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是詩歌的國度,在古代會寫詩,那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
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文臣還是武將,男人還是女人,都愛寫詩。
平民百姓張打油就因為喜歡寫詩,成了“打油詩”的鼻祖,事跡流傳千古。
央視CCTV1頻道的《中國詩詞大會》近些年大火,勾起了很多喜歡古詩詞朋友的愛好。
中國詩詞大會在全國掀起了詩詞熱
很多人不僅滿足于背詩,也想創(chuàng)作古詩,但是古詩有其自身的寫作規(guī)范,它并不像現代詩歌那樣隨意,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知識點。
不少人以為“古詩”就是“古代人寫的詩”,這是不夠清晰的。唐代以前的詩因為沒有嚴密的格律規(guī)范,跟唐朝出現的近體詩有很大區(qū)別。
也就是說,唐代以前沒有格律規(guī)范寫的詩,稱為古體詩,也就是古詩。唐代出現的有嚴密格律規(guī)范寫的詩,叫做近體詩,又叫格律詩。
《中國詩詞大會》中出現的絕大部分詩都是近體詩,比如從小背的《絕句》、《望廬山瀑布》、《楓橋夜泊》、《登鸛雀樓》、《春望》、《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等。
而《詩經》、《楚辭》、《古詩十九首》則屬于古體詩。
這篇文章,就主要聊聊近體詩的創(chuàng)作規(guī)范。
要寫近體詩,就要懂近體詩的五個規(guī)范要求,分別是:一句數,二字數,三平仄,四對仗,五押韻。
近體詩的句數只有三種類型,即四句類,八句類,八句以上類。
四句類型的近體詩叫絕句,比如李白《望廬山瀑布》、《靜夜思》。
八句類型的近體詩叫律詩,比如杜甫《春望》、《春夜喜雨》。
八句以上的叫排律,比如李白《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這個比較難寫,不建議初學寫排律,我們的重點應該放在絕句和律詩中。
對近體詩來說,一句詩一般只有兩種,一種是五個字,比如“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覺曉”。
另外一種是七個字,比如“兩個黃鸝鳴翠柳”、“日照香爐生紫煙”。
但是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有六個字的近體詩,比如王維的《田園樂·其六》:
桃紅復含宿雨, 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 鶯啼山客猶眠。
不過六字近體詩是很少見的,有興趣可以學著寫寫,我們初學近體詩還是應以五字和七字為好。
結合前兩點,近體詩有每句五個字,共四句的,也有共八句的兩種類型;也有每句七個字,共四句的和共八句的兩種類型。
這四種形式分別叫做: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七言律詩。加上八句以上的排律,一共是五種形式。
這些大家都容易理解,是小學初中都接觸過的。
不過下面的問題就有點難度了。
相信很多人都是卡在了平仄這一關上。但是平仄是近體詩的基本要素之一,對近體詩是至關重要的。
說平仄,就要說到漢字的聲調,類似于拼音聲調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但又有所不同。
古人把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四聲中又分為平仄兩大類。
平聲就是陰平和陽平,大致相當于拼音中的一聲和二聲。剩下的上、去、入三聲都屬于仄聲,大致相當于拼音中的三聲和四聲(入聲字比較特殊,是短促的仄聲,比如像打招呼的“嘿”)。
平仄和后面的押韻問題,其實都涉及到了平水韻,古人寫詩也要查韻書,了解字的平仄和韻腳,如果有創(chuàng)作需求不妨買一本《平水韻表》,或者手機下載APP輔助學習。
一首絕句的第三句最后一個字,應該是仄聲字。律詩中第三句、五句、七句最后一個字,也都是仄聲字。剩下都是平聲結尾(仄聲韻的詩如春曉,不具有普遍性,這里不予考慮)。
另外絕句和律詩又有16種平仄寫作格式,分別是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各自的四種情況:
這16種平仄格式包含了絕句和律詩所有平仄寫作規(guī)范,網上搜索很容易就能得到。
平仄在近體詩中的應用,有兩點值得注意。
比如:
無邊/落木/蕭蕭/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盡/長江/滾滾/來
