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記者 張丫 羅雯
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吳越爭霸,鑿石開渠,以得巨浸,留下無數(shù)人文遺存;這是一個有景致的地方,湖山相映,塔影畫橋,交織成一幅江南山水畫卷;這是一個有魅力的地方,文人薈萃,詩詞詠嘆,民俗流傳,至今不衰。
石湖佳山水,五堤倚運河。石湖景觀為后世留下寶貴財富,而在大運河水的浸潤與滋養(yǎng)下,圍繞石湖的蠡墅釀酒、造船行業(yè)名噪一時。在蘇州的“運河十景”建設(shè)中,“石湖五堤”名列其中,它將以全新姿態(tài)延續(xù)繁華記憶。
春秋巨浸,群山奔湖
石湖,位于蘇州城西南郊,是太湖的分支和內(nèi)灣,“湖南北長九里,東西廣四里,周二十里”(《吳縣志》),為一狹長的帶狀湖泊。古人云:“吳郡山水近治可游者,惟石湖為最。山自西群奔而來,遇石湖而止”(《衍道原送行詩后序》)。這群奔而來的山,便是橫山。
橫山主峰七子山,四向延伸山嶺,有上方山、吳山、堯峰山、鳳凰山、姑蘇山等。在峰巒疊翠、深塢幽谷間,形成了變化豐富的峰、巒、嶺、坡、嶼、巖及臺、寺、塔等景觀,在石湖上或隔湖觀山,則“諸峰映帶,頗為勝絕”。在《石湖志略》中這樣描述:“石湖,山水之會也,城廓宮榭多百戰(zhàn)之遺,臺池苑囿極游觀之盛……”被譽為“石湖佳山水”和“吳中勝境”。
石湖之名,始自范文穆公,而石湖之源,則要追溯至春秋時期,彼時已為巨浸。相傳吳越爭霸,曾在此橫截山腳鑿石開渠,“湖底皆石”,因而得名石湖。石湖水面遼闊,有越來溪南通太湖,北連橫塘;荷花蕩環(huán)抱茶磨嶼;四周涇、港、溇、灣、浜、渚、池等與“千頃一碧呈天鏡”的湖面相互吐納,組成了完整的水系。
春秋時期,石湖為吳國要地,曾筑有郊臺、梧桐園、魚城、苦酒城、射臺、宴宮等,著名的姑蘇臺也建于附近。吳越交戰(zhàn),越軍從太湖乘船而下,遂有越來溪。越軍在湖東北筑城屯兵,與吳軍隔水對峙,才有了越城、吳城。也就有了楊萬里的詩“萬頃平湖石琢成,尚存越壘對吳城”。而石湖東的“蠡墅”則得于越大夫范蠡。凡此種種,無不彰顯著石湖悠久而豐富的歷史遺存。
萬頃明鏡,風雅傳世
談及石湖,范成大不能不提。
石湖雖可追溯至春秋,但古代史志文獻到唐末《吳地記》和北宋《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都只記有越來溪,而無石湖。直至南宋,范成大《吳郡志》一出,始見石湖之名。所以,明代《蘇州府志》上說:“石湖之名,實自范文穆公始?!?/p>
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人稱范石湖。他早年就寄跡石湖,35歲,友人贈其《送范石湖序》,42歲就開始營造石湖別墅,歷時5年,終于建成。而后,從小住到退隱常居,石湖成了他的快樂源泉和精神綠洲。“曉霧朝暾紺碧烘,橫塘西岸越城東”“荒寒未辦招君醉,且吸湖光當酒泉”……他為石湖所作詩文不勝枚舉。范成大賦予石湖以個性色彩,石湖自范成大而著稱于世,至今在石湖東北隅的上方山,仍建有范公祠,為景區(qū)著名人文景點。
范公建石湖別墅,也引領(lǐng)了一股文人在石湖構(gòu)筑別業(yè)之風。南宋盧瑢在越來溪西筑“南村”,被譽為“吳中第一林泉”;元末盧廷瑞在陳灣筑“求志居”;明代王寵在越城橋東建有“越溪莊”;上方山下有“浮黛樓”,紫薇村有“溪云山居”。這些山莊園墅多依山面湖,借景湖光山色,當下都已荒廢,只有遺址遺跡可尋,讓現(xiàn)代人遙想石湖景致之勝,人文之雅。
