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李紅澤 源自安新在線
選這個題目我猶豫了再三,一是這個話題比較枯燥,可能感興趣的人不多;二是相關的文獻記載都比較費解,如果舉證論述的話很難控制篇幅。
但是,我們都知道白洋淀是黃河故道,大禹治水的過程與我們今天的雄安是息息相關的。在安新縣方志辦編輯出版的《白洋淀志》里有一段這樣的描述:“清代詩人王應鯨曾留詩‘廣惠碑亭留禹跡’,由此印證或與大禹治水有關”(見《白洋淀志》第342頁)。其中“廣惠”指的是趙北口十二連橋之一的廣惠橋,“碑亭”是指廣惠橋東南側的御碑亭。
大禹治水的歷史在華人群體里是人所盡知的,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對于今天的為政者恐怕更加具有教育意義。故事的過程不講了,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我們今天就以《尚書.禹貢》和《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為參考,重走一下大禹治水所經(jīng)過的路線。
黃河進入河北境內以后,《尚書.禹貢》用一句話描述了它的走向,原文為:“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字數(shù)不多,信息量卻很大,下面我來解釋一下。
黃河進入河北以后首先交匯的是“降水”,“降水”就是今天的濁漳水,其交匯點就在今天的邯鄲市臨漳縣,這里曾有一座舉世聞名的建筑,就是曹操的銅雀臺。
黃河繼續(xù)北上,到達了 “大陸”,“大陸”是一個湖泊名稱,全稱為“大陸澤”,在現(xiàn)在的石家莊和邢臺的交界處,今天的寧晉泊就是由大陸澤蛻化而來。上古時期中國有九個比較大的湖泊,并稱為“九澤”。目前,唯一被保留下來仍然作為地名使用的只有“菏澤”,在山東省境內。歷史上,在我們的西北方向還有一個比較大的湖泊,稱為“鳴澤”,其位置在今天的涿州市西部。
黃河又北上,派生出九條支脈,即稱為“九河”,如今它們大多都已經(jīng)消失或遷徙。其所分布的地區(qū)涵蓋了今天的滄州和德州,九河分出后各自向東注入渤海。
黃河再北上,“同為逆河入于?!薄jP于“逆河”說法不一,有人說是因為海水經(jīng)常倒灌,所以稱為“逆河”;也有人說黃河由此折向東以后,河流的名稱就叫做“逆河”??梢源_定的是,黃河在入海之前確實折了一個大彎,這個轉彎的地點就在今天我們的白洋淀附近。
我們注意到,《尚書.禹貢》里對于從“北播九河”到“逆河入?!敝g的水文情況并沒有敘述,而省略的這一部分恰恰就是我們雄安地區(qū),關于這一部分的記載,需要由《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的記載來補充。因為《北山經(jīng)》是因山記水,所以關于水的論述比較分散,我直接流向總結出來,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查一下原文。
黃河播為九河以后繼續(xù)向北,在今天的深州市境內與滹沱河相匯。再向北,于蠡縣南側與滱水相匯,滱水后來演化成了今天的唐河。又向北,在清苑縣境內折向東流,值的注意的是,此時黃河東折后所流經(jīng)的水道就是今天府河的水道。黃河向東,經(jīng)過安新、雄縣、文安、霸州后,至天津入海,這個流向與今天的大清河、海河的流經(jīng)方向是基本一致的。
很多人沒看過《山海經(jīng)》,我給大家選出一部分解釋一下。
1、曰高是之山。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滹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條。滱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高是山就是今天的恒山,滋水和滱水發(fā)源于這里,山上長滿了棕樹和條草。滋水就是今天的磁河,今天也是白洋淀的重要支流,當年它是向南注入滹沱河;滱水就是今天的唐河,當時它向東注入黃河。
2、至于饒山。是無草木,多瑤碧,其獸多橐駞,其鳥多鶹。歷虢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饒山即堯山,也就是今天的伊祁山,在順平縣境內,是五帝之一“唐堯”出生的地方。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到處是美玉,有很多駱駝和留鳥,歷虢水在這里發(fā)源。歷虢水就是今天的方順河,當時它向東注入黃河。今天方順河已經(jīng)成為了府河的支流,經(jīng)順平、滿城入保定市區(qū),在河北農(nóng)大北側與一畝泉和相匯后稱之為府河。
3、曰倫山。倫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有獸其狀如麋,其川在尾上,其名曰羆。
倫山即為淶山,在今天易縣境內仍有一村名淶山。倫水發(fā)源于這里,倫水即淶水,我們今天稱之為拒馬河。山上有一種野獸,外表看上去像麋鹿,開竅(肛門)在尾巴上,名字叫做“羆九”。我們又一次和“鹿”不期而遇了。