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詩,每個時期風格迥異。
初唐國力強盛,其時的詩以宮廷詩人詩歌的戲樂為主要取向,以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陳子昂等人儒家“詩言志”的創(chuàng)作取向。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中唐,即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過,但詩歌創(chuàng)作仍未衰歇,但是大部分詩較為苦悶,已經(jīng)開始針砭時弊,憂國憂民。比如:
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而到了晚唐,經(jīng)過中唐的喧囂,顯得有些落寂。
李商隱在這個時候登上了晚唐的詩壇
李商隱的生活是不如意的,他甚至覺得自己憋屈,常常用詩歌排解自己的苦悶。
眾所周知,他寫過10首《無題》詩,其中大都是寫的男女情愛,纏綿悱惻,其中不乏傳世經(jīng)典名句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但很多詩句含糊其辭,導致后世學者在研究其詩時,多有各種猜測。
譬如今天的這首《無題》。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愛情名篇,影響巨大深遠。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你我相見之時就是困難重重,離別更是難舍難分,況且這東風在這暮春之中更是了無生趣,百花凋謝,滿是荒涼。
這首詩一開頭便是千古絕唱,化用女子的口吻來敘述他們之間的愛情。
李商隱與宋華陽之間的愛情本就是不為世俗所容納的所以他們之間的每一次相見都是在無形的困難之中發(fā)生的,光明之中不過是點頭之交,而背后的感情卻是那么濃烈。
本詩中最富有哲理性的一句: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春蠶結(jié)繭到死才會將絲傾吐干凈,蠟燭要燃盡成灰像淚一般才會滴干。春蠶一生都在傾吐這自己的絲,最后將自己裹成一個蠶繭,蠟燭也是到了一定量的熱度積累才會低下。這是現(xiàn)實生活中很稀松平常的一件事,似乎和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故事沒有什么關系,但卻有著絲絲縷縷的聯(lián)系。
女子早晨對著鏡子裝扮,唯恐自己如云一般的頭發(fā)改變了顏色。男子在長夜之中吟誦,應該是感受到了月光的寒冷。又所謂“女為悅己者容”時間的女子大抵都是如此,害怕自己的年華逝去,害怕自己老去。一個女人肯為一個男人對鏡打扮,那她的心中絕對是有著這位男子。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夜間的痛苦,是因為愛情的追求不得實現(xiàn);次日為憔悴而愁,是為了愛情而希望長葆青春,總之,為愛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既然會面無望,于是只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李商隱將《詩經(jīng)》中的賦比興手法用到了極致。
句句似真似幻,抽象而朦朧。全詩溢滿著痛苦的氛圍,愛人無法相守,還要相互分離,作者的心中痛苦卻又懷揣著對這份感情的執(zhí)著,每一句之間似乎毫不相關卻都又貫穿著感情線路的這一主題,可謂深情第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