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游俠
從水源頭村的秦家大院回到鄉(xiāng)里,經(jīng)另一條公路前行去門家村,那里有天生橋群。
途中一個村子的人家的院子里,有一塊傾斜的巨石,就好像是一條躍出水面鯨魚。環(huán)顧左右,附近并沒有高山,因此又是一塊飛來而且斜插到地里的”飛來石“了。
路牌指示四公里,我走了大約一半,看到一輛有蓬的載客的手扶拖拉機,就上去,在一路口左轉(zhuǎn),一里許來到了門家村。
村口有一座道光年間的古墓,很氣派,一道八字形與大半個圓形組合成的精石墻圍繞了三面。古墓的用料很大,雕刻精美。
村中有幾棟古建筑,其中有一座很大的祠堂,還有一座L形的房屋可能是原來的廟宇。
根據(jù)一起下車的老人的指點,天生橋就在面對古墓右側(cè)的大山的背后,要從村子里繞過去,我依照行走。
這是一條可以行車的砂石小公路,但可能就是古道的基礎(chǔ),因為小公路中有好幾段在公路中間有一米許寬度的光滑石板路面。
一路向上,在山腰處聽見有很大的“嘩嘩”的流水聲,隨即就看到左側(cè)有一個很大的天坑,對面是筆直的絕壁,有小路通往坑底。
我走下公路,行不遠,小路分左右兩條,左側(cè)好像通往坑底,右側(cè)似乎通往洞中。
向右側(cè)行走,也是下坡,不遠就進入了洞中,洞頂有細長的鐘乳石垂吊,下面有石柱密布,有的已經(jīng)上下連接在一起了。
上游可以看到一個不大的洞口,這個天生橋估計有百米左右寬,上面就是我剛剛走過的公路,是名副其實的天生橋。
有小路通往上游洞口,但比較險峻濕滑。
我返回三岔路口,向天坑底部行走,天坑對面是絕壁,左右兩側(cè)都是天生橋,只有小路這一面是傾斜的坡面,所以行走并不困難。
來了坑底,發(fā)現(xiàn)有一條內(nèi)橫截面一米乘一米的水渠貫穿整個天生橋和天坑,水渠的渠面只有不到半米寬,我向下游走去,水渠與溝底的高差有好幾米,渠中水位很高,水流湍急。
途中的平整巨石上面有一些文革期間的標語。
行走到另側(cè)洞口,看到左側(cè)有一個小洞口,被壩攔腰堵住,一條鋼管有洞口出來,向下到河面,有上到水渠,與上游來的水渠中的水匯合,上游還有水壩。
返回天坑,看到沿絕壁還有兩座小天生橋,都是被水流溶蝕“開鑿”出來的。
繼續(xù)沿渠下行,來到下游的天生橋中,這座天生橋不寬,大約十幾米,像是一個象鼻。出口是一個小的塌陷天坑。水渠過天生橋后立即向下,經(jīng)一條十幾米長的一米許直徑的鋼管呈六十度的角度向下,然后是水平的封閉管道通往下游的一座黝黑溶洞內(nèi),估計又是一座暗河或者天生橋。在鋼管旁邊建有梯步,但我看的下一個洞中的管道上面較窄,就沒有下去。
河道中有一塊潔白的巨石,不知白石鄉(xiāng)的名字是否來源于此?
向上走,回頭觀望,看的第三個天生橋和天坑形成了一副眼鏡的形狀。
周邊有一座”筆架山和一些奇特的山石。
回到村外的主公路上,看到有牌子,指示前行千米有天生橋山莊,還有兩座天生橋的照片,但似乎是溶洞,橋的形狀并不顯著,我也較累,就沒有前往。
步行回到白石鄉(xiāng),原準備去20公里外的漠川鎮(zhèn)去看大溶洞,但沒有班車,也走累了,就等車回到了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