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與書畫系列”
文章、書畫:李向華
仲夏的端午,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節(jié)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中國的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五節(jié)、天中節(jié)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jié)。
端午節(jié)時間為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和習俗。端午節(jié)期間的傳統(tǒng)習俗和活動主要有賽龍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懸艾葉菖蒲、放紙鳶、拴五色絲線等。
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2009年9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jié)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
關于端午節(jié)的起源,人們一般只知道是為紀念“屈原”,其實端午節(jié)的起源還有其他不少“說法”及傳說。
紀念屈原說。這種說法最為流傳,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后遭饞去職,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于五月五日,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亡。
紀念伍子胥說。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聽信讒言并賜寶劍要子胥自刎而亡,并令將他的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紀念曹娥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曹娥在五月五日投江尋父,五日后抱出父尸。
夏至說。一些學者認為端午節(jié)源于夏至,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jié)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jié)中。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
除此之外還有源于蓄蘭沐浴說、紀念介子推說、龍的節(jié)日說、惡日禁忌說、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說等,就不一一展開細說了。
中國畫《夏日》(李向華)
我傾向于“紀念屈原說”,這個說法流傳最廣,屈原的故事和他的詩歌也深入民心。寫此文的同時,我創(chuàng)作了一幅《屈原》畫作,以贊頌這位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詩人和卓越的政治家,并在畫中題上屈原膾炙人口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中國畫《屈原》(李向華)
我比較喜歡觀看“扒龍船”(賽龍舟),龍舟訓練時,水鄉(xiāng)村民偶爾會邀請我上龍船扒幾下,一齊食“龍船飯”。我對龍舟的歷史、文化及故事,對龍舟的結構及其“神秘”之處,也有一些認識和觀察。
端午期間“扒龍船”“賽龍舟”歷史悠久,是水鄉(xiāng)民間每年必不可少的盛大民俗活動。鶴山的古勞、沙坪水鄉(xiāng)一帶,龍舟活動早已存在“起龍、祭龍、游龍、藏龍”的規(guī)矩,故有“初一起,初二忌,初三初四扒出屎,初五初六扛過基,初七初八藏水底”的民謠。
這里的“起”就是指“起龍”(起龍船),傳統(tǒng)龍舟“起龍”是第一個重要步驟,鮮為人知的“起龍”方法和全過程是這樣的:每年端午節(jié)前大約一個月,村民都會挑選一個良辰吉日舉行“起龍”儀式,現場擺設燒豬等拜祭品,點蠟燭香,燒炮竹,村民在岸邊一旁圍觀,并鳴鑼助威,讓傳統(tǒng)龍舟“起龍”。把上一年沉到河涌或魚塘的龍舟從水里打撈起來,再眾人合力抬上岸,然后清洗干凈,再涂上桐油,安裝上龍頭、龍尾、鼓架、鑼架、旗幟等,就可以正式“下水”用作訓練和龍舟比賽了。
起龍的過程和步驟,很講究方法和技巧。主要方法有三種:一種叫完全人力法。有的龍舟藏在水較淺的地方,村里召集一大幫壯漢,眾人探尋水下的龍舟,全靠人力把龍舟從水里直接抬出水面。這種方法好像很笨拙,可是人多力量大,很有“儀式感”,幾十人一起高喊著“一、二、三”,那種氣勢、那種場面十分壯觀和喜慶。
另一種叫起重葫蘆法。在固定龍舟的木樁上架上橫梁,在橫梁上掛上起重葫蘆,拴好水下的龍舟,兩、三個起重葫蘆同時起吊,把龍舟慢慢拉出水面,這種方法比較節(jié)省人力。
第三種叫四艇絞車法。用四只小艇,每兩只一組,在小艇之間架上圓形鐵柱,做成兩架絞車,在龍舟兩頭慢慢把龍舟絞起來。這種方法需要的人力少,8至10個人就夠了,效率高,前后十來分鐘就可以把一只龍舟“起龍”了,還很有觀賞性,你不得不佩服村民的智慧和技術。在水較深的地方一般使用這種方法。
以前的傳統(tǒng)龍舟,在規(guī)格、款式等方面沒有統(tǒng)一標準,都是因村而異。每只龍舟大致都在33至43個卡位,長度30至37米,寬1.1至1.15米,可乘“扒丁”(運動員)60至80人,重量約4000至5000多斤,龍舟所用木材多為坤甸。后來規(guī)格標準逐步趨于統(tǒng)一,如鶴山地區(qū)在2005年后統(tǒng)一為23卡,坐“扒丁”42人(含鑼鼓手),長度23至25米,寬0.92至1.1米,當地稱這個規(guī)格的龍舟為“中龍”。中國龍舟協(xié)會審定的《龍舟競賽規(guī)則(送審稿)》標準是,龍舟總長18.40米,舟寬1.10米。
龍舟是水鄉(xiāng)和有龍舟的地方的神圣之物。人們一般只是觀看到龍舟比賽時的外型,那么,龍舟的結構和細部是怎樣的?它還有什么“機關”呢?這恐怕就很少人知道了。
龍頭和龍尾。每年的端午賽劃龍舟后會卸下來,藏到祠堂里保存,待來年端午前龍舟主體從水里“起龍”后再裝上。
傳統(tǒng)龍舟一般由各村或姓氏擁有,不同的村或姓氏的龍舟,其龍頭和龍尾的造型、色彩、做工等都各有特色。
龍舟主體前部的一塊木板上,刻著龍舟所屬村子、建造時間等信息,板上有一個圓孔是用來插彩旗的。
在船的中后部處座位中間,有著一個可放入五個“木榫”的機關,據說叫“尖”,比較長的龍舟有兩個這樣的“尖”。它的作用是鏈接龍舟中間的“龍筋”,調節(jié)和控制龍舟頭尾上翹的幅度,并且使整條龍舟可以保持一定的彈性。
龍筋是在船中間連貫全船的幾條長長的木板,用粗銅線或尼龍線捆扎,而不是用榫卯或釘子固定,這是為了讓整條龍舟可以保持一定彈性,利于龍舟在水上滑行。
還有鼓架和龍舟鼓。龍舟鼓比舞獅子用的鼓高一點,直徑小一點。
鑼鼓架及鑼鼓。鼓手負責指揮劃龍舟,劃手聽著鼓聲的大小和節(jié)奏來劃龍舟。
端午節(jié)無疑是中國的文化瑰寶,它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而龍舟奮勇向前和永不服輸的精神,也激勵著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建設美好家園,從勝利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