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父母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最長,父母應該做好榜樣,盡量保持心態(tài)平和的狀態(tài),不暴躁,與孩子好好溝通。孩子不聽話也不要大聲罵他,甚至是打他,這樣孩子就會教會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
在孩子上幼兒之前,作為父母,應該教會孩子懂禮貌,用禮貌用語跟老師和同學交流。例如:“老師好”“老師早”“xx同學你好”等等,很多爸爸媽媽已經(jīng)在無意識的情況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禮貌用語,很多公共場合要注意的事項。
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一個孩子的行為習慣不僅代表著他個人,也同時體現(xiàn)了媽媽是一個怎樣的人。一個有修養(yǎng),有內(nèi)涵的媽媽一定會教出一個懂禮貌的小孩。
所以,媽媽在平時與孩子接觸的時候,一定要提醒孩子懂禮貌,不要欺負別的伙伴,用禮貌的形態(tài)與別人交往,不恃強凌弱。
小涵在小區(qū)里面可謂是一個很調(diào)皮的孩子,她很容易跟別的孩子發(fā)生沖突,只要別人的玩具不給她玩,她就會非常地生氣,生子還會動手打人。但遇到比自己大的孩子,她知道自己打不過,不會馬上攻擊,就會尋找機會,然后把玩具搶過來。
很多小孩子經(jīng)常被她打哭,每次媽媽教育她的時候,她也很著急,很暴躁,想要反抗,但明知道自己打不過,所以,強壓怒火。每次小涵的媽媽遇到這樣的情形都會打她,但她始終改不了這個壞毛病。
后來,我建議小涵的媽媽不要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她,好好跟她溝通,問一問她,媽媽在打你的時候,你生氣嗎?你憤怒嗎?涵涵點頭,媽媽繼續(xù)說:“那你欺負別的小朋友的時候,他們的感受與你現(xiàn)在的一樣,既憤怒,又害怕,以后沒人敢和你交朋友了?!?/span>
涵涵似乎明白了,點點頭,從那以后,也沒有主動與人打架,欺負別的小朋友了。
有時候孩子并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好,或者有什么問題,當她攻擊別人的時候,或許認為那樣是在保護自己,或者從別人哪里獲取東西的方式,教育孩子別恃強凌弱,可以借助孩子的突發(fā)事件,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讓他切身體會,他更能明白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