石湖之美,前人多有吟詠,留下數(shù)不盡的詩篇。張祜在《楞伽寺》中寫“樓臺山半腹,又此一經(jīng)行。樹隔夫差苑,溪連勾踐城”。徐崧八月十八看串月,也不忘歌詠“吳門山水誰最勝?石湖一片明如鏡”。除了詩人,吳門畫家也鐘愛石湖,傳世名作有沈周的《石湖歸棹圖》《漁莊村店圖》,有文徵明的《石湖圖卷》《石湖清勝圖卷》等,而清宮畫家所作的《盛世滋生圖》《南巡盛典·名勝圖錄》更是對石湖進行了寫實記錄。
石湖五堤,再造勝景
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以吳越遺跡和田園風光見勝的石湖,也經(jīng)歷了戰(zhàn)亂、衰敗、修葺的全過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石湖開始全面規(guī)劃建設(shè),并列入太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成為其中的十三個景區(qū)之一。“落日淡煙消,平湖碧玉搖”的景致逐步恢復(fù)。2021年,蘇州建設(shè)“運河十景”,“石湖五堤”又將再造勝景。
石湖共有五條堤岸,分別是吳堤、越堤、楊堤、范堤、石堤,都位于石湖濱湖景區(qū)內(nèi)。吳堤、越堤以紀念吳越文化而名,楊堤和范堤則分別紀念隋朝大臣楊素和南宋著名詩人范成大,石堤以石湖命名。這五條堤岸將石湖水域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東石湖、西石湖和南石湖,是江南湖泊堤徑最密集的一處,造就石湖十八景之一“翠堤分水”,長堤如翠帶蜿蜒于水面,勾畫出優(yōu)美的線條和輪廓。形成水外有水、路轉(zhuǎn)景異的觀賞效果,是石湖的一大特色。
石湖五堤各有特色和景致,且文化內(nèi)涵豐富,值得細細觀賞。紀念吳越文化的吳堤,全長約2000米,是石湖最長的堤岸。其秋景最勝,堤上有烏桕、楓樹等紅葉和橘子、紅葉李等秋果,形成十八景之“越溪雙紅”。與吳堤相連的石堤,是西石湖和南石湖的分界線,石堤雙面臨水,堤上有百獅橋,126只形態(tài)各異的獅子,寓意美好,是景區(qū)最長的一座十九孔橋。越堤在石湖中部,把石湖分為東西兩部分,是主要賞景路線,堤岸西面水中建筑“天鏡閣”,是石湖標志性建筑之一。范成大的天鏡閣早已不見蹤跡,1993年,參照《盛世滋生圖》在湖心洲上再建天鏡閣,它外形如舟,在四周湖水的倒映下,仿佛樓船航行于煙波中。
楊堤和范堤是紀念名人而命名,范公與石湖關(guān)系之密切無須贅述,而楊素也與“蘇州”頗有淵源。隋開皇十年,江南皇族叛亂,楊素率大軍討伐,原來的城郭不能安守,楊素移軍上方山一帶,建“新郭”,改“吳洲”為“蘇州”。
兩大項目總投資超50億
打造最美石湖,做亮“姑蘇繁華圖”
蘇報訊(記者 張丫 羅雯)據(jù)介紹,石湖將進一步推動五堤及景區(qū)濱湖區(qū)域環(huán)境優(yōu)化提升,推動漁家村文旅項目建設(shè),改造提升蠡墅老街,打造以藝術(shù)創(chuàng)意、沉浸體驗、生態(tài)宜居、休閑旅游、功能提升為主要內(nèi)容的蠡墅生活美學小鎮(zhèn)。
