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生活不易,人生苦短。多少人走完了一生尚不知為目標而奮斗為何物。其實,有目標有追求的生活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創(chuàng)造的。對生活充滿激情是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xiàn),我們可以主動選擇成為想要的那種人。實際上,一個有目標并且善于學習的人身上有多種明顯特征,這些人完全可以預測自己能否成功。
以下就是這些特征,即成功的十二個定律:
成功是一場游戲而不是折磨
特蕾莎修女說過,生活是一場游戲,去經(jīng)歷吧。
但我們看看身邊有多少人把生活看作一種折磨?他們抱怨生活不公,抱怨父母太窮,朋友太渣,瑣事太多,時間不夠,他們總是在抱怨。
而成功人士是人生的贏家,他們不是消極地“容忍”各種生活的不易,而是敞開胸懷游戲人生。追求成功對他們來說更像一場游戲而非忍辱負重的折磨。
巴菲特能成為銷售行家是因為從孩童時代他就開始挨家挨戶推銷口香糖。但他并不只是為了賺錢,他更感興趣的是究竟哪種口味的口香糖賣得最好。
最頂尖的人無不是游戲人生者,對他們而言,生活本身就是目標,賺錢只不過是副產(chǎn)品。所以馬云說他對錢沒有興趣,很多人認為是胡說八道,那是因為這些人沒有到達他的高度。
對自己的成功確定不疑
秦始皇南巡,儀仗萬千,威風八面。劉邦與項羽看到秦始皇的儀仗隊伍聲勢浩大的走過,兩人分別發(fā)出“大丈夫當如是”和“彼可取而代之”的感嘆。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榜樣,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發(fā)自內心的說:我也要成為那樣的人。這很重要。一個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個好士兵,更不可能成為將軍。
但光有欲望是不夠的,你必須轉變自己的定位。那些不能轉變自己定位的人最后不是失敗了就是放棄了夢想。舉企業(yè)家為例,一個充滿欲望的企業(yè)家和真正的企業(yè)家是不一樣的。前者從來沒有把自己看作一個企業(yè)家,他們的目標只是為了賺錢或者成功,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理解和踐行企業(yè)家的身份和定位。
而真正成功的企業(yè)家是一群有著企業(yè)家精神的人,他們早就參透了自己的責任和成功的代價。轉變自己的定位必須解決“我是誰”這一問題,然后才是相應的行動。換句話說,當你做出了選擇,從內心真正認同和接受你的新定位時,你才會對自己負責并全力以赴付諸行動。
走自己的路,勇敢說出你的計劃
走你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只關注身邊那些鼓勵你的人。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品味。
處處在意別人的評價是最糟糕的。因為當你在意他人的評價時,意味著你的初心并不堅定,你時常心存困惑。你就有可能停止曾經(jīng)讓你孜孜以求的目標而去迎合周遭人的評價。
除非你甘于平凡,否則請和你愛的人分享你的夢想。有人認為自己的夢想和目標自己默默努力,不足與外人道,否則一旦失敗會被取笑。然而,你越開誠布公地踐行你的目標,你的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會與之相和諧。并且,你越忠實于你的目標,你就越容易得到家人和朋友的鼓勵和支持。
當然,我們說出自己的計劃時,切忌添油加醋,恨不得告知天下。主動和愛你的家人朋友分享或者當被關心的人問及時,心平氣和波瀾不驚地說出,不必期待對方的反應,也不必在意對方的調侃,當對方感受到你的執(zhí)著和努力時,他就會看到你的力量。
創(chuàng)造一個有效的愿景
彼得·圣吉的《第五項修煉》告訴我們,你的愿景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愿景能夠做什么。你一旦建立了愿景,那么它會給你的環(huán)境、你的行為、你的人際關系、你的志向、你的收入和你的影響力帶來哪些變革?你的內在和外在世界是否以一種更有力和更富靈感的方式相互促進?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的愿景在起作用。否則,你要調整你的愿景。
