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史家巷東端,俗稱青石橋。宋《平江圖》中名南新橋?!端纹浇欠豢肌罚耗闲聵颍?、盧二《志》均著錄?!豆锰K志》作曹胡徐橋。今曹胡徐橋。今案:南新橋題記云:「大宋歲次辛已嘉定十四年(1221)仲冬十一月朔十五日,重新改造南新橋。干緣人蔣世榮、王浚謹(jǐn)題。都干緣僧了操?!?/p>民國(guó)《吳縣志》載:南新橋,在縣橋北。宋嘉定十四年里人蔣世浚等募緣重建?!豆锰K志》作曹胡徐橋。案:近時(shí)重建橋欄題字,誤作忠善橋??肌镀浇瓐D》眾善橋在此橋側(cè),今橋已平。旁立一碣,曰:南新橋故址殊誤。
橋名變化錄:
(1)宋《平江圖》:南新橋,橋側(cè)有眾善橋。
(2)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圖》:曹胡徐橋,橋側(cè)有眾善橋。
(3)清乾隆《姑蘇城圖》、嘉慶《蘇州郡城三橫四直圖》:曹胡徐橋。
(4)民國(guó)二十九年《吳縣城廂圖》:忠善橋。
《平江區(qū)志》載:位于史家巷東口,俗稱青石橋。宋《平江圖》中名南新橋。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重修。明代名曹胡徐橋。原曹胡徐橋旁有眾善橋,清初河橋均廢。清乾隆元年(1736)重修,名忠善橋。1978年蘇州刺繡廠出資拓寬,可通卡車。1980年加固重修,為鋼筋混凝土平橋,寬3.2米,長(zhǎng)6.7米。1999年9月重建,水泥橋面,花崗石欄桿,寬4.4米,長(zhǎng)6.6米。(欄板正中陽(yáng)刻“忠善橋”橋名)
忠善橋
12.西花橋
西花橋位于西花橋巷東端,跨臨頓河。宋《平江圖》刻錄,稱花橋?!端纹浇欠豢肌份d:“花橋,盧《志》:「唐白刺史詩(shī):『楊州驛里夢(mèng)蘇州,夢(mèng)到花橋水閣頭?!患创?。」《吳門表隱》載:“花橋,每日黎明花緞織工群集於此。---。
名曰立橋,以便延喚,謂之叫找?!薄豆锰K志》載:花橋,白居易詩(shī)云:「楊州驛里夢(mèng)蘇州,夢(mèng)到花橋水閣頭。即此?!姑駠?guó)《吳縣志》載:“花橋,在南新橋北。唐白居易詩(shī):「楊州驛里夢(mèng)蘇州,夢(mèng)到花橋水閣頭。即此?!骨寮螒c三年(1798)重修?!?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圖》、清乾隆《姑蘇城圖》、嘉慶《蘇州郡城三橫四直圖》、民國(guó)二十九年《吳縣城廂圖》均名“花橋”。
《平江區(qū)志》載:西花橋,位于西花橋巷東端。宋《平江圖》著錄,稱花橋??缗R頓河。1962年改建為石條平橋,磚砌欄桿,寬3.15米,長(zhǎng)6.1米。民國(guó)《吳縣志》載:“花橋,在南新橋北。唐白居易詩(shī):「楊州驛里夢(mèng)蘇州,夢(mèng)到花橋水閣頭。即此。」清嘉慶三年(1798)重修。”明清時(shí)期,有大批花緞工每天在此待雇。原橋西北側(cè)設(shè)有“上天五廟”,俗稱“猛將堂”。解放前夕廟宇拆除。橋西側(cè)青石欄桿上刻有浮雕圖案花紋,今南首沿河,石條尚有石刻花紋可尋。1999年12月重建,花崗石欄桿,水泥路面,長(zhǎng)6.6米,寬4.4米。((欄板正中陽(yáng)刻“西花橋”橋名)
(西花橋)
13.白塔子橋
