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地素稱“魚米之鄉(xiāng)”,但自古以來農家“靠天吃飯”,因為天氣陰晴風雨霜雪與農作物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形成的“雨諺”,祖祖輩輩口口相傳。我曾插隊落戶在陽澄湖蕩浪島近八年,在田頭聽到老農們經常講那些流傳下來的雨諺,有時候拿來對比季節(jié)氣候還蠻準的,有些雨諺還富有哲理。
農家認為農歷“正月半”主水,稱“雨打正月半,一年弗好看”,意思是如果這天下雨,那么一年就多雨。而且這一天下的雨稱之“路白雨”,什么意思?就是大路上只要太陽一曬“白”(干),就又要下雨了。農家對下雨也是愛恨交加,有時候盼望下雨,有時候希望無雨。諺有“小滿溝底白,麥漿草也是麥”,二十四節(jié)氣中“小滿”那天,如果溝底曬干發(fā)白,那么這年麥子一定大豐收,連“麥漿草”(麥田里最常見的雜草)都會成“麥”了!再有“白露”不能下雨,“白露白迷迷,秋分慢稻齊”,“白露”前后水稻開花,如果稻田一片白茫茫,到了“秋分”晚稻也結束花期了,因為“白露”下雨會打掉稻花,稻子不能結實就成秕谷?!鞍茁独锔裼辍笔且痪滟H語,諺稱“白露里格雨——到一塘(處)壞一塘(處)”,對專會壞事的人,老農們常稱:“格個朋友象白露里格雨”。而“處暑”這一天有雨才是好兆頭,這一天常常有小雨,諺稱“處暑頭上澆苗雨”。記得有一年,“處暑”那天上午有太陽,我們和老農在田角落里“橫東道”,說今天總不會下雨了,以代銷店里的杏仁酥為賭注,結果日頭過午就開始轉陰,下午下起了蒙蒙小雨,感覺很神奇。
夏天多陣雨,而且往往下在局部,稱“夏雨隔爿田”。陣雨來臨,天上烏云、白云翻滾,稱“黑頭風,白頭雨”,當看到烏云襲來,不一定下雨,可能只是刮風,而當看到云頭白晃晃一片,那么頃刻就有瓢潑大雨。這在陸地好像無所謂,若在湖里行船,卻很管用,可以早判斷早作準備。諺稱“龍掛江,晴朗朗;龍掛湖,白糊糊”,當雷電聚起,看到遠處大片滾動的云層下,有類似尾巴一樣的旋云,稱“龍起水”,如果掛在“江”方位——指長江,即北半邊,那么這雨不會過來;如果掛在“湖”方位——指太湖,即南半邊,那么大雨就要來臨了。農歷六月酷暑,晚上納涼總見遠處有閃電,“東豁豁,西豁豁,明朝背浪曬得辣豁豁”;“乘涼就怕西南風”,因為“西南風”是熱風,越吹越小最后“絕風”,酷熱難熬。諺有“六月嘸夜陣,六月有夜陣,叫化子扎米囤”。農歷六月里很少有“夜陣”——傍晚陣雨,如果經常有這樣的陣雨,那么一定是好年成,連“叫化子”(乞丐)也要去做“米囤”了!
諺稱“日沒胭脂紅,弗是雨就是風”,太陽下山時,如果見到像“胭脂”一樣紅的大片云霞,那么明天不是下雨就是刮風?!疤烨缏湓缬辍?,如果一大清早下雨,那么這天可能就是晴天?!笆履巷L二日半”,農歷十月只要一吹南風,那么最多兩天半必定會下雨?!叭月俄懳黠L”,如果接連三天都是大霧,那么馬上就會刮起西北風,天氣就會冷了。其他如“春打六九頭”,還有吳地“九九”諺語中的“六九五十四,楊柳青滋滋”,都是說初春天氣開始轉暖,柳枝發(fā)芽了,但總會“拗春冷”幾天;“若要暖,要過二月廿八”,農歷二月二十八日是“老和尚過江”的日子,過了這一天,天氣才真正轉暖和了。這類諺語表述精準,也符合節(jié)氣規(guī)律。
吳地雨諺有很多很多,而且部分地區(qū)還有地方特色的雨諺。我想,盡管農業(yè)現代化發(fā)展讓“雨諺”失去了農家口傳的基礎,而且氣候變化也讓有些“雨諺”失靈了,但“雨諺”曾經對吳地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過長期而深刻的影響,也屬于“吳文化”范疇,應是吳地“農耕文化”的遺產,應該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