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詩歌以樂府記錄為主,整體來說,五言、七言、雜言在秦末楚邦的興起后,進入一個漫長和繁雜的時代。
這個時期政治上以經學為主導,西漢獨尊董仲舒的漢儒學,東漢由于劉秀的榜樣作用,皇帝們都執(zhí)掌儒家領袖之職,逐漸形成了一個初具雛形的政教合一的強大王朝。
為什么說初具雛形呢?因為雖然皇帝都是儒家領袖,儒家也大力發(fā)展讖緯學,試圖將儒家宗教化、神圣化,但這是與先秦儒家“子不語怪力亂神”相矛盾的。
儒家是入世之學,對迷信那一套一直是敬而遠之——也正是這一根本特征防止了儒學流入迷信,在后期取佛道精神進化出理學、心學,成為哲學門派。
讖緯學在隋朝被官方禁止。
而在西漢和東漢之間的王莽篡漢,雖然最終被釘在儒家的恥辱柱上一萬年,不過那只是精神層面上的努力遮掩,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實際上是人心已經活動——連王莽這樣的大儒都可以不再信守君臣制約,經學那一套怎么還管得住升斗小民?
雖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反秦義軍陳勝喊出來的,但是對天子的質疑,“皇帝輪流做”這種“癡心妄想”的叛逆種子,從這個時候已然發(fā)端。
到了東漢末年,皇家勢弱,終于人心不古,經學崩潰,天下大亂。
詩歌在曹魏時代,也隨著個人思想能力的提升,各路思潮流派的涌入,九州橫行的眼界開闊,變得分外奪目。
當時文化還掌握在貴族手中,天下之事就是他們的目標,所以漢魏時代的詩風既光彩耀人,又極具社會責任感——后人稱之為“漢魏風骨”,實在是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當時的“三曹七子”,獨領文壇風騷。第一位就是被《三國演義》貶低的大奸雄曹操曹孟德。
了解完詩歌文化的大時代背景,我們來看曹操的《觀滄?!?。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觀滄海》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古詩,但它其實只是曹操的樂府舊題《步出夏門行》的一部分。
這組詩共分五部分,首先是序曲“艷”,正文分四章。第一章《觀滄?!罚坏诙隆抖隆?;第三章《土不同》;第四章《龜雖壽》。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
《步出夏門行》屬漢樂府中《相如歌·瑟調曲》。曹操這一篇,《宋書·樂志》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夏門(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毫無關系,只是借古題樂曲創(chuàng)作新內容罷了。
漢代中央機構管理音樂的稱為樂府。樂府將音樂做了很多整理,題目不是內容,而是音樂的名字。《步出夏門行》就是指一種音樂的旋律。在整理這組樂曲的時候,可能這個音樂的第一首歌的內容與“夏門步出”有關,就取了這個名字。
《將進酒》也一樣是個樂府舊題。這種曲調填詞,不管填的內容與酒有沒有關系,只要填的這個調,就叫《將進酒》。
想到了什么?這不就是后來的詞牌嗎?
如果清楚詩詞發(fā)展史就會知道,這其中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但是古人的創(chuàng)作沖動和創(chuàng)作途徑在這兩千年中并沒有什么不同,發(fā)展變化了的是世界觀的拓寬,修辭手法的變化,以及各類規(guī)則的細分。
但是總的來說,詩詞同源這個說法,是絕對正確的。
樂府古題基本上都是四言詩,《觀滄?!芬彩?,我們來具體看內容。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東,面向東。臨,面臨,有點居高臨下的感覺,有登上的意思,如“君臨天下”。所以這里是登上碣石。碣石山在河北昌黎。曹操經過這里,登上碣石山看海。以,以便,用來。 滄,蒼茫的顏色,青色,黑乎乎,青綠色——這里就是指渤海灣。
我來到這里,面向東方,登上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
首句總領全詩,下面寫的就都是“觀”到的。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何,多么的。澹澹,就是水波搖動的樣子。何澹澹,就是多么的浩瀚、沉穩(wěn)。竦就是高高的,峙就是立起來,挺立。對峙,對立。
海水是多么的浩浩蕩蕩,山島是高高地挺立在海中。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前面是觀遠景,看完之后,視線內移,開始寫近景,身邊的碣石山上樹木茂盛。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寫完身邊,回頭又看海。什么是觀賞?就是來回、反復地看。洪,是大,波,是波瀾。蕭瑟就是指秋風特色,帶點冷的落葉之風。
