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是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名士在蘭亭宴飲之后醉酒寫得。聚會中,大家依次列坐溪邊,曲水流觴。一個書僮將盛滿酒的羽觴放入溪水中隨水而動,羽觴在彎彎曲曲的小溪中緩慢前行停在誰的位置,此人就得賦詩一首,倘若是作不出來,可就要罰酒三觥。美酒美景,良師益友,在場的人無不詩興大發(fā)。王羲之也喝得盡興,內(nèi)心十分舒暢。有人提議不如將當(dāng)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詩,匯編成集,取名為《蘭亭宴集》,讓王羲之為此作序。
(文徵明《蘭亭修褉圖卷》 )
王羲之端著酒一飲而盡,然后提筆而立,雖然腳步有些踉蹌,但多年的功底立刻讓他輕拈鼠須筆,在鋪開的蠶繭紙上,用他最擅長的中鋒行楷,洋洋灑灑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一揮而就: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全文記述了蘭亭周圍的山水之美,聚會的歡樂之情和感嘆人生苦短。整篇字收斂而不失靈動,跳躍而不失規(guī)范,挺拔而不失柔美,輕快而不染俗塵。揮灑自如,渾然天成,據(jù)說王羲之酒醒后又重寫了好多遍,但終究都不如原作。
后來書法家米芾譽(yù)《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然而就是這樣一幅天人合一的作品,如今的我們卻沒能見到它的真跡。有傳唐太宗非常喜歡《蘭亭序》,最終作為殉葬品埋在了昭陵中?!短m亭序》到底在哪,至今仍是一個謎。
我們現(xiàn)在能見到的《蘭亭序》唐代臨摹墨跡本有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本和馮承素的摹本,其中以馮素摹本最為有名,對后世的影響也最大?!榜T承素摹本”因為是勾摹,所以一般認(rèn)為它比較接近真跡,較能保持本來的筆墨情趣和神態(tài)風(fēng)貌,因為這摹本的卷首有“神龍”二字,所以又稱馮承素摹本為“神龍本”或“神龍?zhí)m亭”,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