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俚語是當(dāng)下上海方言中最有活力的部分,與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在不知不覺中每天幾乎都要用到它們。說起上海話,除了吳儂軟語,還有一些頗具地方特色的俚語詞匯很是吸引人。
這些俚語詞匯很多都是中文和英語的混合結(jié)構(gòu),也叫洋涇浜英語。洋涇浜是黃浦江的支流之一,東起今延安東路外灘,西至延安東路西藏中路,全長約1600米,以前是上海一條很不起眼的小河浜,河兩岸也是一片農(nóng)田,寂靜荒涼。
老上海照片
1843年,上海開埠后,西方列強的軍艦、商船開始駛?cè)肷虾!F渲凶钕鹊絹淼挠藨{著武力威脅,逼迫上海地方官府劃定洋涇浜以北約800多畝土地租給英國人建造貨倉、住所,從此英國人就站穩(wěn)了腳跟。
30年代洋涇浜被填埋后建成的愛多亞路
英國人得到一大片土地和基地后,法國人開始眼饞了。法國人用同樣的辦法在洋涇浜以南得到了900多畝的土地。之后這兩片土地上就誕生了英租界和法租界。而原來寂靜普通的洋涇浜成了租界界河,名聲大振。河岸兩邊各式建筑、商場、住宅區(qū)、馬路等紛紛拔地而起,各式商販穿梭于此,儼然成為上海最繁華的地段。
洋涇浜舊照
在這些商販中就包括了很多來自上海周邊乃至全國各地的人,他們由于要頻繁與外國人打交道,就學(xué)起了英語。但是早起的這些商販很多都是沒有文化的人,學(xué)起英語來很吃力。結(jié)果有人就看中了商機,出版了一本叫《洋涇浜英語手冊》的英語學(xué)習(xí)工具書。這是一種以漢語讀音注音的英文速成手冊,所以洋涇浜又特指用中文音譯的英文,它沒有語法,沒有書面形式,東拼西湊,但對當(dāng)時的人們速成英語起了很大作用。
洋涇浜舊照
洋涇浜英語在上海近代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并在近代的對外貿(mào)易、外交、文化接觸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影響極為深遠。下面我們就說一下一些代表性的洋涇浜英語俚語的來源和含義吧。就先從癟三、赤佬、戇大等開始吧。
“癟三”,上海俚語里最有名的罵人詞,出自“begsir”,本意為 乞討、乞丐,民國時期上海上流社會蔑稱用英語乞丐為'癟三',后來擴充到社會閑散人員、下等行業(yè)者、城市游民等都稱為'癟三'。魯迅先生在他的作品里就已經(jīng)用到了這個詞了,如《且介亭雜文集·說面子》等。
“赤佬”,出自英語“cheat”,原意是欺騙、行騙、騙子的意思。當(dāng)時人們把“cheat”和中文“佬”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赤佬”一詞,通常用來罵人,指是'窮人'、'窮鬼'的意思,“赤佬”還衍生出了“小赤佬”一詞,意思和'小鬼'相似,《三毛流浪記》里經(jīng)常聽到三毛被人罵作“小赤佬”。 這兩個詞都是貶義詞,“赤佬”在解放前的上海還是十分流行的,一些逃難流落來上海的窮苦人就被富人鄙稱為“赤佬”。
三毛流浪記劇照
“戇大”, 出自英語“gander”, 原意是公鵝。漢語中經(jīng)常用鵝來比喻某人呆頭呆腦、傻瓜、笨、糊涂等,所以英語“gander”的英譯“戇大”也就用來比喻這個意思?!皯叽蟆庇袝r也寫作“港都”。
“坍招勢”,這個也是漢語加英語音譯而組成的詞,“招勢”來自英語“juice”,本意為油水、錢財,“坍招勢”原指流氓退還敲詐來的油水,后來引申為丟面子、下不了臺。
“門檻精”,這個詞和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門檻沒有關(guān)系,而是出自英語“monkey”,猴子。猴子用來比喻某人聰明、精明,加上漢語“精”,更加突出他的精明周到、精打細算、辦事不會吃虧。
“克臘”,出自英語“colour”或'Class',“colour”愿意為顏色、色彩,'Class'愿意有等級、分等級等意思,后被引申為時髦的、衣著光鮮的、層次高、品位高等。從“克臘”又引申出“老克臘”一詞,形容上海小資人士。
上海老克臘
來源于洋涇浜英語的上海俚語還有很多,如阿木林、混槍勢、噱頭、嘎三壺、發(fā)嗲、碼子、蹩腳等等,這些詞都成為上海百姓的日常用語,同時也傳承了老上海的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