白塔子橋又名西白塔子橋。位于白塔西路東端,跨臨頓河。宋《平江圖》中稱東章家橋。《宋平江城坊考》載:東章家橋,范、盧、王三《志》均著錄??滴酢吨尽罚骸赴姿訕?,舊名東章家橋。」馮《志?金石門》:白塔子橋有「咸淳五年(1269)二月重建」字?!秴强そ鹗俊罚骸赋J鞂⑹死芍炜诘渲亟ò姿訕蛴?,咸淳五年(1269)三月初六日吉時(shí),正書,在橋洞內(nèi)。橋名不見於《平江圖》?!拱福忽氖衔纯紪|章家源流,故誤會(huì)如此。民國(guó)《吳縣志》載:白塔子橋,在花橋北,舊名東章家橋。清嘉慶二十年(1815)重修,光緒乙已(1905)春又重建。誤稱西白塔子橋。蓋巷之東西即以橋分未可,因橋在西巷而即名西橋也。案:舊志《金石門》載:“宋咸淳五年(1269)二月白塔子橋題字,然此橋名已見於紹定二年《平江圖》。則咸淳五年(1269)亦重修題字,非建橋年月也?!?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圖》中名東章家橋。
清乾隆《姑蘇城圖》、嘉慶《蘇州郡城三橫四直圖》、民國(guó)二十九年《吳縣城廂圖》中稱西白塔子橋。《平江區(qū)志》載:白塔子橋,又名西白塔子橋。
位于白塔西路東端,跨臨頓河。宋《平江圖》中名東章家橋。清代更名。民國(guó)《吳縣志》載:“白塔子橋,在花橋北,舊名東章家橋。清嘉慶二十年(1815)、光緒乙已(1905)春又重建?!?958年加固。1959年重修。1962年又重修為鋼筋混凝土板梁平橋,寬17.45米,長(zhǎng)5.1米,單孔,跨度3.8米。1999年重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橋,花崗石欄桿,橋?qū)?0米,長(zhǎng)7米。
(白塔子橋)
14.吳衙橋(現(xiàn)橋攔刻四院東門橋)
《平江區(qū)志》載:位于善耕橋南,又名新造橋,跨臨頓河。1978年6月建,1981年10月定今名。水泥平橋,長(zhǎng)6米,寬4.7米。1999年6月重建。建筑單位刻名為“四院東門橋”。橋?yàn)殇摻罨炷疗綐?,花崗石欄桿,寬5米,長(zhǎng)9.6米。(事實(shí)上此橋已為市立醫(yī)院東區(qū)的專用橋)
四院東門橋(吳衙橋)
` 15.善耕橋
善耕橋位于謝衙前東端,跨臨頓河。宋《平江圖》中稱靈鷲寺東橋。《宋平江城坊考》載:靈鷲寺東橋,《吳郡志》、盧《志》未載。案:康熙《志》云:「善耕橋,白塔子橋北?!辜创?。又案:《姑蘇志》:「仁壽橋,碎金巷東?!埂对椭尽罚骸缸斫鹣铮姿酉锬?。」此橋不知今在何處。《藏書紀(jì)事詩(shī)》有顧肇聲楗者,其藏書處在善耕橋?!妒慷Y居藏書題跋記》言:舊鈔《寒翠集》每葉闌外有「善耕顧氏文房」六字,前鈐顧肇聲讀記印。又載:《姑蘇志》:「仁壽橋,碎金巷東?!拱福簶驓ъ短街?。(太平之役——自1860年6月至1862年10月,太平軍曾三次進(jìn)攻上海,與淮軍、中外混合的洋槍隊(duì)以至英、法正規(guī)海、陸軍進(jìn)行了多次激烈的戰(zhàn)斗。1860年6月2日,太平軍李秀成部攻克蘇州,蘇州受咸同兵火毀損的園林很多---仁壽橋便是毀於“太平之役”。)
民國(guó)《吳縣志》載:善耕橋,在白塔子橋北,清嘉慶二十年(1815)重建。《平江圖》著錄:稱靈鷲寺東橋。又載:仁壽橋,在碎金巷東。
《平江區(qū)志》載:善耕橋,位于謝衙前東端,跨臨頓河?!镀浇瓐D》著錄:稱靈鷲寺東橋。明代稱仁壽橋,清代名善耕橋。民國(guó)《吳縣志》載:“善耕橋,在白塔子橋北,清嘉慶二十年(1815)重建?!?967年加固重修,為條石平橋,寬3.5米,長(zhǎng)6米。1999年9月重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橋?;◢徥瘷跅U,橋?qū)?米,長(zhǎng)7.6米。橋堍西南側(cè)有清軍機(jī)大臣潘世恩太史府上馬石2塊。(另案:據(jù)《宋平江城坊考》載:“康熙《志》云:「善耕橋,白塔子橋北。」即此?!币来送评恚宕?,便有了善耕橋。民國(guó)《吳縣志》載:善耕橋,在白塔子橋北。清嘉慶二十年(1815)重建?!镀浇瓐D》著錄:稱靈鷲寺東橋。又載:仁壽橋,在碎金巷東。而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圖》著錄:仁壽橋與寺東橋同時(shí)存在。說明民國(guó)《吳縣志》著錄無誤。由此告訴:仁壽橋與善耕橋并不是同一座橋。而《平江區(qū)志》載:“明代稱仁壽橋,清代名善耕橋。”的說法卻有待商榷。據(jù)《宋平江城坊考》載:「仁壽橋,碎金巷東。」案:橋毀於太平之役。由此看來,仁壽橋在咸豐、同治兵火之前(即1860年6月至1862年10月)是存在的。
