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醫(yī)學心悟》)
【組成】荊芥10g 桔梗10g 紫菀10g 百部10g 白前10g 陳皮6g 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主治】風邪犯肺,肺失宣降,咳嗽,咯痰不爽,或微有惡寒發(fā)熱,苔薄白,脈浮緩。
【證析】此為外感風寒,表證已去十之八九,唯余咳嗽的常用方。肺合皮毛主表。風寒束表,未能及時治療,或雖經(jīng)治療而未得法,內傳入肺,肺氣郁而不宜,肺津凝而不布,氣郁津凝,咳嗽遂生。此即《素問·玉機真臟論》所說:“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筆直,皮膚閉而為熱,弗治,病人舍于肺,名日肺痹,發(fā)咳上氣”的機理。其病理衍變是:風寒客表(病因)→內傳于肺,宣降異常(病位)→氣郁津凝(病性)→咳嗽。
【病機】外感風寒,肺失宣降。
【治法】止咳化痰,疏表宣肺法。
【方義】此種余邪未盡而肺失宣降之證,治之之法,應當著重宣肺止咳,調理功能,微加疏散之品,祛邪外出。方中桔梗、白前宣肺祛痰,紫菀、百部溫潤止咳,陳皮、甘草利氣調中,六藥全為調理肺胃功能而設。復用荊芥疏散風邪,祛邪外出,宣發(fā)肺氣,開其閉郁,合而成方,可收宣肺止咳,疏風散邪功效。此方僅用一味荊芥解表,乍看似乎無關緊要,其實全賴此藥宣發(fā)表衛(wèi),啟門逐寇,諸藥始能奏效。如果不明此理,而唯止咳是務,必用力大而收效微。故荊芥是本方畫龍點睛之藥。
此方結構亦有不足之處,一是解表力量薄弱,如果表證仍在,用此難免力不從心;二是缺乏祛痰滲濕之品,如果痰多,頗有顧此失彼之嫌。根據(jù)情況加入,才能取得較好效果。
【應用】本方治余邪未盡的外感咳嗽,有較好療效。偏寒者,加防風、蘇葉、生姜、麻黃杏仁散寒止咳;偏熱者,加桑葉、菊花、薄荷、連翹、黃芩、青黛清熱止咳;痰濕中阻的咳嗽痰多者,加半夏、茯苓、紫蘇子、白芥子祛痰止咳。
【歌括】
止嗽散中百部前,紫莞荊芥陳桔甘,
肺氣失宣呈咳嗽,宣肺止咳自然安。
編輯/明德小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