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2年,圖爾戰(zhàn)役結(jié)束。帝國的擴張雖然還在繼續(xù),但似乎已經(jīng)筋疲力盡了。此時此刻,從大馬士革往四周看去,東起帕米爾高原,西抵大西洋,北到咸海,南至尼羅河上游,全成為帝國的領(lǐng)土。帝國的疆界已經(jīng)擴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遠遠超過鼎盛時期的羅馬。這時距先知去世整整百年,如果他還活著,看到如此廣大區(qū)域的人民都成為真主的信徒,不知道是一番怎樣的心情。
這100年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阿拉伯穆斯林取得如此巨大的勝利呢?首先是阿拉伯人自己,他們第一次被統(tǒng)一起來,這種統(tǒng)一,加上昔日的劫掠傳統(tǒng),為阿拉伯人灌注了一種蓬勃的生氣和驚人的熱情,他們?yōu)檫@樣的熱情所鼓舞,為征服的意志所驅(qū)動,更為真主的庇佑而忘卻死亡。這一切,在每個新生的游牧民族里都能看到,這是一種不斷上升的力量,是一種摧枯拉朽的力量。
當他們以這種力量縱橫馳騁的時候,發(fā)現(xiàn)周圍的領(lǐng)土都處在對舊有統(tǒng)治強烈的不滿當中。敘利亞人在拜占庭的壓迫下飽受盤剝,更由于他們信奉了基督教中的支派,不為希臘正教所容,經(jīng)濟壓迫之下又添上宗教的迫害。作為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之一,他們的精神和肉體被拜占庭統(tǒng)治者的枷鎖牢牢地捆住。埃及這個古老的民族,在阿拉伯人來臨的時候,剛剛成為拜占庭的省份,拜占庭的皇帝和亞歷山大的主教、總督想進辦法降服他們,而埃及人堅守他們的一性論信仰,從而受到嚴酷的壓制。伊拉克人,居住在肥沃的兩河流域,悠久的歷史和文明,使他們不甘心受波斯人的統(tǒng)治。這些被壓抑著的古老民族,在阿拉伯人到來的時候,以最熱烈的姿態(tài)來歡迎他們,把他們當作解放者,而不是入侵者。
敵對的各國,如波斯,如西哥特,他們各自的統(tǒng)治并不那么開明和穩(wěn)固。當穆薩的軍隊未到之時,西班牙的哥特王國早已四分五裂。而賽耳德率領(lǐng)大軍來到波斯都城忒西豐后,發(fā)現(xiàn)懦弱的皇帝和守軍竟然早已奔逃而去。
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的寬容,也許是百年勝利的另一個原因吧!每當阿拉伯人的軍隊到達之后,給予當?shù)鼐用窨傆腥齻€選擇:伊斯蘭教、人丁稅或?qū)殑ΑV灰數(shù)鼐用裨敢饨邮懿惶叩娜硕《悾憧梢员3诌^去的生活,他們的城市還在,他們的家也會受到保護,他們的信仰仍然可以繼續(xù),他們甚至可以自行管理內(nèi)部的事務(wù)。這和過去奴役他們的拜占庭人、波斯人相比,已經(jīng)非常仁慈了。當然,如果他們愿意成為穆斯林,就可以免除人丁稅,享有穆斯林的平等待遇,起碼一開始如此。最后才選擇寶劍。所以,中東受壓迫的民族紛紛歸附在伊斯蘭教的旗下,成為阿拉伯帝國的臣民。
并不是所有的人民都會接受異族的統(tǒng)治的。在前進的路上,阿拉伯人也會遇到抵抗,有一項獨特的戰(zhàn)術(shù)使他們在戰(zhàn)爭中獲得極大的優(yōu)勢,那就是駝隊。自從公元前1200年,駱駝進入阿拉伯半島后,就成為阿拉伯人最親密的伙伴。正是駱駝,讓阿拉伯人可以自由地穿行于沙漠。還記得“真主的寶劍”哈立德,正是以駱駝作為代步的工具,五天五夜,穿過浩瀚的沙漠,在18天急行軍后,如天神般出現(xiàn)在大馬士革。
凡此種種,使得阿拉伯的領(lǐng)土和伊斯蘭教的信徒不斷增長。阿拉伯帝國建立的歷史,就是擴張的歷史,在過去的100年里,無論是共和時代,還是倭馬亞王朝,都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各種各樣的民族,都成為阿拉伯帝國的臣民,其中包括阿拉伯人、猶太人、敘利亞人、伊拉克人、波斯人、埃及人、柏柏爾人、哥特人、突厥人、印度人、中國人……
如此廣大的領(lǐng)土和如此眾多的民族,帝國該如何管理他們呢?
