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最拿得出手的哲學理論體系有哪些?
相信很多朋友都認為是老子的道家思想體系。
老子的道家確實是中國最早的哲學理論,并且是諸子百家思想的源頭,但是并非中國本土最拿得出手的哲學理論體系。
什么是哲學?
哲學是對基本問題和普遍問題進行研究的學科,是關于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世界觀是關于世界的本質、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系等普遍基本問題的總體認識,方法論是人類根據(jù)世界觀形成的認識世界的方法。
我們的老祖宗看起來都在研究“天道”這種形而上的學問,所以經(jīng)常被誤認為中國哲學的發(fā)端,但是古人對哲學的思考是粗略的,反而是更加關注人類現(xiàn)實社會的世俗生活。
諸子百家思想流派實際上都是“帝王之學”,是在春秋戰(zhàn)國亂世中對于統(tǒng)治者如何與被統(tǒng)治者相處的各種方法假設和推動,無論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看起來都在講“天道”,實際上都在說“人事”。
他們關于宇宙、萬物、人生的思考,僅僅作為“人事”理論的輔助依據(jù)。
諸子皆論道,但是其目的是得道而并非闡述“道”。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認為中國并無哲學。
這種觀點也是有失偏頗的。
道家哲學,就算是樸素的哲學,也是哲學。從老子的《道德經(jīng)》(德道經(jīng))中可以看出,老子對人類本體、宇宙本源、以及人類和自然關系的方法論是有相當完備思考的。雖然也借此提出“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治國方法,但是其思想理論基礎是超出具體“得”之建言指導的。
這未必不是當時社會環(huán)境所限制,在西漢之初,生產(chǎn)力低下,國家制度管理能力低下的時候,“無為而治”的思想才能得到統(tǒng)治者的認同——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這也證明哲學這種學問,并非虛無縹緲的“純學問”,它雖然架空于人類生活之上,研究虛無飄飄的東西,但是它實際上構成了人類頂層思維和觀念,進而指導人類生存和生活。
當然,哲學的意義并非為世俗生活的指導而設,哲學的目的就是哲學本身。西方人說,哲學是研究智慧的學問。而這種智慧,并非必然用于指導人生。
哲學的意義在于明白,而且僅僅明白而已。
在這一點上,老子的道家并沒有真正做到邏輯嚴密的明白。中國人說了兩千年的“道”,首發(fā)于老子,但是“道”是什么呢?從老子第一章給了一個模糊的概念之后,就再無明白闡述。而道家后來更是對這一概念懶得解釋,一副你“愛信信,不信滾”的態(tài)度,最終成為道教指導思想。
其實就哲學思考而言,這種避重就輕、避而不談的方法是錯誤的。所以我們說道家流傳幾千年,沒有錯,但是道家哲學,基本上也就在老子莊子等人手中就斷了。
后來的道家,不再思考那些高邈的哲學問題,逐漸進入世俗,結合神鬼、佛教、儒家的思想,成為中國本土最大的宗教系統(tǒng)。
這就已經(jīng)與哲學無關了。
佛家的情況類似。佛教在傳入中土之前,算得上一門學問,有很強的哲學思考性,因為太高深,不利于吸收信眾,所以也進行大量的本土化改革。
哲學思考和世俗宗教事務其實是對立的兩面,你相信肥頭大耳的少林寺方丈還會去思考龍樹的“中論”嗎?他不是不想,他要考慮武僧團演出,要考慮少林寺的香火,要考慮佛教協(xié)會會務,要堅持d的領導,要保證宗教自由,可能還要打點小九九的算盤,你說他還有沒有時間進行哲學思考?
話說回來,很多朋友以為佛教是純粹的宗教信仰,這是一種常識錯誤。佛教的因果論雖然很好懂,很容易讓信眾上頭,但是它本身確實是一門學問,是一門人類生死的哲學思考,包括它的“因明學”其實充滿了邏輯,并非神鬼論能夠一言蔽之。
中國的佛教已經(jīng)完全本土化,并且成為世界佛教的源頭,完成了向印度的反向輸出以及向東南亞和世界的輸出——但這只是宗教文化,而并非原本的哲學思想。
那么中國哲學到底有沒有拿得出手的理論體系呢?