(善耕橋)
16.任蔣橋(又名鷲寺橋)
任蔣橋位于跨塘橋南,蔣廟前東口,跨臨頓河。宋《平江圖》、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圖》、清乾隆《姑蘇城圖》、清嘉慶《蘇州郡城三橫四直圖》、民國(guó)二十九年《吳縣城廂圖》均著錄。《姑蘇志》載:“任蔣橋,建定十四年建。上跨南北河。”(“建定”年號(hào)有誤) 民國(guó)《吳縣志》載:“任蔣橋,在善耕橋北,宋嘉定四年建。(年代有誤)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建?!薄端纹浇欠豢肌份d:任蔣橋,范、盧、王三《志》均著錄?!豆锰K志》:「嘉定十四年建?!埂妒慷Y居藏書題跋記》:「懷古書屋,在任蔣橋,顧若霖雨時(shí)建。孫珊聽玉遷華陽(yáng)橋。」亦見《藏書紀(jì)事詩(shī)》注。宣統(tǒng)《吳縣志稿》引《丁氏家乘》:「敦葦河房,在任蔣橋后河,建平教諭丁鋐即其父贈(zèng)知縣、諸生開鄴墓旁建為廬墓所?!?/p>《平江區(qū)志》載:任蔣橋(又名鷲寺橋),位于位于跨塘橋南,蔣廟前東口,跨臨頓河。宋《平江圖》著錄。民國(guó)《吳縣志》載:“任蔣橋在善耕橋北,宋嘉定四年(1211)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建。”光緒年間再修,為石板平橋,寬2.9米,長(zhǎng)4.8米。1999年12月重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橋,花崗石欄桿,橋?qū)?米,長(zhǎng)7.6米。
(問題:1?!豆锰K志》:「任蔣橋,建定十四年建?!菇?jīng)查核:歷史上并無“建定”年號(hào)。
2.民國(guó)《吳縣志》:「任蔣橋,建定四年建?!贡取豆锰K志》:「任蔣橋,建定十四年建。」提前了十年。不知依據(jù)前朝那部“志書”?
3.《宋平江城坊考》載:「任蔣橋,嘉定十四年建。」依據(jù)原著進(jìn)行了修正?!敖ǘā备某伞凹味ā?。
4.宋王朝年號(hào)分析:
a.“建隆”只存在4年;
b.“建中靖國(guó)”只有短暫1年壽命;
c.“建炎”也只有4年;
以上三個(gè)王朝都不到14年,可以排除。那再看“定”字年號(hào):
d.“康定”只維持了2年;嘉定(17)年、紹定(6)年、景定(5)年。這樣,康定、紹定、景定三個(gè)王朝也可以排除。剩下嘉定(17)年,便是歷史的原貌:「任蔣橋,嘉定十四年建?!?nbsp; 《姑蘇志》的筆誤由王謇先生所勘誤。而民國(guó)《吳縣志》:「任蔣橋,建定四年建?!箷毫袨橐粋€(gè)疑案?不要輕易否定。《區(qū)志》采用它,也許有他的道理。)
任蔣橋
17.臨頓橋
臨頓橋位于臨頓路北端,跨東北街河。宋《平江圖》刻錄。《宋平江城坊考》載:臨頓橋,《吳地記》、《祥符圖經(jīng)》均著錄?!秷D經(jīng)續(xù)記》:「在長(zhǎng)洲縣北。臨頓者,亦吳時(shí)館名也。陸魯望嘗居其旁,皮日休贈(zèng)之詩(shī),以為『不出郛郭,曠若郊野』。今此橋民居櫛比,蓋此郡又盛於唐世也?!埂秴强ぶ尽罚骸概R頓橋,在長(zhǎng)洲縣北。臨頓,吳時(shí)館名,取之臨頓宅者是也。又《吳地記》:「吳王親征夷人,頓軍憩歇,宴設(shè)軍士,因此置橋。唐陸魯望常居其旁。」