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里兩句詩中,同一句中每兩個字就要變一次平仄。并且上下句中的平仄是完全對應的,即平對仄,仄對平。這是標準的近體詩平仄格式。
以上內容還不全面,平仄的問題是很細化的,這里只是講大致內容,不至讓人于犯基本錯誤,深入了解可以參讀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一書。
對仗問題,主要是針對律詩而言,絕句沒有硬性規(guī)定必須對仗。
我們都知道律詩有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部分組成,分別是律詩中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句。
這其中首聯和尾聯也沒有硬性規(guī)定必須對仗,而頷聯和頸聯則必須要求對仗。因此對仗問題就是指的律詩中的頷聯和頸聯而言。
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就是“對仗”一詞的由來。
對仗,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虛詞對虛詞。
比如杜甫《春望》中: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烽火”對仗“家書”,名詞對名詞;“連”對仗“抵”;動詞對動詞;“三”對仗“萬”,數量詞對數量詞,“月”對仗“金”,名詞對名詞。
律詩中的對仗很工整,后來的對聯就脫胎于律詩,所以我們也可以從對聯中學習對仗問題。
比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青山”對“白鐵”名詞對名詞,“有幸”對“無辜”動詞對動詞,“埋”對“鑄”動詞對動詞,“忠骨”對“佞臣”名詞對名詞。
關于對仗和對聯,古人已經有很多優(yōu)秀著作,比如《笠翁對韻》和《聲律啟蒙》,對寫對聯很有幫助。
押韻中國人都不陌生,比如我們常聽的流行歌曲的歌詞,一般也都是押韻的。
比如周杰倫、費玉清演唱的《千里之外》中的:
我送你離開千里之外,
你無聲黑白
沉默年代或許不該,
太遙遠的相愛
琴聲何來,生死難猜
用一生去等待
近體詩的押韻比流行歌詞要嚴格的多,它需要有規(guī)范的韻腳,具體的說就是平水韻表,也就是我們第三點已經提到的。
近體詩中的韻,大致相當于漢語拼音中的韻母。比如“來”,拼音寫為lai,l是聲母,ai是韻母,猜cai,開kai,栽zai,苔tai,這些字和來的韻母相同,就可以用來押韻。
比如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絕句或律詩中的韻,大多數都是要以平聲韻做最后一個字,如果是仄聲韻的詩就恰好相反。具體還是要參考平水韻表用韻。
平水韻就是古人根據他們的發(fā)聲習慣,用來規(guī)范漢字用韻總結出來的韻書,它和現代漢語的韻是不完全一樣的。
它把漢字分為106個韻部,分為上平聲15部,下平聲15部,上聲29部,去聲30部,入聲17部,每部有若干字,需要用韻就從里面找。
但平水韻不少字已經和現代的聲韻不同了,不如“黑”,在現代漢語讀hei一聲,屬于平聲字,但平水韻中屬入聲字,跟“赫”同音。
我們要寫詩就要熟知平水韻,可以查資料抄寫一份,有些詩詞類書中也有附帶。當然,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多背書,熟知幾種常用的韻,這樣會為寫詩提供不少方便。
現代已經有新編著的《中華新韻》,我們寫詩不完全必拘泥于古人的韻,參考當代的韻書也是可以的。
這里說的五點其實屬于近體詩的基本規(guī)范,如果展開說明一篇文章無論如何也講不完,有興趣可以讀讀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
另外還應該多讀一些詩詞鑒賞、經驗、理論的書,也就是歷代的詩話、詞話,這里只推薦一本,就是袁枚的《隨園詩話》,里面的干貨非常多。
唐人也很多感慨寫詩,詩圣杜甫曾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苦吟詩人賈島也說“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還有人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可見寫詩之不易。
總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詩詞這朵中華文學中的奇葩,它承載的許多沁人心脾的情感,是很多白話文沒辦法表達的。
它不會隨著舊時代的消失而消失,它會在在喜歡中華文化的人群中生生不息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