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我只是藝術的搬運工。小二畫嘮,我們今天接著聊。
今天,是在這個甘肅這邊直播。今天上山的時候呢,這個一路泥濘啊,這個腳都插到泥里拔不出來了,路途很艱辛。這個看到這個民生多艱,真不容易。
今天,跟大家聊《三友百禽圖》,這張畫我之前講過一次,這次我們再翻過頭來,然后跟大家講一下。雖然兩次講的雖然是同一張畫,但是講的內(nèi)容是不一樣的。
這是山下的寨子,上山之后拍的照片。這個遠處的這些山,已經(jīng)都變黃了,顏色還是非常好看,非常漂亮的。這些地方的交通,不是特別便利,所以景色還是非常非常美的。
那我們那接著來的畫,《三友百禽圖》。三友是啥?松竹梅。百禽,這是一個概數(shù),是多,廣泛的意思。
我們看一下。松竹梅,它這一張大畫,他不可能都放到一起。這個松樹長在最高的上面,竹子也長在上面,然后梅花也長在上面。
如果這樣的話,那整張畫,他就布局就會有問題。所有東西都在上面,那怎么辦呢?他就只能看把竹子放到下面。
我們主要看的是這個整張畫的穿的呢,穿的是竹竿。而這個葉子的竹葉子呢,是在竹竿的下面,這樣給畫梅花和畫松樹,留下了很大的這個空間。
然后看一下這個綠色的,梅花的枝子,其實梅花是開花沒有葉子的。那它的枝干就能支起來很多的鳥,這個可以作為畫的比較重點的地方。
這塊就是把這個梅花放在中間,然后最頂上那塊兒的松樹。你不可能說,我這個松樹上,我能放很多的這種鳥,你就擱不下。
所以這個松樹,就干脆扔到最頂上去,稍微占一點點空間就夠了。這個畫的構圖,就是這樣的。
然后我們來看看這個竹子,它的勾線是什么呢?它的這種粗細的變化,差距是很大的。然后,以雙勾的形式來表現(xiàn),而且畫的時候,是一層一層的。
那這個竹子,你如何畫成一層一層的呢?大家看,在畫的時候,從頂往下畫,第一層先把葉子的形畫出來之后,就是紅色標記的這一塊。下面就是第二層,你穿的時候,不要緊貼著這個第一層的畫。
大家看一下,紫色的圈圈,就是上層和下層,相接的地方。其相交的地方,它一定不是用很重的墨色去畫的。它一定都是很虛的,不是墨色。
它是是用很虛的筆法去畫的,這樣連的就沒有很實。這樣的話,這樣一層一層的放上去,就會讓你感覺到,這個竹子,它是很厚實的,而且很有層次感的。
如果你要是把它弄成,緊貼在這個邊兒上,那這樣的話,那就把它畫成平面了。這塊兒,大家要注意一下。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葉子。像這種葉子,其實很多朋友在畫竹子葉子時候,不是特別注意這個形。竹子的葉子要非常注意形,特別是它的這些穿插之后,形成的這個一組一組的竹葉。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雷同。
其實我們看這兩個圈出來,有很多地方是雷同的。但是,畫家也看到了這個問題,他也在化解這兒。
那如何化解的呢?大家看就是在竹竿后面,又加了一些葉子。這樣其實,是把這一塊兒破掉了,讓他整個的一個布局破掉了,不然的話,讓人感覺太像了。
我看到這個畫的時候,我也會覺得,太像了。畫家在畫的時候,也不是每一張畫都畫的特別好的,但是,不好的地方,畫家自己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所以他自己就來改進,或者是修改啊,在不停的改畫。
那這個,兩個大的畫完了,它要在一個大的下邊夾一個小的,但是小的就形成了兩個紅的,加一個小的,這是右邊。那左邊的話,它就生出幾只更平的這個小葉子。
這種小葉子,其實就是像我畫松樹一樣,大部分的是往左垂的,那右邊一定要出來幾個,出來一到兩個小枝子。不然的畫,就一邊倒,那就不好了。這種畫理,其實是相通的。
我們講松樹的時候,我們講黃色的第二棵樹的時候,你看左邊的這兩個都很重,為了把它拽過來,右邊就伸出來一棵樹,讓它感覺平衡,不讓它倒了。竹子也是這個道理。
這就我們要講的,在學習繪畫里面,不僅是要學習繪畫的技法,更多的是學習繪畫的變通,和繪畫的一個道理,那這些東西,他都會直接影響到你的繪畫。
然后下邊我們看一下枝干。梅花的枝干,它要老辣一些。然后,因為它粗,所以要婆娑一些。
這些都是用短線來畫的,所以,我們在勾線的時候,你畫一些比較老練的東西,或者比較粗壯的,那種皸裂很嚴重的這些,所以可以用這種短線來處理。
處理完了之后,然后再適當?shù)脑谝恍┌歼M去的地方,再加一些重墨,這樣的就比較好。
然后我們來看一下這個鳥啊,這是一堆家雀。大家看看和我們昨天講的有什么區(qū)別啊?
這是昨天的,那今天的,和昨天的進行一個比較。今天的就寫意了一些。特別是這個鳥的系部。
我們先看一下這個鳥的這個嘴。鳥的嘴和我們昨天看到的,這個進行一個比較。昨天的分染的層次比較多,這個鳥的嘴呢,結構,或者體積感就比較強。
然后這個,他就直接勾了一下,然后用墨染了一下。然后,這個眼睛,第一張畫的眼睛,昨天的眼睛,它就很實,是用分染的方法,然后染了很多遍,很厚重。
而這個鳥,他直接用毛筆勾線,把這個鳥給勾出來。勾出來之后,然后就點了這個眼睛。
然后剩下的那些絨毛,脖子上的那些絨毛啊,用毛筆進行手絲了一下,而不是像我們分染完了之后,再手絲。這塊,就是在鳥頭上的這個區(qū)別。
然后,就是在鳥的這個羽毛上,很多的就是直接畫了。但是這樣看呢,鳥背上和鳥羽上,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處理,用那種寫意的手法。
然后,放大看一下,這是往小寫意過渡的一個方法,就是用筆點上去,畫上去,其他的都沒有用。
所以,和我們昨天看到的,還是有一些區(qū)別的。這個就相當于,是從工筆往寫意轉的一個過程。
所以,這些繪畫同一種內(nèi)容題材的東西,我們只有通過不同時期,然后不同畫家,然后不同認知,來做一個比較性的講解。這樣,大家能才能學的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