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幾人又把酒當成一種英雄豪氣,王維:“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div>
陸游干脆跑到農(nóng)家蹭酒去了:“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div>
不過說起天底下最會勸酒的人,卻非王維莫屬,就因他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最后被人連詩名都改了,叫成了“陽關(guān)三疊”,變成專門勸酒的歌,勸人喝酒時,一遍又一遍地疊唱,直唱到客人不飲都不好意思了。
于是有人說,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是一個酒的文化史。當然恰當?shù)恼f,應(yīng)是一個有酒的文化史,很抱歉筆者這里又加上了一個“有”字。的確,如果沒有酒,我們又何從品味李白舉杯邀明月的雅興,蘇軾把酒問青天的情懷,如果沒有酒,我們也無從知道歐陽修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放,和曹操對酒當歌的氣度,以及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的灑脫。
朝賞菊,暮吟詩,莫問陶公知不知
因為愛,哪怕一醉千年
夢里天涯,原是風騷翰苑客
因為愛,天涯何處不逢君
為所求,寧愿門謝春秋塵與土
紅塵為伴,最美處,窗含朝暮畫和詩
(南郭居士《詩與酒》片段)
古人愛酒甚至嗜酒,是因為娛樂活動比現(xiàn)代單調(diào)的多,因此需要以酒作為豪邁氣概或者詩情畫意的“血液”,因兒我們才聽說了曹操的煮酒論英雄,關(guān)羽溫酒斬華雄,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quán)等等一系列與酒相關(guān)的傳奇故事。
在古代,對于喜愛酒的人有很多雅稱,諸如酒顛、酒真、酒禪、酒癡等。而在當今我們也有酒友這一稱呼,甚者還互相冠以了酒鬼、酒徒、酒缸、酒神等等稱號?,F(xiàn)在,就讓我們鄭重領(lǐng)略一下,自古以來這些與酒和文化相關(guān)的代表人物的風采吧。
第一位,當屬“酒宗”孔子了。
孔子,是一代儒學宗師,那么孔子愛喝酒嗎?其實,孔子的酒量很大。王充在《論衡》里透露了他的酒量:“文王飲酒千鐘,孔子百觚?!笨鬃釉f過:“夫酒無量不及亂。”意思是說喝酒這件事,是不需要限制飲酒量的,只要不喝醉就行了。他還經(jīng)常參加鄉(xiāng)鄰舉辦的酒宴,他主張要有酒德,不可濫飲。平常人喝上幾杯可能就醉了,但孔子卻可以無限量暢飲,還能在后勁來之前克制好自己,可見,他才真正是酒場上高手中的高手。
酒德觀念是儒家酒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修身養(yǎng)性,從政化民的政教哲理的延伸。因此稱孔子為酒宗是當之無愧的。
【鷓鴣天】思孔圣
南郭居士
仁義相傳夢遠周,眾生恒愛念春秋。
因材施教緣夫子,逐國環(huán)游話孔丘。
儒學立,六經(jīng)修,師徒論語澤神州。
景行難覓麒麟過,仰止高山天地悠。
那么,“酒神”又是誰呢?
在中國,公認的酒神有兩個,分別是儀狄和杜康。
自上古三皇五帝時期,就有各種各樣造酒的方法流行民間,是儀狄將這些造酒的方法歸納總結(jié)出來,使之流傳于后世。儀狄傳說是夏禹的一位祭司,是最早見諸史書的釀酒專家,中國人發(fā)明的“曲藥釀酒術(shù)”的“發(fā)明權(quán)”就劃歸于他。
而關(guān)于儀狄的性別現(xiàn)在還有爭議。先秦文獻記錄為女性,而后世的文獻則完全男性化。《戰(zhàn)國策·魏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于禹。禹飲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庇械陌姹咀?帝女儀狄作酒而美',少了那個'令'字,爭議蓋源于此。對此有專門的解讀文章。漢許慎在《說文解字·酒字條》中也有同樣的說法。
能對造酒進行這種總結(jié)推廣工作的,應(yīng)該不是一般平民,所以有的書中認定儀狄是司掌造酒的官員。
杜康是夏禹的第五位繼承人,大概因為他是帝王的緣故,因此后世關(guān)于他'作酒'的記錄要遠遠多于儀狄。杜康作秫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杜康在造出秫酒的同時,還順便發(fā)明了畚箕和掃帚這兩件我們每天都能用到的生活小工具。有人論證,如果硬要將儀狄或杜康確定為酒的創(chuàng)始人的話,只能說儀狄是黃酒或醪糟酒的創(chuàng)始人。
飲隴酒,醉桃源。春暖花開二月天。
把盞酣歌當弄舞,應(yīng)邀楊玉撫朱弦。
(南郭居士【搗練子】煮酒隴南)
二月二,早春初。山寺桃花伴古書。
那酒那人猶夢里,那詞那曲入屠蘇。
?。瞎邮俊緭v練子】咫書春夢)
接下來,再說說“酒圣”。
杜康是酒神,也有人說他是酒圣。但比較被公認的酒圣應(yīng)是杜甫,因為他好酒不亞于李白,而且又是詩圣,因此稱他為酒圣也感覺很相稱,不過也有人稱他為酒豪。但不管怎樣,酒圣總歸姓杜。