化整為零,各個擊破,是實現(xiàn)一個宏大愿景的必由之路。換句話說,當我們將目標分成若干步驟時,我們將進一步對設定的目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每一個步驟又是可實現(xiàn)的,是有效的愿景。我們一一攻克時,那種對滿足的體驗和正向的反饋都會帶領我們向自己的宏大目標靠近。
給自己階段性的鼓勵,經(jīng)常慶祝自己的小突破,低調而不招搖,并靜思自己的過錯。迅速掌握一個新東西的關鍵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突破時不斷找點樂趣鼓勵鼓勵自己。
例如,當你學習一門新語言時,你可以買張機票先到目標國家來個三月游,以便身臨其境地嘗嘗當?shù)氐拿朗?,看看當?shù)匕l(fā)生的有趣的事。這就在犒勞自己的同時直接將之與自己的目標聯(lián)系起來。
為你公開的目標私下付出10倍的努力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票瓤偸亲钤鐏眢w育館訓練最晚離開。他天賦奇高卻比誰都努力。他在技術上精益求精,不斷地通過訓練修補自己的短板,在哪怕是最小的技術細節(jié)上也追求完美。
當反復訓練成為你的習慣并融入你的血液時,你的進步就會悄然來臨。反復的訓練和學習促使你深入檢查你的盔甲的每一個細小的裂縫,你以前有多弱,你現(xiàn)在就有多強。逃避者教你忘掉缺點,而勇敢實踐者則讓你由弱變強。
養(yǎng)成隨時記筆記的習慣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據(jù)說過目不忘的著名學者錢鐘書其實像有些人嗑藥一樣對記筆記上癮。他一生中外文筆記兼日札共幾百冊,字字珠璣,目前均已結集出版。
思想如泉涌,你必須用水泵抽取,讓靈感和創(chuàng)造力汩汩而出。靈感并不是每時每刻都有的,一旦來臨,你的責任就是馬上將之記下,并把他融入你的寫作素材中。否則,它就會像流星一樣稍縱即逝。
很多時候產(chǎn)生的靈感大多只是一種感覺,一個圖像,必須用文字邏輯去寫出來,才能確定這個靈感圖像是空想,還是真的可以落實。比如旅途中意外看到的美麗風景,可能讓某些靈感忽然進入你的腦海,這時候出了立刻筆記下來,沒有其他抓住靈感的方法。
有一句廣告語說得好,“數(shù)字化重整你的工作和人生,無法重來的人生,不想丟掉的回憶,用筆記收集?!?/p>
正視并勇于改正自己的錯誤
一直以來, 人們對什么是學習誤解甚深。認為懂得了一些基本原理和法則就是掌握了某個領域的知識。其實,學習是個通過修正不斷深入實踐的過程。是“知”和“行”的統(tǒng)一。
根據(jù)腦科學研究,如果我們不能在四分之一秒內迅速處理一個問題的話,我們就很難有機會解決它了。更糟糕的是,同樣的錯誤以后會不斷再犯。
行為科學專家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迅速改正自己的錯誤,同樣學東西,我們學五分鐘,屢犯錯誤的人則要學習一個月。因為你迅速找出了錯誤所在并即時糾正,用對了方法,提高了效率,不必動輒從頭開始。
直面痛苦 投資自己
學習和成長往往伴有艱難困苦和情緒化的因素,有時,我們不得不面對逆境甚至意料之外的我們本不應負責的創(chuàng)傷。不管這些因素起因如何,它只會帶來兩種結果,一種是成為你的長久的負擔,另一種是成為你的動力。
當你歷經(jīng)困頓和煎熬時,你就進入了一個身心上的“不應期”。有的人的“不應期”很短,有的人則長達十數(shù)年。當你暫時找不到投資項目的時候,你就投資你自己,記住,下手狠一點。
星云大師說得好: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讀書,謙卑做人,養(yǎng)得深根,日后才能枝葉茂盛。
幻想家們常投資社會的焦慮,實干家們只投資自己的夢想。
《推手》、《喜宴》等成功時,導演李安窮困潦倒,四處碰壁,但他沒有放棄電影事業(yè),他說他只會當導演,別的需要“靈光”的事情交給別人去做。在最艱難的時候,李安曾經(jīng)拿著一個劇本,兩個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改稿,反復面對別人的白眼、希望,可最后都成了失望。對他來說,沒有放棄電影,就是最好的投資。
專注于任務與挑戰(zhàn),而不是時間
要么不做,一旦決定做一件事情,就踏踏實實把他做好,有頭有尾,始終如一。
這個原則可以推廣到一切領域。比如不帶目的看書的時候,老老實實地從頭到尾把它看完;寫一篇文章的時候,反復修改直至發(fā)表。如果你計劃要做100個俯臥撐或跑5公里,誰會關心你花了多少時間完成呢?
