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儒家經(jīng)典,故又稱《易經(jīng)》。
據(jù)《史記》,西伯(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鬃訛橹餍蚣础兑讉鳌??!兑讉鳌酚藐庩栔f并附以儒家倫理,注解《周易》。
后世易學,形成“數(shù)術”與“義理”兩大派,其實是對《易傳》的再注解,不是《周易》本身。
道教為爭《易》的話語權,只承認不立文字的伏羲《易》,宋道教陳摶《正易心法注》認為“羲皇始畫八卦,重為六十四卦,不立文字”,否認了周文王作六十四卦,并否認了周文王《周易》的卦辭爻辭,及孔子的《易傳》:“《易》道不傳,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復晦。四章。上古卦畫明,《易道》行,后世卦畫不明,《易》道不傳。圣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辭,學者淺識,一著其辭,便謂《易》止于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卦畫微旨,只作八字說。此謂之買櫝還珠,由漢以來皆然,《易》道胡為而不晦也?”
后人稱伏羲《易》為先天八卦,文王《易》為后天八卦。
太極圖,河圖洛書,奇門遁甲,梅花易數(shù),四柱八字,五行相生相克,,都是道教的,不是《周易》。后世易學,儒當?shù)啦环郑籍斪鳌吨芤住罚@是混淆概念,誤導后人。
《周易》及注解《周易》的《易傳》,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即馬王堆帛書《周易》和《易傳》。
帛書《周易》,卦符不同,卦名多有不同,卦辭爻辭多異文,關鍵是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
帛書《易傳》僅《系辭》名同但文字不同,其它篇完全不同,為《二三子問》、《衷》、《要》、《繆和》、《昭力》。
兩個卦序不同的《周易》,兩個文字不同的注解《周易》的《易傳》,都托周文王與孔子之名,哪個為真?
帛書《周易》,顛覆了兩千年來的易學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