阿拉伯帝國的行政區(qū)劃,基本保持了拜占庭和波斯帝國的原狀。全國劃分為五大邦,每邦由哈里發(fā)任命總督一人:
(1)庫法,包括伊拉克及伊拉克以東的穆斯林領(lǐng)土。
(2)希賈茲,包括希賈茲、也門和中央阿拉比亞。
(3)杰齊拉,包括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之間陸地的北部、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小亞細亞東部。
(4)埃及,包括上埃及和下埃及。
(5)非洲,包括埃及以西的北非、西班牙、西西里島和附近的島嶼。
每個邦之下,又可根據(jù)需要設(shè)立省,一省的軍政長官,稱為省督,一般由總督推薦,受總督的完全指揮,對他負責,比如古太白之于哈查只。總督們和省督們負責將邦省開支之外的稅收結(jié)余上繳大馬士革。在征服之初,合格的阿拉伯官員太少,政府人員主要沿用拜占庭和波斯時期的舊班底,官方語言則為希臘文或者波斯文。后來,隨著阿拉伯語的普及和阿拉伯人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阿拉伯語逐漸成為官方語言。哈里發(fā)馬里克在位期間,第一次鑄造穆斯林—阿拉伯貨幣,以取代正在流通的拜占庭和波斯貨幣。當時的金幣或者銀幣,上面的文字,也被替換成阿拉伯文。
帝國各個城市都有穆斯林法官,由所在省的省督負責選任,對他直接負責。不過,這些法官一般只負責穆斯林的事務(wù),異教徒則通過自治團體來治理。哈里發(fā)、總督、
將軍、省督都有自己的法庭,法庭的長官和中國的太守、縣官相似,既負責審判,也管理當?shù)氐墓彩聞?wù),如救濟孤兒、管理宗教基金等。
全國各民族則分為四個階層:穆斯林阿拉伯人、穆斯林非阿拉伯人、非穆斯林的自由人(基督徒、猶太人、祆教徒)以及奴隸。這種分類始于正統(tǒng)派哈里發(fā)歐麥爾時代。
阿拉伯人是穆斯林世界中的貴族,而先知出身的古萊氏部族,更是其中最高貴的。阿里家族、倭馬亞家族都屬于古萊氏部族。各地的穆斯林阿拉伯人,和古代的貝杜因人一樣,以他們純正的血統(tǒng)為傲。一個阿拉伯女子和非阿拉伯人的結(jié)婚,會被認為非常不匹配。正統(tǒng)派哈里發(fā)歐麥爾,第一次將阿拉伯人登記在冊,以便平均分配國家的收入,倭馬亞王朝延續(xù)了這一點。這點和入關(guān)后的滿清比較相似。
穆斯林非阿拉伯人是指祖籍不在阿拉伯半島的穆斯林,正統(tǒng)派哈里發(fā)歐麥爾以鐵腕驅(qū)趕非穆斯林離開后,阿拉伯半島上只剩下穆斯林。他們和他們的子孫是唯一純正的阿拉伯人。除此之外,所有的穆斯林都屬于第二階層。根據(jù)伊斯蘭教的理論,他們和阿拉伯人是平等的。由于穆斯林不用交納人丁稅,皈依
伊斯蘭教的人越來越多,國家財政因此越來越緊張。所以在帝國擴張的后期,這批人實際上沒有被當作阿拉伯人看待。但是,由于許多阿拉伯人遷到各征服地區(qū),他們?nèi)藬?shù)較少,漸漸被當?shù)氐木用裢?,加上當?shù)鼐用駶u漸皈依伊斯蘭教、說阿拉伯語,以至于各民族之間沒有多大界限。由此形成了新的阿拉伯社會,阿拉伯人的概念也隨之擴展了。
非穆斯林的自由人,包括猶太人、基督徒、祆教徒和其他異教的自由民。他們以交納人丁稅換取阿拉伯人的保護。他們在法律上是第二等臣民。從被征服開始,基本上就過著自治的生活,有自己的法律、信仰、私人生活。但是,在政治、民政和社會事務(wù)方面,受到限制。
社會的最底層是奴隸。這是古代傳統(tǒng)的延續(xù)。先知穆罕默德是非常反感奴隸制度的,他曾經(jīng)在公開的場合斥責過這種制度,并且說釋放奴隸會使真主感到歡喜。但他無法廢除這種制度,只能加以限制,如禁止讓穆斯林成為奴隸。然而,一個奴隸皈依伊斯蘭教卻不能獲得自由。奴隸的子女,如果他或她的母親是自由人,或者得到自由人父親的承認,便可以脫離奴隸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