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逐漸走向了復興之路,各行各界都涌現(xiàn)了不少“國學熱”的現(xiàn)象。
比如《鬼谷子》、《曾國藩》,早已成為職場管理學的研究對象;而《道德經(jīng)》、《王陽明心學》也被心理學奉為圭臬,即便是一向被認為失去生長環(huán)境的傳統(tǒng)詩詞,也涌現(xiàn)了大批的愛好者和創(chuàng)作者。
從《中華好詩詞》、《中國詩詞大會》節(jié)目的熱播,以及葉嘉瑩詩詞著作的熱銷,可見我國仍然有著一大批詩詞文化的愛好者。
由各種民間的官方的詩詞協(xié)會的不斷發(fā)展,也足見,從上古時期誕生的傳統(tǒng)詩歌,經(jīng)歷唐風宋雨一直到如今都在被繼承著發(fā)揚著。
得益于網(wǎng)絡媒體的發(fā)展,當代天南海北的詩詞愛好者,能夠以社交軟件、論壇等為平臺,交流著對詩詞的看法,互相品評各自創(chuàng)作的詩詞,這無疑促進了當代詩詞的發(fā)展。
而各種詩詞比賽,也發(fā)掘了許多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比如肖美剛的《驚蟄》:
響雷聞落冷窗多,礙我春眠枕夜過。
夢里蝶胎催裂變,世間蛇足要騰挪。
始從山雨芽尖筍,漸自云根蔓細蘿。
總覺江南風氣好,領先花鳥上青柯。
這首詩是第一屆“榮昶杯”詩詞大賽的一等獎作品,獎金是10萬元。
詩不可譯,譯之則為譯者之詩,詩詞之所以美,很大部分原因是聲韻以及凝練的詩家語,如果翻譯出來,那便失去了味道。肖美剛這首詩其實并不難解,并無僻字僻典,所以就不逐句翻譯了。
很明顯,這首七律寫的是驚蟄節(jié)氣。
驚蟄到,春雷乍響,此時陽氣上升、溫度回暖、雨水增多,萬物復蘇,大地一片生機盎然。蟲兒破繭成蝶,沉睡了一冬的動物也睜開了惺忪的雙眼,迎接新的一年。草木筍藤也在春風下發(fā)芽抽綠,正是農(nóng)耕的好時節(jié)。
最后,詩人說到江南之春,比其他地方的春景更早一步,但只描寫了花鳥上青柯的景象,沒有詳細去描寫,余韻無窮。讀罷這首詩,便似乎能感到春天破繭、抽芽那種細微的聲音被放大,有種喧鬧的氣息,更有很強的畫面感。
在讀到春天景象的生機、新,這首詩的背后,又似乎在寫社會氣象的生機和新,多重含義,令詩作更耐讀。
而且這首七律對仗工整,聲韻非常和諧,即便是用了古韻,可用今天的普通話讀來依舊朗朗上口。這也是“榮昶杯”對參賽作品的一個要求:既要符合古韻,又要符合今聲。
這種理念,既保留了傳統(tǒng)詩歌的聲韻精髓,又順應了當今時代的語言習慣,只是創(chuàng)作起來,比古人更難。
現(xiàn)代的人,往往厚古薄今,總認為古人的詩才是好詩,現(xiàn)在寫的詩詞,都不值一提。其實這種認知是錯誤的,無論是知識的廣度,還是深度,今人都具備更有利的條件,沒有看具體今人的詩作,就發(fā)出這種言論,無疑是一種偏見。
許多人還持有一個觀點,認為詩詞在唐宋就已經(jīng)被寫盡了。如果身處元明清說這種話,或許還有幾分道理。因為唐宋元明清盡管改朝換代,但生活的環(huán)境變化并不大。
而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所以很多題材都被唐宋被寫了,后世很難寫出新意。故而才誕生元曲、明清小說,詩詞方面,元明清只能在技巧上不斷發(fā)展。
但如今不同了,這是一個思想昌明、科技發(fā)達的社會,神舟奔月、高鐵追風,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環(huán)境,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都和封建時期有著天差地別。對于事物的認知,今人也是更勝古人,很多事情,是古人無法想到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
時差,是古代大部分人難以認知到的,更別提以此立意寫詩詞了。但對于今人來說,卻是婦孺皆知的一個知識點,當代詩人彭莫有一句詩:“想得費城時正午,可憐月也不同看?!?/strong>
這句詩是懷人,望月思懷,在唐宋已經(jīng)被寫爛了,傷感的、凄清的、開闊的、豁達的。對于明清來說,實在寫不出新意,但彭莫以時差立意,他在晚上望著月亮,思念朋友,而身在費城的朋友正處于中午,可憐兩個人,連月都不能同看,做不到“千里共嬋娟”。
所以說,我們的生活是古人很難想象出的,他們更無法寫盡世間的詩歌,正如錢鐘書所說:“詩歌的世界是無邊無際的?!敝灰獣r代在發(fā)展,詩歌的世界就會不斷被擴大。
因為詩本就是歌詠時事,我們的生活,就是詩歌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很多人覺得現(xiàn)代沒有好詩詞,而鐘情于古代,是因為,大部分不是喜歡詩詞的歌詠時事情志的內(nèi)核,是喜歡詩詞那種古風古韻的外在,這種想法完全本末倒置。
要想寫出符合當代氣象的詩詞,就應該多關注生活,多留心社會百態(tài),然后多看當代優(yōu)秀詩人寫的詩詞作品。而不是沉浸在蘭舟、瘦馬、古道、蓑衣等虛假的生活中。
而說到當代優(yōu)秀詩人,“榮昶杯”的評委,同時也是新國風詩社的社長趙缺,作品就非常好,他的個人詩集《無咎詩三百》,是他從數(shù)千首作品中選錄出來的精品,這也是我的枕邊書。
趙缺先生雖然沒有高學歷,但從小喜歡閱讀古典書籍,而且往往能夠舉一反三,得出自己的思考。同時,他前半生一直奔波在社會底層,擺過攤,做過推銷員,他以自身角度,觀照社會的發(fā)展變遷,更為深刻感人,想必大家都能從他的詩中,讀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讀到時代的氣息。
詩集附錄了他總結(jié)出的詩詞創(chuàng)作心得《彼岸詩話》,相信真正喜歡詩詞的朋友,能學到不少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