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心險于山川二千多年前的莊子即有此語,怪不得中國人只有心思探索人,沒有心思探索自然山川了
竊(盜竊)鉤(鉤環(huán))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中國人沒有真理意識,只有效忠于皇帝的正氣意識,以及權(quán)力意識,權(quán)力可壟斷真理
原(探究)天地之美,達(dá)(弄清)萬物之理事實上,中國人只對原天地之美感興趣,對人世間之外的理沒有興趣
彷徨乎塵垢(世俗)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yè)像莊子這樣的知識分子與生產(chǎn)勞動脫離,所研究的東西也太清虛消極,其個人的成就雖偉大,但對民族卻是悲劇
獨(獨自)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傲視鄙倪)于萬物中國人于宇宙大自然只有精神交流的關(guān)系,沒有征服探索的欲望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一幅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畫圖
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莊子此語的意思是,不以長壽為樂,不以早夭為悲,不以通達(dá)為榮,不以窮困為恥隨遇而安,知天樂命,使國人喪失了進取心
傍(依傍)日月,挾(懷藏)宇宙,游乎塵垢(世俗)之外歸隱江湖思想使得中國人往往缺乏我有入世的膽量,下界的苦樂我要一概擔(dān)當(dāng)?shù)挠職?/p>
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產(chǎn)生不了探索大自然的觀念,產(chǎn)生不了近代科學(xué)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舉世贊譽也不感到得意,舉世非議也不感到沮喪)中國人都給平均化標(biāo)準(zhǔn)化中庸化了,很少有像莊子這樣的獨立特行的人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業(yè),圣人不希求名聲)中國人的名利思想極重,所以,有人站出來反對名利
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鷦鷯鳥在深林中筑巢,不過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擁有整個森林?鼴鼠在河邊飲水,不過以喝飽肚子為限,何必要占有整個河流?)知足,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也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反映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遙遠(yuǎn)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肌膚如冰雪潔白,風(fēng)姿綽約如處女,不食人間五谷,餐風(fēng)飲露騰云駕霧,驅(qū)馳日月,而奔馳暢游于宇宙之外)中國社會太黑暗,所以,有同流合污之俗人,也有冰清玉潔之隱士,唯獨沒有敢于入世挑戰(zhàn)社會進行抗?fàn)幍挠率?/p>
形(肉體)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避世以至于槁木死灰,如佛教成佛之涅槃,這大概是東方人的悲觀主義吧?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世人終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見有所作用,疲憊不堪而不知自己的歸宿,太悲哀了)莊子反對為名利而操勞奔波,可是老百姓為了糊口不疲于奔命行嗎?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無是非的區(qū)別,此也無是非的區(qū)別):中國人沒有多少是非觀念真理意識,諸子百家都是教導(dǎo)人們混淆是非,不辨善惡,或以惡為善(如儒家以束縛人之惡德為善德,法家以暴力詭計為善行)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天地只有一種元素,萬物紛紛也只是一類)針對名家白馬非馬的爭論,莊子齊萬物,認(rèn)為萬物一馬在這種渾沌主義相對主義思想的指導(dǎo)下,中國當(dāng)然不可能產(chǎn)生柏拉圖之靈肉二元主義亞里斯多德之植物分類物理探索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nèi),圣人論而不議(對人間之外的事,圣人暫且懸置它而不探討;對人間之內(nèi)的事,圣人陳述它但不主觀地評判)對于六合之外世俗之外形而上的東西,中國人沒有探索的欲望,所以,科技離不開眼前的實用,哲學(xué)只有世俗主義的思想
昔者莊周夢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過去,我莊周夢見了蝴蝶,栩栩然飛行的蝴蝶但醒來之后,我搞不清是我莊周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我莊周)中國哲學(xué)家的思想也模糊如夢,飄飄渺渺,混混頓頓,沒有嚴(yán)密的思維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我們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以有限對付無限,必然陷入困境)莊子也主張不學(xué),以保真養(yǎng)神,對付知識的無涯大概對于中國人所探討的人際而言,知識也沒什么用處,惟有經(jīng)驗足矣西方人重點探討的是自然界,這時才能體現(xiàn)出知識的用處,所以,西方名言稱:知識就是力量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壞事不要觸犯刑律沿規(guī)律竅門而生存這樣,可以永保身體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養(yǎng)親人,可以享盡天年)莊子既反對使用謀略,同時他又是大謀略家,也可以說是市儈,精于謀生處世也許,他的沿竅門生存的思想是現(xiàn)實逼出來的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東西的用處),而莫知無用之用(無用東西的用處)也莊子發(fā)現(xiàn)了無用之用,就是遠(yuǎn)離官場名利,崇高自我,同時也放棄社會責(zé)任,任由暴政橫行
