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有尚字伯強,契丹族人,遼東丹王十世孫,祖父在金朝東平為官,因安家于東平。有尚天資過人,勤奮好學,拜許衡為師,并成為高足弟子。他對性理之學頗有研究,尤其把“誠”作為治學為人的根本。其言行莫不遵循規(guī)矩,無論是認識他或不認識他的人,都從內心稱贊他是有道君子。
至元八年(1271),許衡辭中書左丞,被任命為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Www.slkj.ORg,教育蒙古貴族子弟。他奏請聘其弟子十二人為齋長以輔導子弟們的學習,有尚為其中之一。十年,衡辭職回鄉(xiāng),朝廷任有尚等為助教,繼續(xù)領導國子監(jiān)的教學。在國子監(jiān)工作了很長時間后,拜有尚為監(jiān)察御史,有尚未去就任。又任命他為秘書監(jiān)丞,后又出任薊州知州。他在薊州簡政寬刑,深得民心。
裕宗為太子,召有尚為詹事院長史。國子學自有尚走后,教學停滯,朝廷認為非有尚不能繼承許衡的事業(yè),于是任命有尚為國子司業(yè)。當時尚未建立學館,教師學生都住在民房內。有尚多次奏請建設學館。至元二十四年,朝廷才大建學舍,始立國子監(jiān),設置監(jiān)官,增收學生。有尚升為國子祭酒,從此,儒學之風大振。二十七年,有尚因雙親年高,辭職歸家奉養(yǎng)。
大德元年(1297),再次召有尚回京任國子祭酒。不久,任集賢學士兼國子祭酒。又不久,調任太常卿,后又回任集賢學士。大德八年,為葬父而還鄉(xiāng)。其后,朝廷要用老儒生,派專車到家中去接他,他再三辭謝,后起任昭文館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官階為中奉大夫。
有尚在國子學前后五年,其教育方針以義理為本,但必須做實地考察,不尚空談。教育學生要講求恭敬,要端正、誠實。對于那些只講求文章詞句華美,修修補補,故意雕刻者,認為有害于圣人之大道,一律排斥。所以學生都知道端正學習態(tài)度,尊崇儒學,身體力行,都成為德才兼?zhèn)渲俊_@些也大體上是遵行許衡教育方針。有尚身為學者師表數(shù)十年,受到海內人士所推崇,如同過去推崇許衡一樣。
有尚因年老,請求歸家,朝廷賜紙幣七千緡。終年八十六歲,賜謚“文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