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早年,蘇州出過一位怪才,名叫許洞(字淵天,別字洞天,吳縣人),生于開寶九年(976年)。其祖延壽,仕北宋刑部尚書;其父仲容,官至太子洗馬(太子的侍從官)。許洞自幼喜歡弓矢擊刺等武藝,讀書卻又刻苦認(rèn)真,尤精《左傳》。著有文集百卷,春秋釋幽五卷,及演玄十卷等,均傳于世(見《宋史本傳》)。龔明之在《中吳紀(jì)聞》中稱許洞:“平生以文章自負(fù),所著詩篇甚多。歐陽修嘗稱其為俊逸之士者是也。”
宋咸平三年(1000年),許洞中了進(jìn)士,任雄武軍(今甘肅天水縣)推官。不久,因得罪上司,又加上自己在經(jīng)濟上有失檢點,被罷官回歸吳郡。于是,許洞潛心研究起了軍事理論,并開始寫作《虎鈐經(jīng)》,這在北宋元豐時的《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和南宋紹定時的《吳郡志》都有記載。許洞在自序中也寫道“其年書就于吳郡鳳皇里?!兵P皇即鳳凰,應(yīng)是今蘇州陽山東南的古鳳凰臺一帶。臺,坦也,指平坦的山坡。因臺兩側(cè)山峰,就如鳳凰展開的翅膀,分別向東北、東南延伸,氣勢磅礴,令人神望,故名。又有傳說晉太康二年在該地掘得石鳳,而曰鳳凰臺。古時還建有廟宇鳳凰寺,內(nèi)有大雄寶殿,鳳凰閣,觀音、天將諸殿,香火很是鼎盛,曾有“先燒杭州靈隱香,后燒陽山回頭香”之俗。
與眾不同的許洞,在返回吳中鳳皇里后,一開始“日以酣飲為事”,借酒澆愁,且在一家酒坊大量賒酒,又無錢償還,許洞竟在此家酒坊白壁上“作歌數(shù)百言,鄉(xiāng)人競來觀之”,使得酒家的生意奇好,獲利數(shù)倍。于是酒家就免了許洞的酒債。這在朱長文的《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有記載。許洞還獨出心裁,在自家居所門前種植了一竿竹,宋龔明之的《中吳紀(jì)聞》說:“所居惟植一竹,以表特立之操,吳人稱曰:‘許洞門前一竿竹’。”善為詞章的許洞,詩文上也有異招,《六一詩話》記載了一則故事,說許洞和九個和尚一起分題詠詩,許洞提出不許用山、水、風(fēng)、云、竹、石、花、草之類的字眼,“于是諸僧皆擱筆”,可見他們當(dāng)時生活情趣的褊狹。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許洞的《虎鈐經(jīng)》終于完成,全書共有二十卷,二一〇篇。許洞自序:“孫子之法奧而精,使學(xué)者難于曉用。諸家之法膚而淺,或用者喪于師律,淺深長短,迭為表里,酌中之理,誠難得焉!又觀李筌所著《太白陰經(jīng)》,論心術(shù)則秘而不言,談陰陽則散而不備,以是觀之,誠非具美。臣今上采孫子、李筌之要,明演其術(shù);下撮天時人事之變,備舉其占。或作于己見,或述于古人,名曰《虎鈐經(jīng)》。”這段話說出了許洞寫《虎鈐經(jīng)》的指導(dǎo)思想。如今看來,《虎鈐經(jīng)》是繼承和發(fā)展了《孫子兵法》中原始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和李筌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詳細(xì)記載了古代各種軍事知識,而且事無巨細(xì),從行軍打仗中的小傷療治、相馬養(yǎng)馬到統(tǒng)兵布陣無所不包,不愧是當(dāng)年一部先進(jìn)的軍事學(xué)著作。
許洞于第二年即上書獻(xiàn)《虎鈐經(jīng)》。但由于王朝內(nèi)部斗爭的牽連,并未被重用,只賞了個均州(今湖北均縣)參軍當(dāng)當(dāng)。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許洞又獻(xiàn)《三盛禮賦》,才得到一名烏江縣(今安徽和縣)主簿做做。后又不知犯了什么事,只得改姓換名,隱于山西中條山中,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前后去世,當(dāng)年才四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