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詞中的“拗救”其實就是字面意思,所以想要搞清楚,正確理解字面即可。
“拗”,有三個讀音,一個是“niù ”,意思是固執(zhí),不隨和,不馴順。我們平時使用得比較多的就是“執(zhí)拗”,還有說某個人脾氣很“拗”。
第二個讀音是“ào ”,意思是不順,不順從。組詞有“拗口”,“違拗”等。
第三個讀音是“ǎo”,做動詞使用,使彎曲,使斷,折。比如“咱們把這魚竿拗斷了他的?!?/p>
格律詩中的“拗救”這個詞,是讀哪一個音呢?很顯然,是取“拗口”的讀音“ào”,意思是這句詩啊,沒寫好,平仄出了問題,音調不順暢——念起來“拗口”。
那么要怎么辦呢?我們就要想辦法把這種不順暢給捋直了,把這種拗口的感覺,甚至因為平仄錯誤出律,給挽救回來——這種通過其他手段將拗口的詩歌音病給拯救回來的操作,就稱作“拗(ào)救”。
很多平臺現(xiàn)在搜索“拗救”的讀音都是“niù jiù”,這就沒辦法了,因為平時“執(zhí)拗”這個詞的使用率比“拗救”要高太多,所以很多人都讀錯,以至于搜索引擎都收錄錯誤。不過呢,法不責眾,可能到某天,官方又出個通知,廢除“ào”的讀音也不一定,就好像“斜”不再讀“xiá”,“騎”不再讀“jì”一樣,所以呢,我們也不能說他們就錯了。
但是建議大家在格律詩范圍內討論“拗救”的時候呢,還是讀“ào”,就好像平時讀古詩的時候,“遠上寒山石徑斜”,“一騎紅塵妃子笑”,該讀“xiá”、“jì”,咱們還是照讀。后輩不讀了,是后輩的事,咱們還是要講個押韻發(fā)音和語言邏輯的,對不對?
廣義來說,只要是在格律詩中出現(xiàn)了拗口,然后在本句或者對句通過換字平仄來使得詩句念起來通順,就叫做“拗救”。如果成功了,不影響格律詩上下平仄關系推導,就是“拗救成功”,可以稱為“拗律體”。反之如果拗救沒有成功,那么這首作品就出律了,只能劃入古風的范疇。
但即便劃入古風范疇,句子還是拗口???只要拗口就不是好詩,無論合律與否。
所以拗救失敗的作品,結局一般就是推倒這一句重寫,甚至放棄這首作品,全部重來。
對發(fā)音拗口的拯救要高于是否合律——如果你純粹為了合律,而讓字句拗口,也是不可取的。
在漫長的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拗救被總結整理為三種常見形式。因為格律的嚴肅性,也不可能出現(xiàn)太多出律拗救成功的形式,否則的話就都作古體詩看待就好了。
這三種形式是本句自救,對句拗救,以及混合拗救(既救本句,又救對句)。
本句自救
平起仄收律句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假如現(xiàn)在第四字必須使用平聲字,造成律句失替,該如何處理呢?一般就會把第三字的平聲字換成仄聲字,變化成為“平平仄平仄”,來拗救本句的失替。這種格式在初唐盛唐的時候大量存在,以至于后人在總結這種拗救格式的時候,把它看作一種變格,允許大家在格律詩中正常使用,還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即“錦鯉翻波”。如孟浩然的“移舟泊煙渚”,就是典型的這種情況。
還有一種就是平起平收律句,平仄為“平平仄仄平”,如果出現(xiàn)首字不論的情況,就是第一字變?yōu)樨坡暎瑒t會出現(xiàn)“仄平仄仄平”——這是非常典型的“孤平”現(xiàn)象,即在韻句中除了韻腳之外,只有一個平聲,這是詩病,必須要進行拗救。那么我們就將第三字的仄聲字換成平聲字,即“仄平平仄平”,完成孤平拗救。
這兩種拗救是典型的,廣泛使用的,可以讓我們在格律詩創(chuàng)作的時候更加靈活。
記住,拗救不是為了讓我們更死板,而是為了讓我們更靈活。
對句拗救
平起仄收律句、平起平收律句,都出現(xiàn)本句自救的情況,那么仄起律句,如何拗救呢?
