b.  皮日休,唐襄陽(yáng)人,字逸少,后改襲美,早年居鹿門山,自號(hào)鹿門子,又號(hào)間氣布衣、醉吟先生等。唐咸通八年進(jìn)士第,十年為蘇州刺史從事。與陸龜蒙交游唱和,人稱“皮陸”。皮市街因其而出名。曾居紐家巷。

       c. 范允臨,字長(zhǎng)倩,吳縣人,家居臨頓橋北,五百名賢之一。范仲淹十七世孫。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jìn)士。授南京兵部主事,改工部,歷員外、郎中。出為云南提學(xué)僉事。官至福建參議,未至任而歸。

       d. 潘元紹,元楊州路通人,字仲紹。張士誠(chéng)婿。士誠(chéng)據(jù)吳時(shí),官至江浙省左丞。居潘儒巷,能禮下文士。



                                    (臨頓橋)               

   18.跨塘橋

   跨塘橋位于齊門路南口,東西北街交界處,跨齊門河。宋《平江圖》刻錄?!端纹浇欠豢肌份d:“跨塘橋,范、盧、王三《志》均著錄。   同治《志》作「定跨橋」,誤??急緢D,定跨橋即今訛為「平化橋」者。

淳熙癸卯(1183),曹經(jīng)撰橋記。   《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亦著錄定跨橋。案:是橋未見於《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卷中〈橋梁〉,而載於《吳地記》。此或系誤記。

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圖》、清乾隆《姑蘇城圖》、清嘉慶《蘇州郡城三橫四直圖》、民國(guó)二十九年《吳縣城廂圖》均著錄?!豆锰K志》、民國(guó)《吳縣志》載:定跨橋,均為現(xiàn)在的“蘋花橋”。而民國(guó)《吳縣志》載:“定跨橋,俗名跨塘橋,”系誤記?!镀浇瓍^(qū)志》載:跨塘橋,位于齊門路南口,東西北街交界處,跨齊門河。宋《平江圖》刻錄。1957年加固整修,1961年擴(kuò)建。原木板橋面,現(xiàn)為中石拱加鋼筋混凝土水泥板,兩側(cè)鋼筋水泥“T”形梁,鐵欄桿;橋面寬11.45米,長(zhǎng)9米,單孔,跨度6.7米。民國(guó)《吳縣志》載:“定跨橋,俗名跨塘橋?!?宋《平江圖》中“跨塘橋”、“定跨橋”兩橋并載,地址各異。民國(guó)《吳縣志》載有誤。見“定跨橋”條。



                                           (跨塘橋)

   19.福星橋

   福星橋又名星橋。位于齊門路中段,堵帶橋南。宋《平江圖》中名北新橋。《宋平江城坊考》載:北新橋,范、盧二《志》均著錄?!豆锰K志》誤作「北仙橋」。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圖》、清嘉慶《蘇州郡城三橫四直圖》:北新橋。清乾隆《姑蘇城圖》、清同治《蘇城地理圖》:中名“新橋”。民國(guó)二十九年《吳縣城廂圖》:著錄。民國(guó)《吳縣志》載:“新街橋,俗名新橋,在北仙橋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p>

《平江區(qū)志》載:福星橋,又名星橋。位于齊門路中段,堵帶橋南。宋《平江圖》中名北新橋。民國(guó)《吳縣志》載:“新街橋,俗名新橋,在北仙橋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苯夥藕笥灋榻衩?。(誤,民國(guó)二十九年《吳縣城廂圖》:就著錄為“福星橋”。)原為石級(jí)橋。1986年9月修復(fù)?,F(xiàn)為條石平橋,寬2.5米,長(zhǎng)12.2米。

 



                                     (福星橋)

    20.堵帶橋

    堵帶橋位于齊門下塘,星橋巷東端,跨齊門河。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圖》中名“賭賽橋”;清乾隆《姑蘇城圖》中名“躲債橋”;清嘉慶《蘇州郡城三橫四直圖》著錄為“賭帶橋”;清同治《姑蘇城圖》、民國(guó)二十九年《吳縣城廂圖》著錄為“堵帶橋”。民國(guó)《吳縣志》載:“北仙橋,俗名肚帶橋,在齊門內(nèi)?!?/p>

《平江區(qū)志》載:堵帶橋,位于齊門下塘,星橋巷東端,跨齊門河。建于明代,名賭賽橋,清代訛為今名。民國(guó)《吳縣志》載:“北仙橋,俗名肚帶橋,在齊門內(nèi)?!泵駠?guó)23年(1934)12月改建。原石級(jí)橋,現(xiàn)為石平橋,寬4.2米,長(zhǎng)5.4米。









                                       堵帶橋

 

 

 

   21.平齊路橋

  《平江區(qū)志》載:平齊路橋,又名大寧橋,位于平齊路東端。原系水城門,跨臨頓河,(誤,應(yīng)為齊門河)1968年建。1978年重建,鋼筋混凝土板橋,寬18.3米,長(zhǎng)9米,單孔,跨度8.15米。





                                    平齊路橋 

 

本站僅提供存儲(chǔ)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蘇州的橋
中國(guó)城池史
姑蘇風(fēng)光 - 平江路之瑞雪(七)
蘇州市及轄5區(qū)4市沿革
姑蘇第一街------觀前街
蘇州最值得逛的9條老街有哪些,這里藏著最美的煙火,快去打卡吧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zhǎ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hào)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hào)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