“朝回日日典青衣,每日江頭盡醉歸?!倍鸥υ陂L安任左拾遺時,因為好酒,有時都到了典當衣服來換酒喝的地步了,而且每次都要喝得“盡醉”。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統(tǒng)計杜甫現(xiàn)存詩文1400首,寫飲酒的就有300首,比李白的還多。而且據(jù)記載,杜甫的死也與暴食暴飲有關(guān)。
與君昨夜千盅透,珠簾未醒消清晝。莫道醉如仙,心憂天地間。
酒干須放縱,看劍幾回夢。但問欲何求,舉杯對影愁。
(南郭居士【菩薩蠻·濁酒清愁】)
最后,數(shù)一下誰是酒仙。
酒仙,這個稱號屬于李白似乎很恰當,因為詩仙的緣故,大家很順口就會說出酒仙李白。但也有人說酒仙應(yīng)該是劉伶。劉伶可是一個不簡單的人, 他是魏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一。 因為他們兩人都嗜酒放曠,且在傳說中都成了仙。
先說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是唐朝著名浪漫主義詩人,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被后世譽為“詩仙”。他性格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詩作中許多都是醉酒時寫的。李白與酒正如他與詩,從未分開,酒已被他融入詩中,似乎成為他生命和感情的物質(zhì)載體,甚至成了他詩歌的靈感之源。酒圣杜甫在《飲中八仙》里寫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而且李白的死,的確也與酒有關(guān),一說是因酒精慢性中毒而死,還有一說更具詩意,是說他酒醉后在采石江邊撈月,結(jié)果溺水而亡。但不管李白是怎樣死的,筆者得寫一首詩紀念一下這位詩界和酒界的大神,詩名就叫——
《我與李白擦肩而過》
春天從李白故里走過
滾滾紅塵 窗外刮來一陣風
心儀已久,女孩摟住李白的腰
留影前,是半個詩友
留影后,成偶像粉絲
我從巴西走過 我從隴西走過
我從山東走過 我從會稽走過
我從潯陽走過 我從夜郎走過
一次次走近李白 一次次,與明月擦肩而過
于是 對詩友道
那些年,若不酗酒,亦半個青蓮矣
殊不知 白乃酒仙,會須一飲三百杯
太白好劍,終成詩仙 幼安尚武,卻成詞龍
而我,甘品黃粱于南郭,做盡唐宋夢
桃花潭水深千尺,屈指一千三百年
謫仙終歸成仙
不管是 淹死酒里,水中,抑或詩行
詩魂不滅
一次次 夢回唐朝
不會吟詩,也會吟
再說劉伶。劉伶(約221年-300年),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州)人,魏晉時期詩人。平生嗜酒,酒風豪邁,被稱為“醉侯”,曾作《酒德頌》,另存《北芒客舍》詩一首。他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是竹林七賢中社會地位最低的一個,其作品生動的反映了魏晉名士崇尚玄虛、消極頹廢的精神面貌,也表現(xiàn)出對“名教”禮法的蔑視及對自然的向往,后世以劉伶為蔑視禮法﹑縱酒避世的典型。而提起“酒仙”,一些文化人和有飲酒常識的人都會想到這個醉臥在晉代竹林里的人。
劉伶曾為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的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對朝廷策問,強調(diào)無為而治,以無能罷免。泰始二年(266年)朝廷請劉伶再次入朝為官,劉伶拒絕。魏正始年間,他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王戎及阮咸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劉伶關(guān)于酒的逸事也較多,限于篇幅從略。
史上稱酒仙的人其實還很多,除杜康、劉伶和李白外,還有西漢著名的賢相曹參,唐代嗜酒的八位學者名人,亦稱酒中八仙、酒八仙人或醉八仙,出自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一仙賀知章、二仙讓皇帝李憲長子、汝陽王李琎、三仙唐太宗長子、恒山王李承乾的孫子、清和縣公李適之、四仙崔宗之、五仙蘇晉、六仙李白、七仙張旭、八仙焦遂。
看那李白,在千年前大醉
把詩遺在路上
多少年,我借月吟唱
今夜醉成李白的詩句,若癡友相邀
請在明月秋風之下舉杯
看那酒那人猶夢里
與那詞那曲入屠蘇
?。瞎邮俊对娕c酒》片段)
另外,有個叫陳子和的明朝人,號酒仙,為“浙派”畫家之一,有一些存世作品。最有意思的是,有人把水滸中魯智深和武松的酒量做了比較。魯智深喝的一桶米酒,里面含有的酒精量大約是60,而武松喝了十八碗黃酒,里面含有酒精大約是78,由此得出結(jié)論,武松的酒量要比魯智深好,是梁山好漢的第一酒仙。
關(guān)于酒和酒的文化淵源,也不是一時半會能說的完的。壺中日月,大千世界,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談中。最后,就讓筆者再送君一壺酒,醉眼看人生吧——
一壺老酒
和靈感對斟
竟忘了,此身不是唐人
把一壺老酒
醉成水中月
欲打撈一尾
古詩中的魚
老酒
可釀,可悟,可醉
人生在酒
我在詩
一次次忘了,不是酒仙
皆因夢未醒,魂未歸
一壺老酒
意未盡,酒未干,夜未央
不干這口
憋得慌
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