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原本是戰(zhàn)國時期流行于江南的文體,由于西漢淮南王劉向對楚辭的大部分作品進行了編輯,于是《楚辭》也成了楚辭編輯整理之后的書名。
在中華古文明史上,《楚辭》是先秦時期繼《詩經》之后出現的最重要的詩歌和文學作品,也是一種更加優(yōu)美的文學體裁。《楚辭》以其自由、瀟灑、雄渾的風格,開創(chuàng)了戰(zhàn)國時期文學藝術的新篇章。此后,歷代詩人都曾經深受《楚辭》的影響。由于《楚辭》最重要的作者是屈原,因此,被后人譽為“詩仙”的李白曾經滿懷景仰之情地在他那首《江上吟》中寫下了:“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钡馁濏炛Z
《楚辭》從內容上打破了《詩經》原來的題材。盡管《楚辭》同《詩經》一樣有對祖先的褒揚、有對祖國前途的擔憂,有對大好河山的贊頌、有對黎民百姓的關愛。更重要的是,《楚辭》作為中國古代的詩歌第一次提出了對世界本原的猜測和對宇宙的思考。
很多中外學者因為不了解先秦時期自然科學的豐碩成果,或者不理解這些成果的重要意義,曾斷言“中國古代沒有自然科學”,這種觀念是十分錯誤的。甚至李約瑟認為中華古文明“在公元3世紀到公元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蓖瑯右泊嬖谝欢ǖ膯栴}。據歷史文獻表明,中華古文明與同時期的古希臘文明一樣,在科學思想上也有著重要貢獻。華夏大地上的學者們同樣也關注過、探索過許多有趣的自然科學問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者們對世界本原的猜測探討、對天文現象的觀測記錄、對河流山川的詳細察考和探索完全可以與同時期的古希臘學者相媲美?!冻o》中的《天問》就是在這個時期寫成的。由于戰(zhàn)國時期正處于中華古文明發(fā)展的高峰期,因此,屈原在《天問》中提出的170多個問題,多都涉及到了自然科學。從宇宙天地的形成到日月星辰的運轉,從大江大河的奔騰咆哮到春夏秋冬的季節(jié)更替,從無涯的大海到雄峻的高山……這些對自然界的探索與思考,直到今天仍然閃爍著耀眼的科學的光輝。
屈原在《天問》中首先提出了于世界本原的問題,這個問題即使在今天也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因為關于宇宙的起源問題始終是一個難解的科學之謎,以致20世紀出現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仍然只是一個假說。
《天問》原文: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譯文:
遠古開天辟地的情形,是誰人傳下來的?天地還沒有形成時候,用什么方法考察?宇宙一片混沌的時候,誰能看得透徹?那被元氣充塞著宇宙,人怎么才能識別?宇宙明明暗暗的變化,是為了什么原因?陰陽和自然相互融合,究竟誰是世界的本原?”
接下來,詩人的興趣轉向了天文學和地學。無論在古希臘、古埃及或是古代中國,在自然科學的萌芽時期,最早發(fā)展起來的主要是與農業(yè)生產密切相關的天文學和地學,屈原也不例外。在屈原提出的這些問題之中,只有很少的內容涉及到神話傳說,大部分都是對當時觀測到的天文現象和當時流行的天文學理論提出的疑問。
《天問》原文:
“圜則九重,孰度營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譯文:
天有九重,是誰把它籌劃得這樣?這是什么樣的工程呀, 最初是由誰承擔完成?維系天旋的軸放在哪?頂上的天極如何加放?支撐天空的八根大柱子在哪里?為什么在東南方向會向下塌陷?九重天空,如何安放?它們之間如何關聯?那許的彎曲和角落,誰知道它們的數目?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出自湯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幾里?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譯文:
天在哪里與地相接?十二時辰如何劃分?太陽月亮如何安置?眾多的星辰如何列陳?早上,太陽從湯谷升起,晚間,太陽止息于蒙汜;從天亮到天黑,太陽要走多少路程?月亮有什么高尚的德行,能逐漸死去又逐漸復生?月亮貪圖什么好處,把小兔子養(yǎng)在腹中?
在《天問》的后半部分,屈原還以其天才的思考,更廣泛地提出了多個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了天文、生物、山川、河流以及大禹治水、九州劃分等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
屈原的《天問》提出了天文學中太陽運行的問題。
《天問》原文:
“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譯文:
天上什么東西關上就陷入黑暗?天上什么東西打開就顯現光明?東方沒有放亮之前,太陽藏在什么地方?
屈原《天問》提出了地理學中河流、海洋的問題。
《天問》原文:
“九州安錯?川谷何洿?東流不溢,誰知其故?”
譯文:
九州的是如何劃分的?河流的水道是怎么形成的?河水東流入海不滿不溢,誰知道是什么緣故?
屈原《天問》提出了傳說中昆侖山高度的疑問。
《天問》原文:
“昆侖縣圃,其凥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里?”
譯文:
昆侖山上的懸圃,地址究竟在哪里?山上的九重增城,高度究竟有幾里?
屈原《天問》還針對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提出了疑問。
《天問》原文:
“伯禹腹鯀,夫何以變化?纂就前緒,遂成考功。何續(xù)初繼業(yè),而厥謀不同?洪泉極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應龍何畫,河海何歷?
譯文:
禹從鯀腹中出生,究竟有什么變化?繼承鯀的事業(yè),能夠得到成功。為什么子承父業(yè),而方法完全不同?洪水的源泉那么深,禹用什么方法填充?禹將土地分為九類,劃分的依據是什么?應龍怎樣幫助禹籌畫治水?河流江海有過什么變化?”
屈原在《天問》中提出這些問題,都與自然科學有著十分重要的聯系。這些問題不僅表明了屈原對自然現象和自然知識的極大興趣,同時也充分展示了先秦時期學者和詩人對自然科學的廣泛關注。
先秦諸子百家之學中的自然科學萌芽確實可以與同時期古希臘學者的科學思想相篦美。然而,陶醉在古人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探索之中,總是搖頭晃腦的說著阿Q的囈語:“我的祖宗比你的祖宗闊多了!”確實沒有任何意義!何況并非真的“闊多了!”
重要的問題在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之學是在什么的社會環(huán)境下產生的?秦漢時期,諸子百家之學又是在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衰落的?到了魏晉南北朝之際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諸子百家之學的復興?今天我們應該為新的科學思想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這才是最值得我們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