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曾季貍《艇齋詩話》,看到一個有趣的故事:
東萊《濟(jì)陰寄故人》〔柳絮飛時與君別〕有兩本者:東萊少時作,后失其本,在 臨川,因與學(xué)徒舉此詩,亡之,遂用前四句及結(jié)尾兩句補(bǔ)成一篇;已而得舊詩,遂兩 存之。〔落花寂寂長安路〕者是舊詩,〔千書百書要相就〕者是追作。
這個東萊先生(呂本中)年輕時作了一首《濟(jì)陰寄故人》,可是后來原作遺失了,自己只記得前四句和后兩句,于是當(dāng)作填空題,自己又新補(bǔ)上了幾句。
后來原作又找到了,于是這首詩出現(xiàn)了兩個版本。
下面這首是后來的新版本:
柳絮飛時與君別,南樓把酒看明月。
月似當(dāng)年離別時,柳絮如君何處飛。
千書百書要相就,思君不見令人瘦。
念君情意只如初,顧我形骸已非舊。
朝來有信渡黃河,雁足系書多網(wǎng)羅。
城南城北芳草多,月明如此奈愁何。
可以看出,這是一首換韻的齊言的七言古體詩。從這首詩可以看出古體詩換韻的規(guī)律。
前兩句一個韻,押入聲:
柳絮飛時與君【別】,南樓把酒看明【月】。
兩句一組韻的時候,兩句詩都要押韻。所以三、四句換韻時,兩句也都押韻,這回?fù)Q了平聲:
月似當(dāng)年離別【時】,柳絮如君何處【飛】。
第三組是四句,轉(zhuǎn)為押仄韻。需要注意,仄韻分上去入,入聲獨(dú)押,上、去一般是不混押的。這一組是押去聲韻:
千書百書要相【就】,思君不見令人【瘦】。
念君情意只如初,顧我形骸已非【舊】。
另外,四句一組,在第三句一般是白腳,白腳與仄韻平仄相反,所以是平聲結(jié)尾:初。
后面的一組,又是四句一組,但是這一組句句押韻,沒有白腳:
朝來有信渡黃【河】,雁足系書多網(wǎng)【羅】。
城南城北芳草【多】,月明如此奈愁【何】。
下面,我們看看呂本中年輕時所做的舊版本。
舊版本的詩,不是齊言詩,第11、12句是五言詩句,所以,這是一首雜言的古體詩:
柳絮飛時與君別,南樓把酒看新月。
月似當(dāng)年離別時,柳絮隨君何處飛。
落花寂寂長安路,陌上十人九人去。
準(zhǔn)擬歸鴻寄得書,回頭已失秦州樹。
丈夫薄情多可念,爾獨(dú)何心守貧賤。
勸君以金屈卮,贈君以長短歌。
城南城北春草多,明月如此奈愁何。
前四句一樣,從第五句開始不同。
5、6、7、8這四句是一組韻,押去聲韻,白腳平聲:
落花寂寂長安【路】,陌上十人九人【去】。
準(zhǔn)擬歸鴻寄得書,回頭已失秦州【樹】。
9、10兩句是一組韻,當(dāng)然兩句都押韻,這次轉(zhuǎn)韻并沒有變化平仄,還是押去聲韻:
丈夫薄情多可【念】,爾獨(dú)何心守貧【賤】。
后面四句一組,轉(zhuǎn)為平聲韻,但是有幾個不同。首先,前兩句改為了五言句,后兩句依然是七言句。從押韻上來看,第一句不押韻,后面三句都押韻,這是比較特別的現(xiàn)象:
勸君以金屈卮,贈君以長短【歌】。
城南城北春草【多】,明月如此奈愁【何】。
古詩中,上、去通押的情況很少,例如呂本中隔了幾十年作同一首詩,也沒有上去通押。
但是填詞的時候,上去通押即為常見。例如呂本中的這首詞,《蝶戀花 春詞》:
巧語嬌鶯春未暮。
楊柳風(fēng)流,恰過池塘雨。【上聲】
芳草滿庭花滿樹。
無情胡蝶飛來去。
睡起小奩香一縷。【上聲】玉篆回紋,等個人分付。
桃葉不言人不語。【上聲】
眉尖一點(diǎn)君知否?!痉骄厍?,音甫,上聲】
呂本中(1084年-1145年)的這兩首詩中,新的版本有的古籍記載作者是張載,舊的版本沒有爭議,作者都是呂本中。
古體詩可以換韻,兩句一換韻,兩句都押韻。四句一換韻,一般1、2、4句押韻,第3句是白腳。雙數(shù)句必須押韻。
不過,也有三句一組的古詩(如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就另當(dāng)別論了。
@老街味道
這首奇怪的同聲句古詩,告訴我們,洞在唐朝讀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