死生存亡,窮達(dá)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事之變,命之行也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有強烈的信命思想,因此,以阿Q精神,認(rèn)同統(tǒng)治者的專制腐敗與自己的貧困受虐
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經(jīng)常因循)自然以天為師,因循自然,保身長命,這是典型的中國思想莊子也墮入世俗之中
古之真人,其寢(睡覺)不夢,其覺(醒來)無憂,其食不甘(吃飯不耽于滋味),其息(呼吸)深深莊子要求忘掉自我(無己),忘掉不幸,縮進烏龜殼里
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慶幸活著),不知惡死(不憂患要死)亂世生命無保,只好以阿Q精神不計較生死了
不以心捐道(不以主觀改變客觀),不以人助天(不以人為妨礙自然),是之謂真人與天為徒,不改變自然,可成真人,卻不能成改造大自然之偉人
圣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戰(zhàn)而贏得人心,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這是中國用兵的最高境界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魚兒與其以唾沫相互濕潤,艱難活命,不如相互忘卻,遨游于江湖自然之中;與其贊譽堯舜明君指摘桀紂暴君,不如忘卻是非,回歸自然之道)忘卻是非,等同賢惡,于境界修養(yǎng)大可裨益,但于社會進步十分有害
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地載著我的形體,使我生活勞苦,使我老年逸樂,最終以死使我得以休息)莊子于此有一種深厚的憂愁意識,這是中國人不多見的
生為附贅懸疣,死為決疣潰癰(生為累贅,死為解脫)在中國生存太痛苦了
魚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術(shù)(魚而忘情于江湖,人忘情于自由之道)中國人只能忘卻世俗痛苦,進入假想的自由,而不能爭取和贏得現(xiàn)實的自由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謂坐忘(不奔走操勞,去掉聰明才智,忘掉肉體,摒棄知識,達(dá)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叫做坐忘)一個忘字,是中國人處理人生危難的絕招
乘夫莽眇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游無何有之鄉(xiāng),以處壙垠之野(乘騎渺茫之鳥,出于宇宙深處,遨游于虛無之境,倘佯于無限之野)這是想象中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不同于現(xiàn)代西方的自由主義社會的自由,政治的自由,現(xiàn)實的自由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境界最高的人,其心如鏡子,照物而無情,不將就,不奉迎,不掩藏感情,所以他能輕視外物,用心不傷)在精神上超脫,不冤屈自己,高蹈外物,這是中國人最容易做到的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當(dāng)今的仁人志士,舉目遠(yuǎn)望而生憂患之心)莊子有對社會的深沉的憂患,可惜,他憂患的結(jié)果不是抗?fàn)?,而是逃?/p>
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指放縱欲望)而饕(貪婪于)富貴亂世而饕富貴,這種只顧眼前享受,不顧將來死活的短期行為在中國人中是最普遍的
天下莫不以物(外物)易(改變)其性(本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為蠅頭小利而獻身),士(知識者)則以身殉(犧牲于)名,丈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shù)子者,事業(yè)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傷害本性),以身為殉(以人身殉物),一也莊周慧眼,透徹小人圣人,主張保全人的本性,可現(xiàn)實中汲汲于名利的俗子如過江之鯽中國人反異化也過早了,物質(zhì)文明尚不發(fā)達(dá),就反物質(zhì)文明,只能導(dǎo)致貧窮落后
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與禽獸共同生存,與萬物共同生長不分君子小人,大家都無知;真實人性得以守住,大家都無欲,這叫做返璞歸真返璞歸真,那么人民得以存養(yǎng)天性)返璞歸真,應(yīng)當(dāng)是人格上心理上的,不應(yīng)當(dāng)是置身于蠻荒
絕圣棄智,大盜乃止;摘珠毀玉,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剖斗折衡,而民不爭(拋棄仁圣知識,才不會出現(xiàn)竊國大盜;毀掉珍珠寶玉,才不會發(fā)生小偷小摸的事;燒掉契約,砸爛玉璽,人民自然樸素?zé)o欲;打破容器,折斷秤桿,人民自然不爭)反知識,反文明,反競爭,這是中國文化的濫觴
多男子(男孩)則多懼(擔(dān)心),富則多事,壽(長壽)則多辱莊子倒是想得開,他從反面看待人們的世俗行為,阿Q乎?莊子是阿Q的精神導(dǎo)師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掉自己)忘己之人,是之謂之入于天(天人合一)中國人忘己無己忘我,西方人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人格自我
至治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biāo)枝,民如野鹿(治世的最高境界是,不崇尚賢才,不重用能人君上如樹枝無心于上,百姓如野鹿無拘無束)蒙昧?xí)r代是莊子的理想社會,他為什么不致力于構(gòu)筑新的自由社會?中國人缺少創(chuàng)造性嗎?
