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數(shù)次北伐,遇到的最大對手就是司馬懿。司馬懿采取堅守不出的戰(zhàn)略,拖死了諸葛亮。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司馬懿為何終生都不敢發(fā)兵伐蜀。
諸葛亮病逝于234年,司馬懿死于251年,司馬懿比諸葛亮多活了17年。在這17年的時間里,司馬懿從未發(fā)兵攻打過蜀國。不是司馬懿不敢,而是司馬懿顧不上伐蜀,他在曹魏有很多事要做。
其實在諸葛亮病逝后,司馬懿就曾建議魏明帝曹叡,趁著蜀國哀傷時期發(fā)兵伐蜀,但被曹叡拒絕了。曹叡擔心伐蜀,會讓司馬懿的權利過重過大,自己難以控制司馬懿。并且,那時孫權正在騷擾合肥,曹叡不想陷入兩線作戰(zhàn)的不利局面。
后來,司馬懿被升為太尉,公元237年,曹魏北方受到公孫淵的威脅。魏明帝曹叡派司馬懿領軍趕赴遼東征討公孫淵,歷經(jīng)半年戰(zhàn)事,公孫淵被滅,曹魏北方恢復穩(wěn)定。司馬懿率軍返回,曹叡又命他去討伐蜀國。
司馬懿領命,改道攻打蜀國,走到半路,司馬懿收到了魏明帝曹叡病重的消息,火速趕回洛陽?;氐铰尻柡?,司馬懿就成了托孤大臣。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司馬懿和曹爽成為托孤大臣。成為托孤大臣后,司馬懿的日子并不好過,曹爽處處針對司馬懿,一直想找機會除掉司馬懿。
成為托孤大臣的十年里,司馬懿根本沒機會伐蜀,他都在忙于保住自己的性命和權力。司馬懿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和曹爽的較量上,曹爽壓得司馬懿快喘不上氣。公元249年,司馬懿終于抓住機會出手,趁著曹爽去掃墓發(fā)動高平陵政變,滅了曹爽一族。司馬懿終于扳倒了壓在自己權力路上的最后一座大山,完全掌握了曹魏大權,那時候的司馬懿已經(jīng)71歲。
扳倒了曹爽,太尉王陵又站了出來。王陵比71歲的司馬懿還要大7歲,因不滿司馬懿專權而發(fā)動叛亂。公元251年,司馬懿調兵平叛,用了半年時間滅了王陵。勝利之后的兩個月,司馬懿就去世了。
所以,諸葛亮去世后,司馬懿不是不想伐蜀,而是曹魏多事,司馬懿沒時間伐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