馮《志》:「范提學(xué)允臨宅,在臨頓橋北?!剐y(tǒng)《吳縣志稿》:「三千六百釣臺(tái),在臨頓橋北。」《百城煙水》載:陸魯望宅,在臨頓橋。皮日休云:不出郛郭,曠若郊墅。魯望《幽居賦》云:陸子居全吳東,距長(zhǎng)洲故苑一里。又云:地接虎丘,門臨鶴市。《吳門表隱》載:“臨頓今臨頓橋,吳王逐東夷歇軍,設(shè)宴於此?!庇州d:“三千六百釣臺(tái)在臨頓橋北,明徐柯隱居處,門聯(lián)有:「第五司空不妄詣,斛斯校書翻倒懸?!蛊涫衣?lián)有:「酩酊思中山千日,突兀見廣廈萬間?!构蠜茏V傳。又載:“元石礎(chǔ)在臨頓橋北,潘元紹舊物,有八。制作奇古,上有蟠螭六面,下列三獸,穿於螭首之下,高二尺許,圓四五尺。嘉慶處,郡紳潘弈雋取其四,藏須靜齋中,參軍錢泳取其四,藏報(bào)春亭下。亭在金匱?!薄豆锰K志》載:“臨頓橋,臨頓,吳時(shí)館名?!秴堑赜洝吩疲骸畢峭跽饕?,嘗頓憩宴軍士,因此置橋,唐陸龜蒙居此?!駠?guó)《吳縣志》載:“臨頓橋,在任蔣橋北,臨頓,吳時(shí)館名,《吳地記》:‘吳王征夷,嘗頓憩宴軍士,因此置橋,唐陸龜蒙居此?!迩∷氖荒辏?776)北禪寺僧了義重建。嘉慶二年(1797)重修。光緒末又重修且加鐵欄焉?!薄镀浇瓍^(qū)志》載:臨頓橋,位于臨頓路北端,跨東北街河。民國(guó)《吳縣志》載:“臨頓橋,在任蔣橋北,臨頓,吳時(shí)館名,《吳地記》:‘吳王征夷,嘗頓憩宴軍士,因此置橋,唐陸龜蒙居此?!迩∷氖荒辏?776)北禪寺僧了義重建。嘉慶二年(1797)重修。光緒末又重修且加鐵欄焉?!庇州d:馮《志》:「范提學(xué)允臨宅,在臨頓橋北?!褂州d,“三千六百釣臺(tái)在臨頓橋北,明徐柯隱居處,門聯(lián)有:「第五司空不妄詣,斛斯校書翻倒懸。」其室聯(lián)有:「酩酊思中山千日,突兀見廣廈萬間。」又載:“元石礎(chǔ)在臨頓橋北,潘元紹舊物,有八。制作奇古,上有蟠螭六面,下列三獸,穿於螭首之下,高二尺許,圓四五尺。嘉慶處,郡紳潘弈雋取其四,藏須靜齋中,參軍錢泳取其四,藏報(bào)春亭下。”民國(guó)32年(1943)重建,解放后改建為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板平橋,1993年1月改建時(shí),發(fā)現(xiàn)明代玉帶一條。橋?qū)?4.6米,長(zhǎng)9米,石頭欄桿。1999年9月重建,為鋼筋混凝土平橋,瀝青路面,花崗石欄桿,橋?qū)?0米,長(zhǎng)9米。[民國(guó)32年(1943)年初,臨頓橋原木橋拆除,重建為跨度4米,寬12米的鋼筋混凝土板梁式橋。]
人物簡(jiǎn)介:
a. 陸龜蒙,字魯望,號(hào)天隨子,別號(hào)江湖散人,自號(hào)甫里先生,長(zhǎng)洲人。唐末文學(xué)家,與皮日休為好友,經(jīng)常唱和,兩人同負(fù)盛名,時(shí)稱“皮陸”。
b. 皮日休,唐襄陽(yáng)人,字逸少,后改襲美,早年居鹿門山,自號(hào)鹿門子,又號(hào)間氣布衣、醉吟先生等。唐咸通八年進(jìn)士第,十年為蘇州刺史從事。與陸龜蒙交游唱和,人稱“皮陸”。皮市街因其而出名。曾居紐家巷。
c. 范允臨,字長(zhǎng)倩,吳縣人,家居臨頓橋北,五百名賢之一。范仲淹十七世孫。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jìn)士。授南京兵部主事,改工部,歷員外、郎中。出為云南提學(xué)僉事。官至福建參議,未至任而歸。
d. 潘元紹,元楊州路通人,字仲紹。張士誠(chéng)婿。士誠(chéng)據(jù)吳時(shí),官至江浙省左丞。居潘儒巷,能禮下文士。
(臨頓橋)
18.跨塘橋
跨塘橋位于齊門路南口,東西北街交界處,跨齊門河。宋《平江圖》刻錄?!端纹浇欠豢肌份d:“跨塘橋,范、盧、王三《志》均著錄。 同治《志》作「定跨橋」,誤??急緢D,定跨橋即今訛為「平化橋」者。