仄起仄收律句,平仄為“仄仄平平仄”,這樣的平仄格式要是出現(xiàn)失替,自然就是第四字變?yōu)樨坡?,而我們可以看到,“仄仄平仄仄”這種格式,因為尾字無法改變音調,所以在本句已經沒有空間進行平仄變化來拯救失替,所以我們只能去對句尋找改變整句發(fā)音的地方,實現(xiàn)對句拗救。
“仄仄平平仄”的對句是什么呢?還是“平平仄仄平”,所以對句能做出的拗救,仍然是將第三字仄聲,換成平聲,變成“平平平仄平”,用連平的方式來拗救出句連仄的失替。
基礎平仄關系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而出句出律,對句拗救的格式就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典型的對句拗救情況。很多朋友在研究這一聯(lián)的格律時,喜歡強行說“不”字在這里讀第二聲,所以是平聲,因而合律,這是典型的用今天的發(fā)音方法去考察古人的格律——不要再去爭論“不”字到底是讀第幾聲,在古韻中只要是讀“bu”,不論讀第幾聲,它都是個入聲字,是仄聲字。
這句是對句拗救句。
混合拗救
混合拗救說起來好像更復雜,實際上非常簡單。在對句拗救的同時,對句本身出現(xiàn)孤平拗救,而對句的第三字不但拗救出句,還拗救了本句的孤平,我們就稱之為“混合拗救”。
如李商隱的“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就是典型的混合拗救。出句為“平仄仄仄仄”,失替,而對句“仄平平仄仄”是孤平拗救,同時第三字的平仄變化,也救了出句失替。
拗救主要就是這幾種情況,是針對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這三種五絕基礎格式的失替拗救,在七絕、七言詩中,拗救格式也是一樣的,并不會因為前面多兩個字有什么不同。所以我們搞清楚五言的情況下如何拗救就可以了。
針對仄起平收的小眾拗救
那么,為什么沒有針對仄起平收這種基礎格式的拗救呢?仄起平收的平仄為“仄仄仄平平”是否可以變化成為“仄仄平仄平”呢?
其實也是有的,但是我們說過,很多規(guī)則是總結出來的,各種各樣的規(guī)律,包括變格、拗救都是在千年下來大數(shù)據(jù)下支撐的格式,才會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
“仄仄仄平平”這種格式相對來說有一點特殊,按照“一三五不論”的情況,如果第三字出現(xiàn)平聲,就會出現(xiàn)格律詩的大忌(視為出律)——三平尾。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可以將第四字變成仄聲,即“仄仄平仄平”來處理這個問題呢?
從創(chuàng)作上來說,沒什么不可以的。但是我們用來拗救的字平仄調換,默認都是非關鍵位置的字,如第三字,一般都不會用關鍵位置(二四位置)的字去救別的問題——這樣只會越救越爛。和三平尾比起來,失替要更加嚴重,所以這種拗救的思維,就是不可取的。
但是我們反過來想,假如第四字不得已必須使用仄聲,類似于“平平仄平仄”的錦鯉翻波,是不是可以將第三字變成平聲,形成“仄仄平仄平”呢,這樣好像又能說得通——雖然呈現(xiàn)格式是一樣的,但是道理不一樣。
而這樣就必然造成概念的混淆,所以大部分人不認可這種變格,視“仄仄平仄平”為出律,而非拗律。
不過在初唐、盛唐,這樣的句子還是存在的,隨著格律的完善,后人就不再使用這種句式,我們在今天創(chuàng)作格律詩的時候,也要小心——一般情況下會被認為是出律,電腦會這么判斷、格律比賽也會這么判斷,即使你寫的是無上好句。如果拿這個去參加比賽,因出律而喪失比賽資格,就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如果只是愉悅自己,那當然是無所謂的。如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就是“仄仄平仄平”,他這首詩明明就是一首五律,但就是首句使用了這種特殊格式。還有李白的“楚水清若空”也是如此,而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都是把這種格式用在五律(其它所有地方都嚴格合律)的首句,所以未必不是當時的一種通識,認為這是和錦鯉翻波相同的一種變格,能夠合理地用在首聯(lián)首句——類似于押韻上的孤雁出群格,允許首聯(lián)押鄰韻。
但是很明顯這種拗救格式沒有和其他幾種基礎平仄格式的拗救一樣,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認可。
所以我們現(xiàn)在總結拗救,只講本句自救、對句拗救、混合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