秋風吹得樹葉發(fā)出噼里啪啦的聲音,給人凄涼、悲涼的感覺。海里巨大的波浪開始涌動。
上句寫山上秋風蕭瑟,下句寫海中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寫完景色,詩人開始進入想象。太陽和月亮,好像從海里面出來一樣。說明海面開闊,波浪浩蕩。遙遠、開闊的感覺。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漢,指銀河,也稱云漢 、銀漢、天漢,也泛指浩瀚星空或宇宙。“倬彼云漢,昭回于天。”——《詩經·大雅·蕩之什·云漢》。
明亮且繁多,就是燦爛。換個字重唱一遍,若出其中(里)。所有的星星,就稱為“星漢”。兩個字放在一起,就是指銀河。
經天的日月,似乎是從海中升起;橫貫長空的銀河(星漢),又降落于海中。
實際上就是日月之行,星漢燦爛,若出其中。因為是詩,就重復“若出其中(里)”湊成四句詠唱,在格式上符合樂府詩的特征——其實也很像早期《詩經》的吟唱方式——再說白話一點,就類似于今天的歌詞在填寫時的為了樂曲節(jié)奏而故意拆分重復。
前面都是看到的景色,后面是帶有一定的想象,但都是“觀”的描寫。
詩的內容其實到這里就完了。但是作為組歌,每一組的最后一句都是這八個字。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幸,就是高興,甚,就是到了一定程度。至,頂點。
我高興到頭了,怎么辦呢?就用唱歌來表達一下我內心的志向、我的心情。
最后一句其實就是襯詞。我們去看《步出夏門行》的四章結尾,都有這樣一句,以示完結和回環(huán)。
曹操為什么會寫這么一組詩呢?他這一組詩表達了什么樣的心境?
《觀滄?!愤@個短詩在文學史上非常有意義,在歷史上也有其特定標錨性。
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以少勝多,解決了稱霸中原最大的威脅袁紹。袁紹兒子袁尚、袁熙跑到東三省的烏桓。謀士郭嘉出了個奇謀,退兵一段距離駐扎,不進也不退。果然二袁與烏桓很快反目,曹操抓住機會一舉滅掉了烏桓,統(tǒng)一了整個北方。
曹操自此實力大增,成為中原霸主,后來才敢南下發(fā)動殲滅吳國的赤壁之戰(zhàn)。
而這組詩就寫在他統(tǒng)一北方后,勝利班師,路過昌黎的時候。
這時候的曹丞相,四個字可以概括他的心態(tài)——志得意滿。
志得意滿,并且對未來充滿希望。雄心壯志,統(tǒng)一天下的感覺被激發(fā)出來了。整首詩場面宏大,隱隱有帝王之氣。所觀皆是波瀾壯闊的景象,所想都是龍吞日月,星漢入圖的未來。
這正是他勝利后的信心,也是對前途躊躇滿志的心情。
日月之行,星漢燦爛,志向何其雄偉。全宇宙都在他的眼皮下面,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整首詩表現的是他這種志得意滿,天下唾手可得的心情。
通過賞析,我們都能讀出曹操的雄心,但是他在這組詩中,是否有一句說自己志得意滿,心懷天下、躊躇滿志、充滿希望嗎?
并沒有。
除了在最后的襯詞“幸甚至哉”表達了自己的開心外,我們根本看不到一個他表達自己情緒的詞。
但是我們能從整個詩里面能感覺到詩人心情和氣魄,這是典型的純以景物來寫心情,“以景寫情”后來成為詩歌的一個主要手法,尤其是到了唐代。
這種含蓄的表達就是中國古詩詞高手的水平。從東漢末年開始,詩詞逐漸離開了原本直白淺顯的情意表達。
雖然我們今天都稱贊《詩經》經典,是萬詩之源,但是早期古人的寫作手法是天然的,沒有機心的。真正的文辭修飾是從三曹中的子建開始,并迅速在文人中風行,成為魏晉南北朝的重要詩文表達方式,一直影響到唐詩、宋詞。
不過曹操的這種形式老套的樂府舊題,也已經開始展示出最新(當時)的寓情于景,以景寫情的高超手法。
這也是我們寫詩所需要重點學習的。打油詩雖好懂,但畢竟上不得臺面。
真正的文學創(chuàng)作,詩詞創(chuàng)作——其實就是不好好說話。
我們要表達自己的開心,也不能直接寫我好高興,要學會如何通過寫景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寫法的高超之處,就是這首詩的藝術性所在。
曹操是純寫景,后面的想象其實也是寫景,但讀了之后我們能感受到他的心情,并被他感染。
中國的山水詩一般認為《觀滄?!肥潜亲妗?/p>
《詩經》里面也有一些描寫景物的,但都是一些現實環(huán)境的描寫,沒有象這種單純只寫景,字里行間卻滲透出一種心情的寫法。
山水詩的定義正在這里——不是寫山水就是山水詩,而是借助寫山水表達情緒、志向才是山水詩。
所以這首詩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文學史、詩詞史上的地位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