淳熙癸卯(1183),曹經(jīng)撰橋記。 《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亦著錄定跨橋。案:是橋未見於《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卷中〈橋梁〉,而載於《吳地記》。此或系誤記。
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圖》、清乾隆《姑蘇城圖》、清嘉慶《蘇州郡城三橫四直圖》、民國(guó)二十九年《吳縣城廂圖》均著錄?!豆锰K志》、民國(guó)《吳縣志》載:定跨橋,均為現(xiàn)在的“蘋花橋”。而民國(guó)《吳縣志》載:“定跨橋,俗名跨塘橋,”系誤記?!镀浇瓍^(qū)志》載:跨塘橋,位于齊門路南口,東西北街交界處,跨齊門河。宋《平江圖》刻錄。1957年加固整修,1961年擴(kuò)建。原木板橋面,現(xiàn)為中石拱加鋼筋混凝土水泥板,兩側(cè)鋼筋水泥“T”形梁,鐵欄桿;橋面寬11.45米,長(zhǎng)9米,單孔,跨度6.7米。民國(guó)《吳縣志》載:“定跨橋,俗名跨塘橋?!?宋《平江圖》中“跨塘橋”、“定跨橋”兩橋并載,地址各異。民國(guó)《吳縣志》載有誤。見“定跨橋”條。
(跨塘橋)
19.福星橋
福星橋又名星橋。位于齊門路中段,堵帶橋南。宋《平江圖》中名北新橋。《宋平江城坊考》載:北新橋,范、盧二《志》均著錄?!豆锰K志》誤作「北仙橋」。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圖》、清嘉慶《蘇州郡城三橫四直圖》:北新橋。清乾隆《姑蘇城圖》、清同治《蘇城地理圖》:中名“新橋”。民國(guó)二十九年《吳縣城廂圖》:著錄。民國(guó)《吳縣志》載:“新街橋,俗名新橋,在北仙橋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p>《平江區(qū)志》載:福星橋,又名星橋。位于齊門路中段,堵帶橋南。宋《平江圖》中名北新橋。民國(guó)《吳縣志》載:“新街橋,俗名新橋,在北仙橋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苯夥藕笥灋榻衩?。(誤,民國(guó)二十九年《吳縣城廂圖》:就著錄為“福星橋”。)原為石級(jí)橋。1986年9月修復(fù)?,F(xiàn)為條石平橋,寬2.5米,長(zhǎng)12.2米。
(福星橋)
20.堵帶橋
堵帶橋位于齊門下塘,星橋巷東端,跨齊門河。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圖》中名“賭賽橋”;清乾隆《姑蘇城圖》中名“躲債橋”;清嘉慶《蘇州郡城三橫四直圖》著錄為“賭帶橋”;清同治《姑蘇城圖》、民國(guó)二十九年《吳縣城廂圖》著錄為“堵帶橋”。民國(guó)《吳縣志》載:“北仙橋,俗名肚帶橋,在齊門內(nèi)?!?/p>《平江區(qū)志》載:堵帶橋,位于齊門下塘,星橋巷東端,跨齊門河。建于明代,名賭賽橋,清代訛為今名。民國(guó)《吳縣志》載:“北仙橋,俗名肚帶橋,在齊門內(nèi)?!泵駠?guó)23年(1934)12月改建。原石級(jí)橋,現(xiàn)為石平橋,寬4.2米,長(zhǎng)5.4米。
堵帶橋
21.平齊路橋
《平江區(qū)志》載:平齊路橋,又名大寧橋,位于平齊路東端。原系水城門,跨臨頓河,(誤,應(yīng)為齊門河)1968年建。1978年重建,鋼筋混凝土板橋,寬18.3米,長(zhǎng)9米,單孔,跨度8.15米。
平齊路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