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別不信,還真有這樣的事情,只不過有的報道出來了,有的沒有而已?!?/p>
其實我身邊就有這樣的父女,女兒現在上初中,但和爸爸的關系一直特別好,經常摟摟抱抱,做很親昵的動作。媽媽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再也沒有回來,都是由爸爸照顧一家飲食起居。
鄰居看見了都說他們不倫不類,不應該做那么親昵的動作。而女兒到了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學了生理課后,就刻意和爸爸保持著距離,結果被爸爸時候沒良心,養(yǎng)大了她,卻和自己不親近了。
當女兒發(fā)帖到網上的時候,引來一片同情心,和對爸爸的謾罵聲:“變態(tài)人”,“繼父”,“變態(tài)”等。
毫無疑問,大家都很反感爸爸這樣的行為,認為這樣爸爸這樣的行為會傷害到孩子自尊心和安全感,影響她的人生觀。
爸爸還強詞奪理的說:“都是一家人,而且是很親的人,保持親密關系沒什么錯。你們是嫉妒吧?”
其實爸爸的做法大錯特錯,他觸碰了父女之間異性的“雷區(qū)”,甚至有越界的嫌疑,如果爸爸繼續(xù)下去,受傷的只有女兒。
在教育女兒的同時,我也要認真對待女兒的認知,了解女兒的成長,不要自以為孩子不可能怎么怎么樣,不會怎么怎么樣。她其實很小就懂事了,只是家長不細心,不知道女孩的變化。
爸爸如何和女兒保持“距離感”才對不會越界呢?
1、女孩在三歲以后就有性別認識了,爸爸要避嫌,不要給女孩洗澡,不要帶她去男性的私人場所,如男廁所,男澡堂等地方
有人說女人不用避父,其實明顯是一種錯誤的認識,首先得分情況。就比如在異性接觸,異性身體,以及私密部分和生理等方面,做爸爸的就要小心處理,能不參與的就盡量不要參與。
讓媽媽和女兒多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媽媽要教會女兒認識自己和男孩的不同,保護好自己的隱私部位,不能讓別人觸碰,尤其是男孩子。如果爸爸在這方面參與得多了,女兒容易混淆與異性的接觸,造成了隨意性,容易傷害到自己。
2、家有女兒的,爸爸在家不要不穿衣服,以及在洗澡換衣服的時候,管好門,不要讓女人撞見了
小孩子的活動是無規(guī)律的,想到哪里就跑到哪里。要是爸爸在換衣,洗澡的時候,沒關好門,很容易被孩子撞見,讓孩子看著光光的爸爸。會給孩子什么樣的印象?
她可能會到處說,見到的“不一樣的身體”。孩子小本事又不能分辨是非,那就造成了鬧笑話。另一方面也會孩子的成長和心理健康,她可能會時常想起,和自己不一樣的身體。
除了在洗澡換衣的時候,要避開女孩意外,在家里也不要不穿衣服,不然孩子也跟著你學,你怎么教育她?你都那么做,就很容易帶壞孩子,那就不僅是鬧笑話的問題了,更會造成心理上的干擾。
3、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爸爸更要保持和女兒的接觸距離,禁止有親昵行為
女孩到青春期,除了身體上有明顯的發(fā)育以外,心理上也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在看到異性關系的問題時,不再那么單純認為是朋友或是父女關系,更會引起身體雌性激素的分泌,造成幻想男性。
如果做爸爸的還和女孩有很親昵的行為,可能就會做錯事,自己會受到譴責,女兒更會受到精神上的壓力,也可能形成“戀父情結”,甚至會改變她的愛情觀,影響以后的戀愛和婚姻。可能就與父母想要孩子有美好的生活背道而馳了。
養(yǎng)男孩可以粗心點,但養(yǎng)女兒,就必須細心了,除了平常的家庭教育,書本教育,那就是要重視她對異性的認識,和異性的交往,以及對自己的保護等,做好女孩的引導,讓她正確處理異性之間的關系,和異性正常交往,不要有破格的事情,那是對她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