漁家村地處石湖風景區(qū)北側(cè),與石湖緊密相連,其所在的新郭地域是越城遺址。近年來,姑蘇區(qū)正逐步推動漁家村文旅項目建設(shè)。作為蘇州市區(qū)兩級重點工程,該項目東起煙波橋北延線向北連接滄浪新城,西至越來溪,南鄰石湖水景,北枕新郭港,規(guī)劃用地21.2625公頃,總投資16.54億元。主要以越城遺址為核心文化,以姑蘇繁華圖為自然肌理,以范成大田園詩歌、乾隆六臨石湖及沈壽舊居等歷史人文資源為載體。
漁家村依托真山真水及運河景觀,與石湖景區(qū)東入口布局進行錯位規(guī)劃,推動考古博物館、漁家水鄉(xiāng)、休閑康養(yǎng)等文商旅產(chǎn)業(yè)品牌打造,運用數(shù)字科技燈光秀展現(xiàn)“石湖串月”奇觀,做亮“石湖串月”民俗文化品牌。
“目前項目一期新郭老街工程已竣工,考古博物館已于去年開工建設(shè)。項目二期漁家水鄉(xiāng)也計劃開工建設(shè)?!碧K州越城遺址文化旅游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方曉仁說,作為漁家村項目中的首開板塊,其最大特色在于由多組體量不一的建筑群組團而成,以粉墻黛瓦為主題,融入木貼面、塊石墻裙、木封板等造型,保留原有的老樹、老井、老屋,形成具有濃郁村宅韻味的蘇式生活懷舊區(qū)。
蠡墅古鎮(zhèn)位于石湖東岸,相傳春秋末期在越國任大夫的楚國貴族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消滅吳國后,曾在這里建別墅小居,“蠡墅”因此而得名。古鎮(zhèn)位于大運河與石湖洄流水系中,在大運河的浸潤和滋養(yǎng)下,釀酒、刺繡、造船等行業(yè)都曾聞名一時。
當前,吳中高新區(qū)積極規(guī)劃,預(yù)計投入35億元,打造以藝術(shù)創(chuàng)意、沉浸體驗、生態(tài)宜居、休閑旅游、功能提升為主要內(nèi)容的蠡墅生活美學小鎮(zhèn),目前蠡墅老街正在實施老舊房屋搬遷改造。
+點料
留住記憶
長卷打開蠡墅記憶
今年82歲的包克亮曾是蠡墅老街上的老居民,蠡墅老街是他化不去的鄉(xiāng)愁。2018年,包克亮畫出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蠡墅鎮(zhèn)記憶圖》。工程師出身的他,將上世紀50年代的蠡墅老街的繁榮逐一呈現(xiàn),造船廠、刺繡、釀酒等產(chǎn)業(yè)都可在這幅長卷中尋得蹤跡。
“那里有我的童年、少年,那里是我的根?!卑肆琳f,現(xiàn)在家鄉(xiāng)變了模樣,畫此圖也能給年輕人看看過去的蠡墅老鎮(zhèn),希望老鎮(zhèn)修復(fù)、改造時有據(jù)可循。
專家建言
尋找更多向歷史致敬的東西
吳堤、越堤、石堤、楊堤和范堤五條堤壩橫臥水面,范公祠、楞伽塔、越城遺址、行春橋等景物景觀散布其間。這樣的景觀更應(yīng)該利用好、挖掘好、保護好,需在運河中尋找更多向歷史致敬的東西并展示出來,復(fù)建古橋、古城墻等古建筑,打造屬于這里的標志性景觀,讓游客通過景觀了解“運河故事”。
——知名學者 徐剛毅
【名人題詠】
初歸石湖
?。ㄋ巍し冻纱螅?/p>
曉霧朝暾紺碧烘,橫塘西岸越城東。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鷺孤明菱葉中。
信腳自能知舊路,驚心時復(fù)認鄰翁。
當時手種斜橋柳,無數(shù)鳴蜩翠掃空。
石湖
?。鳌の尼缑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