其實,奮斗是看結果而非所花的時間的。你所需要的是盡可能地忘掉時間。而忘掉時間的最好辦法除了快樂,就是投入到一個既定的目標中,并為之努力奮斗。我們處在以結果為導向的社會,畢竟能否達到預期的結果比任何東西都重要。
最大化你的每一天
艾略特(?T. S. Eliot)曾經(jīng)說過,只有那些勇于履險的人才知道自己究竟能走多遠。就學習來說,我們來看看古今人物是如何努力度過每一天的:關羽秉燭讀春秋,錢鐘書讀書有個規(guī)矩,就是差不多中文英文每天都看,禮拜一三五看法德意大利文。往往看書到下午腦袋就透支,只好做點其他事了。
你一定有此感受,當你精力充沛,高效率地完成一天的既定目標時,你會感到異常的充實,并覺得自己是“最富有”的人。那么,我們不妨問問自己:你一天能做的工作有哪些?今天你能完成哪些工作?
這不是說你要有多忙,更重要的是你的效率如何。同時也看看你的局限在哪里,你到底能有多少潛力。
大多數(shù)人想的是每天盡量少做一些事,他也不想想能少做事的恰恰是那些一天可以做很多事的人。
人脈是你付出的正反饋
著名演說家、超級暢銷書作家金克拉(Zig Ziglar)說,如果你能成就他人,你就能得到你所想要的一切。泰戈爾的散文《吉檀迦利》描述過一個乞丐的故事,乞丐沿著村路挨家挨戶乞討,饑餓難耐,所獲無多。終于,他等來了乘著金色的車輦迎面而來的“萬王之王”。沒想到,這位“萬王之王”卻伸出手來說:你有什么東西給我呢?乞丐驚呆了,從口袋里拿出一粒最小的玉米獻上。當天晚上,他從乞討來的東西中發(fā)現(xiàn)了一粒金子。他倒地痛哭,恨自己沒能將所有都獻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沒有付出哪來的回報?而且,付出和回報往往是對等的。
那些整天想依靠所謂人脈資源的人先問問自己,我能為別人做點什么或做了什么。所以請傾聽他人的需要并真正關切他人,而不是拿捏自己的語句以取悅他人,計算自己的得失而采取行動。
深耕專業(yè),不斷反思
聶衛(wèi)平回憶過一件事,有一年他在日本,與沈君山神侃橋牌,一邊的吳清源先生聽到后,主動走過來很認真地對他說:“博二兔,不得一兔。”聶聽后大受震動。心想要是聽從他的勸告,一心執(zhí)著于圍棋,也許在棋上的成就會更大些。反觀吳清源先生天賦這么高的人,尚且一心問棋不旁騖。
成功其實并不是一場馬拉松,而是一系列的沖刺跑。不斷的挑戰(zhàn)自我,突破極限,然后休息、恢復、反思、再戰(zhàn)。有些沖刺為時一周,有些則長達數(shù)年。從每場比賽以及相得的親戚朋友中你得到反饋,不斷調整既有路線直到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