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墨寫意畫何以存在?它的產生首先就是對“形似”的反對,也即是對“寫實”的反對,因為,謝赫“六法”的第一條要求是“氣韻生動”,而不是第三條的“應物象形”。
西方在19世紀中葉在照相機發(fā)明之后,人們開始思考繪畫的本質意義。這時法國印象派開始興起,盡管印象派在追逐光色變幻上極盡能事,并力圖打破古典油畫過于表象寫實的面貌,但終究還是因為對客觀光色的追逐而缺乏主觀畫面意識的獨立而有所缺憾,這種“形神俱失”的結果不是對“形似”超越的有效辦法。到了后期印象派,被印象派主流所排斥的塞尚首先開始把以科學為主導的繪畫方式轉向以哲學觀察為主的思考方式,他重新重視了他所能理解的“形體和顏色”,這也為線條和黑白灰(類似中國“筆墨”的概念)的表現(xiàn)開辟了道路。這在西方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段時間內,引起了法國藝術界巨大的波瀾。為了“畫得不像”,畫家們開始尋找諸多的方法,其中就包括向西方以外的世界探尋新的語言,高更奔向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梵高開始關注中國和日本的版畫,畢加索開始關注非洲木雕,在塞尚的啟發(fā)下,畫家們在各自的藝術領域不斷尋找自己的語言方式,這個風氣直接影響了整個歐洲的現(xiàn)代藝術。法國文化主流因為反對了“寫實”,畫家個人的語言符號才最終得以確立,人們才能欣賞到鮮明的藝術態(tài)度和領略藝術觀念的價值,至此,畫家的修養(yǎng)和才華逐漸得以展現(xiàn)。
也就是在這一立場上,西方的藝術開始和中國的水墨寫意畫產生了對話。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新青年》雜志,并在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一文,說:“近世三大文明,皆法蘭西人所賜,世界而無法蘭西,今日之黑暗不識仍居何等?!保惇毿恪斗ㄌm西人與近世文明》《青年雜志》第一期第一號)到“新文化運動”前期,法國的文化開始深入影響中國東南沿海,以法國巴黎為主導的歐洲繪畫主流也開始關注中國的寫意畫,并希望從中國古代的畫論里面吸收系統(tǒng)的方法。
所以,盡管沒有語言交流,1956年畢加索在張仃先生的推薦下一下就看懂了齊白石的畫。齊白石沒有去過歐洲,但他憑借自己卓越的藝術天賦和對時代美術的敏銳堅持了自己“從不似中求似”的觀念,這和同時的西方現(xiàn)代美術理論基本態(tài)度是一致的,他說“太似媚俗,不似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確,如果不懂筆墨和寫意的精神,必然會陷入到“完全的寫實”和“完全的抽象”當中,筆墨因為是包含這兩極而又超越這看似矛盾的兩極,所以是“免俗”和不“欺世”的水墨寫意畫才體現(xiàn)出了現(xiàn)代中國畫的價值和魅力,說到底,筆墨是中國人免俗和完全精神品質的東西。顯然,“寫實”是中國水墨寫意畫首先要“克服”的東西,但如果連寫實性的“能品”都達不到,就更不要談筆墨的書寫性與表現(xiàn)性的“逸品”了(這是明清文人畫衰落的主要原因),況且,筆墨的表現(xiàn)直接涉及對客觀事物的認知以及人格精神的修養(yǎng)等方面,簡單地說,就是和畫家的精神性有很大的關系,所以也非“功利主義”者所容易企及。
盡管古代東方寫意畫的意境瀟灑、品格高雅,但這恐怕還不是中國畫主要的成就,西方繪畫在表現(xiàn)個性情感方面所產生的經典作品應該也是不勝枚舉,況且西方畫家生性淳樸,待藝術真誠,且開放包容,尤其越到近代畫面意味也越醇厚,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中國畫作品令西方羨慕的恐怕還是水墨寫意畫里因為書法線條的介入以及體系化理論的完善,最終完成了中國畫的主體??梢哉f,也正是因為有了書法線條的介入,中國繪畫才在反“寫實”和純“抽象”的環(huán)境中建立了自己的語言系統(tǒng),并且這個語言系統(tǒng)包含廣大,廣博幽微,又極具現(xiàn)代價值。
傅雷說20世紀最成功的水墨寫意畫家,首推齊白石和黃賓虹,這個認識是很高的。黃賓虹的成功首先就是在于他20世紀上半葉在上海美專授課,而當時,上海美專又是中國第一個在自己出版的《美術》雜志上發(fā)刊后期印象派專號的學校。1921年以后,黃賓虹從后期印象派中找到了自己的藝術觀念,這讓精通文人畫理論的他,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北宋蘇(東坡)米(芾)從“形似”的院體繪畫中“脫略”出文人寫意畫的理論主張的。顯然后期印象派的貢獻大大刺激了黃賓虹尋求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新的動力。并且,無論東西方只要走到一定高度的繪畫理論,或者說一旦放棄了“描摹物象”的歷史階段,都會首先關注“線條”的語言系統(tǒng),因為線條和色塊等主觀性的繪畫語言是擺脫物象束縛的絕好手段。塞尚、梵高、馬蒂斯、畢加索等無一例外地重新發(fā)現(xiàn)并重視了線條運用的價值,而不是明暗、光色等表象的內容。在中國,被黃賓虹成為“道咸中興”的“金石學”的發(fā)明,對更遠古文化的考據(jù)闡發(fā),以及對舊文化的反駁,也對現(xiàn)代的中國畫的發(fā)展形成了重要影響,并且其重視的“隸篆”筆法線條對中國畫的寫意性革新更是一個強心劑,這也就難怪黃賓虹會那么自信地說,發(fā)揚我們的學術精神,準備和外來文化握手!
中國畫賴以存在的基本特征是以毛筆線條表現(xiàn)為主導的“寫意畫”,它可以容納諸多的現(xiàn)代藝術觀念,并且也可以被統(tǒng)攝在以“自然”觀照為特征的人文范疇內。有了“自然質樸”的社會情感,就會少很多矯揉造作的“假大空”的,脫離人們群眾真實情感的美術樣式,這也是中華文明以淳樸務實為基礎的民族精神的特征——對“浮華制作”的厭棄以及對具有“樸實內美”精神品格的筆墨寫意的尊重。
愛好“美”的人們都會有真誠、善良的品格,如果丟掉了中國畫筆墨寫意創(chuàng)造的真精神,那么未來中國文化的損失將會更大!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博士,山東美術館學術研究部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