知天樂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zé)(知道樂天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不受萬物牽累,不受鬼神干擾)中國人是樂觀主義者非神決定論者(不是無神論者)有人說,沒有悲劇意識的民族是淺薄的
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書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可是莊子否定書籍的作用,認(rèn)為它不能記載無言傳心直覺悟性的真理莊周可謂有得有失
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單純),民有其親(親人)死不哭放達(dá)樂觀,所以,藐視死亡不同于西方人營造死后世界天堂與地獄,中國人對待死是純世俗的,只不過圣人能超越恐懼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休息)不思慮,不預(yù)謀中國知識分子的清閑淡泊總是與勞動人民的現(xiàn)實格格不入
故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藏身)而弗(不)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閉口不言)也,非藏其知而不發(fā)(去智不用)也中國的思想是留戀世俗,在世俗中隱逸,印度的思想是徹底超越世俗,遁入宗教
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不因為官高位尊而趾高氣揚,不因為窮困潦倒而趨時混俗)如此高潔之士,只能欽佩,不能學(xué)習(xí)
白刃交于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知道)窮之有命,知通(亨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蘇軾區(qū)分匹夫之勇與大勇,莊周區(qū)分烈士之勇與圣人之勇中國要末培養(yǎng)出凡夫,要末培養(yǎng)出圣人高不可攀的人,幾百年才一個如明朝的劉基,清朝的曾國藩才是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濠水小橋)之上,莊子曰:鰷魚出入從容,魚之樂也惠子曰:子(您)非(不是)魚,安知(怎么知道)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是直覺(神遇)主義者,惠子是名家的邏輯主義者,他們的思維方式當(dāng)然不一樣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直木首先被人盜伐,甘井首先被人采竭)莊周把災(zāi)難都?xì)w咎于主觀的原因自身的原因
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與野獸共處,而不驚動獸群;與飛鳥共棲,而不驚動鳥群)諱跡韜光,深謀大略,不惹人注目,這是典型的中國智慧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白馬跳過縫隙),忽然(一晃而過)而已西方人相信天堂,印度人相信循環(huán)再生,中國人只相信現(xiàn)世,所以,我們經(jīng)常感嘆生命短暫
古之人,外化而內(nèi)不化(外表順從世俗,內(nèi)心獨立不羈)莊周是中國極少的有個性的人,但他的個性不敢聲張
不知而后知之,其問之也,不可以有涯,而不可以無涯(不知然后求知,學(xué)無止境,但又有止境)莊周主張對知識學(xué)問要適可而止,重在境界的提高中國思想就是不求知識,唯求境界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危害身體,捐棄生命)以殉物(犧牲于外物),豈不悲哉莊周主張物物而不物于物(駕馭外物而不被外物駕馭),其思想超越了時代西方只在近代才有類似的思想
圣人法天貴真(以自然為法則,重視本真天性),不拘于俗(不拘滯于世俗)在古代,通過科舉,即使勞動人民的子弟一旦中舉,進入官場,就脫離勞動人民的生活這些人于是一心想成為圣人,返樸貴真,超凡脫俗,再也不愿參加被認(rèn)為是卑賤的勞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