有。是被批倒批臭,我們甚至覺得它不應該存在的儒家理學。
儒家在先秦和道家比起來只能算“事功學”,全力解決人類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對于哲學思考,一句“敬鬼神而遠之”推得干干凈凈。
儒家成為哲學思考,是北宋初的事情。如果沒有理學的興起和大發(fā)展,儒家可能就此淪落為最差的思想流派,無法與道、釋抗衡,后千年的中國社會和官場也許會呈現(xiàn)出別樣一種狀態(tài)。
儒學的理學改革,其實發(fā)源于魏晉時期的玄學。東漢經(jīng)學崩潰,儒學自尋出路。永明求法后,佛教大肆入侵,道教借機興起,儒生們沒有還手之力,玄學實際上就是儒學自救,開始聯(lián)通道佛二種思想流派,尋找新的出路。
同時儒生大量參與道教系統(tǒng)的建設,抵抗佛教吞噬,一是文化同源,二是唇亡齒寒。
但是這一時期的玄學思想以佛道為主,儒家并沒有開創(chuàng)出自己的路。
這種狀況經(jīng)過盛唐韓愈復古(儒家復興)失敗,道佛二家互斗、互融之后,在北宋終于迎來了儒家本體論的思考建設。
北宋五子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邵雍創(chuàng)建理學,在周敦頤《太極圖說》的指導下,開始建立以“天理”取代含混不清的“道”為基礎,以“理一分殊”來取代語焉不詳?shù)摹暗隆?,實際上是跳過一千年,回到老子哲學底層思想,開始構建理學的底層架構。
理學分為三派,理學、心學、事功學,從精神層面、社會層面、主觀、客觀方面完善地提出了中國哲學的理論體系。
很多人認為明朝的王陽明是新儒學中最重要的人物。
其實這又是一個常識性錯誤,王陽明的強悍是因為他的事功很高,從而反證了他的理論,因而在普通人的心中地位很高。
實際上王陽明的“陽明學”是心學、理學的結合,理論上甚至不如他的上代陳白沙,但陳白沙一生研究學問,于事功籍籍無名,因而被王陽明的光環(huán)掩蓋。
中國歷史上最被低估的哲學家是朱熹。
中國人以“道”為天地萬物之終極規(guī)律,可是在老子之后千年,從來沒有人試圖去弄清楚“道”的本質。
直到南宋,朱熹借用周敦頤、二程等人的新概念而加以深化。
周敦頤提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即是天下之萬物。程顥提出“中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背填U據(jù)此又衍生出“理一分殊”。他從儒家仁愛的角度認為,人皆有仁愛之心,這是“理一”,而根據(jù)所處對象、情景之不同,加之以不同的對待,即“分殊”。
朱熹回歸哲學思考,將這些概念推演至宇宙論,以“太極”為“總理”,從而“理生萬物”,“理主動靜”,“未有此氣,已有此理”,“未有這事,先有這理”。
性即理,本心即是性,所以理學又稱作“心性之學”。
朱熹開辟出了中國哲學的新路。在此之前,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在此之后,包括名聲大顯的陽明學,也不過是在理學的路子上寸進。
中國人日常最愛說道理,道在前而理在后,這個理,就是朱熹所倡之理。
今天的人對程朱理學普遍沒有好感,是因為清朝對理學的大規(guī)模曲解,以及清末民初和建國后新意識形態(tài)對舊意識形態(tài)無差別的摧枯拉朽。
新時代的馬克思唯物辯證主義當然是好的,但是并非本土哲學。
中國本土哲學真正能上臺面,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理學。
它是維系中國社會正常運行千年的頂層思維和意識,并非我們認知中的封建流毒殘余。
可是現(xiàn)在說這些也沒什么意義。
很多人痛批孔子,卻不知道該批的是朱子,可是你批朱子,卻不知道該批的是清朝那些曲解朱子思想,丑化朱子形象的刀筆吏。
思想建樹成為流毒,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