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語的目的只有一個,不論考試體系把他變成了什么樣子,英語終究是一種語言工具,就是用來說,用來交流的。而不是去死記硬背,機械的、中式的說英語。
我們經常會因為說中式英語或者不懂英語慣用口語而鬧一些笑話。
之前有個在國外留學的朋友在麥當勞點餐要外帶的時候,鬧了一次笑話。當服務員問:“Here or to go?”
這位朋友雖然明白意思但是嘴上緊張,對著服務員直接喊出'Let’s go!'。服務員石化1秒后,說了句OK。
那怎么讓孩子從小學英語時把英語當做一種語言工具,怎們能讓他們學會交流呢?
一、英語是交流工具,不要機械學習
為什么我們會經常鬧笑話?
這是因為,在中國人學英語的方式中,背單詞、語法、聽力是最基本的,再會寫個作文就行了。沒有對所學知識進行一個系統的轉化,所以到了真正溝通運用的時候,滿腹單詞卻無法讓對方聽懂,說的“都不是人話”。
我們學語言,不能只注重外在的符號,唯有把英語真正當作一種溝通的工具,才能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
而我們從前背下來的單詞、句式,不能僅僅作為一種“知識輸入”,必須能流利自如地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技能,然后正確輸出才是唯一辦法。
二、了解文化,掌握固定用語
01
理解英語正確描述的方法
從描述上來講,由于文化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在英語中一般有如下句型需要注意:
(1)復合句式
由兩個或以上的簡單句式構成,用and,but,or,so,for等銜接。
例如:Beijing is in the North and Nanjing is in the South.
復雜句式由一個從句加一個獨立句子構成。
例如:China is a country that its history is very long.
可以看出,英文和中文的表達方式有很大差別,我們中國的孩子在用英語描述的時候,往往容易帶入中文母語的表達方式,再加上單詞量等基礎知識還較少,所以描述時沒有按外國人的思維方式進行,容易讓外國人無法理解。
例如,在表達對某人遭遇事故的遺憾時,中國人的語言習慣是:I’m sorry,because you have an accident.但正確的英語表達方式應該是:I'm sorry about your accident.后者更連貫,更簡潔,也更符合英語使用者的習慣。
02
了解英語使用的文化很重要
也許很多人覺得,會說英文與了解英語背景文化沒有什么關系。其實不然。文化孕育著語言,人的一切活動蘊含強烈的文化因素,因此語言的得體與否離不開社會文化的制約。
舉個例子,受傳統文化影響,中國人講究中庸、謙虛,因此在交流時有很多委婉的方式。
例如在通過工作面試后,中國人會說,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和同事們細心學習,請大家多多指教。但這種說法在英語環(huán)境中是不妥的,面試官只會以為你還沒有做好努力工作的準備。
例如“龍“在我國是權利的象征,而在西方,dragon卻是一種可怕的形象,可用來指兇暴的人,因而外國朋友建議中國所指的龍最好不要譯成dragon, 可譯成the east dragon.
例如英語國家有一些話題忌諱:在社交公共場合直接問外國人“How much money do you make?”卻是讓人尷尬的私人話題;一句“You look sick.” 可能會變成一種侮辱,如果某人的確看起來不太健康,你可以問'Are you feeling ok';而我們學英語常用的“How old are you”其實也只能對小孩說,對大人說就非常失禮了。
英語國家使用英語,既非常直接,也有自己獨特的禁區(qū),所以了解英語文化,就相當于了解了英語使用的思維方式,更有利于準確向外國人傳達自己的意思。
03
勇敢地說,不要拘泥于不存在的擔憂
相信很多人在用英語溝通時都會有這樣的顧慮:害怕跟其他人開口說話。很多時候阻礙我們去交流的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害怕犯錯誤,害怕出洋相。
其實,外國人在學漢語的時候,也會有和我們一樣的擔憂,這是使用一門新語言時,每個學習者都會遇到的困擾。放下這些顧慮,勇敢嘗試才能找到突破口。
我們也許詞匯量和語法基礎都很好,但當真使用時則需要多多練習,和外國人的交流才能真正質的提高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
同時,和native speaker的對話中可以學到許許多多很地道的詞匯,潛移默化中讓我們的英語口語變得更地道。
這些一定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注意鍛煉。
任何語言,只懂知識不懂運用,都是不可取的。無論孩子積累多少單詞量,只要TA在說英語時生硬,干癟,詞不達意,英語就無法幫助孩子獲得更高的成就。
時刻把英語看作是交流的工具,真正當成一門語言學習,你就會發(fā)現,學英語的樂趣和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